为什么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配得上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1914年,已经多次入选且呼声颇高的弗洛伊德再次落选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当年的获奖者罗伯特·巴拉尼(Robert Barany)说:有生之年弗洛伊德还是有可能会得到诺贝尔奖的,但应该是文学奖。

虽然这是来自竞争对手的一句刻薄话,但这话说得并没有错,弗洛伊德还真的当得起这一座诺贝尔文学奖。

为什么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配得上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曾33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但他一次都没有得奖。

其中32次是生理学和医学奖提名(虽然提名次数多,但诺贝尔医学奖并不欠弗洛伊德任何东西);还有1次是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这个没拿到的奖正是诺贝尔文学奖欠弗洛伊德的债。

弗洛伊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在1936年,提名人是往届获奖者罗曼·罗兰。他说:“法国、英国、意大利的新小说与戏剧中的最杰出代表都带着他(弗洛伊德)的深深的烙印。

事实上,弗洛伊德的影响力绝不仅不限于文学领域。受到他启发的艺术家多不胜数,而没受弗洛伊德影响的艺术家几乎不存在。明显受到弗洛伊德深刻影响的艺术家包括(但不限于):以达利为代表的几乎所有超现实主义画家,以及一大批现代画家比如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更不用说作家茨威格,卡夫卡和米兰·昆德拉。

为什么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配得上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玛格丽特的超现实主义画作

父亲去世之后,弗洛伊德开始写《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这本书于1899年出版。是一本横跨宗教,文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著作,它发掘了人类的潜意识。

从《梦的解析》开始,精神分析已经不是一门纯医学的学科了,弗洛伊德也不仅是一个心理学家了。这本书在出版后6年时间里,只卖出三百多本,但后来却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卖,仅作者生前就印了8版,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本书把精神分析和弗洛伊德引向了文学和美学,宗教和神话,政治和社会,历史和民俗等各学科。

为什么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配得上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人类心理的冰山模型

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用潜意识的理论分析了《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这两部经典文学作品。他认为梦是”利用象征手段来表现经过伪装的隐匿思想“,而象征同样出现在民谣,神话和传说故事中。

其实弗洛伊德一直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弗洛伊德主导的《精神分析国际会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发行,这本会刊从一开始文学性就很强。会刊上曾经发表长篇论文《谈亨利八世的性格和婚姻生活》,还有对《麦克白》,《威尼斯商人》的人物分析,诸如此类。他在1922 年写的文章《美杜莎的头颅》(Medusa's Head)以及1924年写的《狄俄尼索斯情节的分析》(The Dissolution of the Oedipus Complex)实际上都是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形象进行分析,不仅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同样是从历史,社会,甚至存在哲学的层面进行剖析和解读。

中年之后,弗洛伊德关注点从医学(其实我不确定精神分析到底算不算医学)转移到个体和现代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他的几部著作都体现 了深刻的人文关怀。从1920出版的《超越快乐原则》(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到1927年发表的《一个幻觉的未来》(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再到1939年出版的最后一步作品《摩西与一神教》都是如此。而他在1930出版的作品《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甚至帮他赢得了当年的歌德文学奖。

在《一个幻觉的未来》中,弗洛伊德指出:

“宗教是一种幻想,是人类必须摆脱的一种强迫性神经病阶段。”

“有相当数量的普通人,试图通过妄想改造现实,来保护自己免遭痛苦。

人类的宗教应该归类为这种大规模的群体错觉。

用1923出版的《自我和本我》(The Ego and the Id)和1926出版的《压抑和焦虑》(Inhibition, Symptoms and Anxiety)再加上被弗洛伊德自己不断修改的《梦的解析》,用这三本书上的理论可以解析现代绝大多数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现代大导演希区柯克(他的每部片都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英格玛·伯格曼(典型受到弗洛伊德影响的作品有《处女泉》,《安娜的情欲》等等),大卫•林奇(《穆赫兰道》,《我心狂野》),大卫•芬奇(《七宗罪》,《搏击社》),拉斯·冯·提尔(《狗镇》,《抑郁症》)身上,都刻满了弗洛伊德的印记。

为什么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配得上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穆赫兰道》电影截图

为什么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配得上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希区柯克与他拍摄的部分影片

不但影响了电影的创作者们,弗洛伊德还是多部电影里的主要人物。连存在主义大师萨特都亲自为弗洛伊德写过剧本(如果真的按萨特写的全部拍出来电影会有7个小时长,所以萨特被导演删稿了,在他死后导演约翰·休斯顿拿这个剧本拍了一部正常长度的电影)。

在剧本中,萨特把弗洛伊德诠释成了一个孤独的中年人,一个没有神,没有父亲的存在主义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