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江口: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美教育

「经验分享」江口: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美教育

近年来,江口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等教育扶贫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美教育”的理念,2014年起实施“581”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基本实现全县50%的小学生、80%的初中生、100%的高中生在县城就读,让更多孩子享受了优质教育,教育扶贫取得了良好成效。

「经验分享」江口: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美教育

“三个聚焦”筑实教育发展“奠基石”

聚焦设施完善,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教育发展资金投入力度,2014年到2017年教育经费从2.8亿元增加到4.56亿元,累计投入教育基础设施资金5.54亿元,完成江口中学、县第二小学、县实验幼儿园整体搬迁,扩建县第三中学,实施校舍维修、教师公租房建设、安全围墙工程、优美教室工程、校园文化建设等165个项目,新建维修学校105所、山村幼儿园80所,新增建筑面积27.3万平方米,新增学位4500余个,改善了教育基础设施,满足了适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经验分享」江口: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美教育

聚焦队伍建设,全面优化教师配置。通过特岗招聘、人才引进、免费师范生安置、公开招聘、外县选调等措施优化教师配置。2014年以来,全县新增教师450人,涵盖中小学(幼儿园)全学段、全学科,有力破解了学科结构不合理、师资紧缺等问题。抓实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先后开展县级培训13833人次、市培1379人次、省培193人次、国培1703人次。扎实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激发乡村教师参与教研工作积极性,促进城乡教师之间交流互学,有效提升了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经验分享」江口: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美教育

聚焦资源共享,全面推进营养改善。严格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推行“贵州模式”营养午餐,所有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实行自办自管,坚持公益性零利润运行。据悉,2014年至2017年,上级投入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6144.82万余元,县级投入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6118.41万余元,惠及学生15.69万余人次,改善了学生营养状况,提高了学生健康水平。

“三破三立”构建教育管理“新机制”

破教学管理单一化,立多元办学新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主体”的多元办学体制机制,实施动态监测课改机制、期末检测末位培训制、教师跟考制,定期对工作的进展效果进行检查评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015、2016、2017年,小学六年级终端检测学科总人均分连续3年排全市第一名。

破职称评聘过场化,立聘用督导新机制。研究制定中小学校长管理办法,建立校长竞争性选拔机制,实行县域内公推校长、面向社会公招校长、校长个案培养管理、县级名校长评选、校长年度目标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实施学校校长聘用班子成员、班子成员聘用班主任、班主任聘用科任教师的三级聘用机制,没有获得评聘的教师参加“二次上岗”考试,成绩未及格的教师降一级岗位工资,成绩排名靠后的10位教师参加末位培训,并取消当年所有评聘、调动资格。建立三级督导联动机制,成立县级教育督导委员会,乡级教育督导管理工作办公室,校级教育督导管理工作站。2014年以来,全县公开选聘7所学校校长,有1000余名教师参加“二次上岗”考试,592名教师因教学质量不高进入末位提高培训班,任命县、乡级专(兼)职督学92人。

破考核评价封闭化,立综合考评新机制。实行职称聘用与年度考核直接挂钩,一年不合格降一级职称,连续两年不合格作待岗处理,只发放基本生活费,连续三年不合格解聘。出台《江口县教师流动管理办法》,在全县各中小学推行校内教师公开聘任,每位落聘教师实行逆向交流,建立优质优用的用人机制。探索建立学校及教师管、办、评分离机制,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学校及教师的评价,外聘专家团队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建立绩效考核量化制,以校为主完善绩效考评方案,将绩效工资总额资金划拨到学校,由学校校长在坚持民主、公开、公正原则和统筹分配制度以及总量测算与个人测算相结合、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模式下主持奖金分配。全县有7名教师因考核不合格被降聘一级岗位工资。教研成果展示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全县有33名教师优质课评比获市级表彰,415人次获省、市级教研论文评比表彰。

“三个精准”织好教育扶贫“保障网”

部门联动,确保助学目标精准。

建立教育、扶贫、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按照“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原则,进村入户摸清底数、瞄准对象,构建覆盖每所学校、每个贫困家庭学龄人口的信息管理机制,明确帮扶目标、任务和责任,并绘制教育扶贫任务书和路线图,按每个时间段的具体任务目标扎实推进。因户施策,确保助学措施精准。与国家学籍系统、扶贫办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对接,根据学校实际及学生家庭情况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发放《资助政策明白卡》《资助政策兑现告知书》,从学前教育到普通高校5个阶段31个资助项目逐项宣传落实,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宣传率、知晓率、学生资助申报成功率“3个100%”。

「经验分享」江口: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美教育

从严审核,确保助学资金精准。以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为要求,建立健全“免、助、贷、补”多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严格按照程序确定资助类型、资助名单和受助标准。健全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审计监督等监管机制,确保贫困学生“应免尽免”“应助尽助”“应贷尽贷”“应补尽补”。2014年以来,全县兑现各类教育资助资金3.3亿元。

“三个强化”用好教育惠民“倍增器”

强化控辍保学,确保“人人受教育”。认真落实控辍保学“双线目标责任制”和“七长”责任制,扎实开展每年2月和8月“控辍保学”宣传月活动,保障每个孩子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出台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方案,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留守(困境)儿童关爱体系,联合妇联、团委、关工委等部门新建留守儿童之家,大力加强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帮扶、关爱和心理辅导,切实保障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权益。2014年至2017年,全县建成农村留守儿童之家14个,中小学心理疏导室25个,基层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机构35个。

「经验分享」江口: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美教育

强化关爱教育,确保“个个有进步”。认真开展家访活动,组织教职员工深入学生家庭,综合采取“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措施,帮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出台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安置方案、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方案等,将特殊教育纳入“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建成1所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确保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益。同时,加强贫困生、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联系和跟踪,全力构建“部门联动帮扶、教师结对帮扶、社会力量志愿帮扶”的关爱体系。

强化技能培训,确保“家家有希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助推脱贫的自身优势,加大职业教育招生宣传力度,积极动员贫困户子女就读各类职业院校,推进职校教育精准扶贫。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完善江口职校实训基地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办好江口职校精准脱贫班,积极宣传招收贫困户子女入学精准脱贫班,实现职教一人、脱贫一家。2017年,全县有109名贫困户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院校,其中,有89人就读江口职校,职业教育让贫困家庭燃起了脱贫致富“新希望”。(李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