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这个农村老物件叫什么,有什么用途?


这个工具我用过,我们这个地方叫条梭子,作用是将油条(一种类似于灌木的荆条),杏条(长在长白山上,一埻一埻的荆条)一劈三瓣,然后用以编筐,编土篮,粪箕等。是劈开荆条的工具。一般用牛角、梨木、杏木制作。上面有答是编苇席工具的,其实编苇席的工具两种前后配合用,前面叫滚子,将苇子压扁,后面叫刮子,用脚踩着,将压扁的苇子或高粱杆放在下面,用手向一端拉,将里面柔软囊刮净,最后只剩下坚硬、光滑的外皮才用来编炕席。还有朋友说是狗头,用来打绳子的,其实狗头形状与接近,但狗头比较大,一般长度在200毫米以上,直径约100毫米,而且在园头端要钻一个30毫米左右的孔,插上一个圆木棒,双手握着将三股绳绞成一股粗绳,用于花车,作马车纲绳等。当年各地农村广泛使用这三种工具,可能存在着叫法不同。


VlP松树风格


问题:谁知道这个农村老物件叫什么,有什么用途?

你好,我是卫龙,很高兴回答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从题主给出的图片来看,这个农村的老物件,现在能认识的人可能不多了,这是以前农村里那些编席匠的工具,名字叫苇梭子,各地的叫法可能不同,也有叫华子的。



在以前农村,特别是北方农村睡大土炕的人家,不论贫富都会在炕上铺一张芦苇做的席子的,贫穷的人家只要炕上有一张席子,就能安然入睡。所以也就有人专门以用芦苇编席子为生了,人们称呼他们为编席匠,或者席匠。



他们把芦苇割回来,剥干净叶片,收拾光后,就用那个苇梭子把芦苇从头到尾划开,使一根芦苇均匀的一分为三,成为三根蔑片。然后加水湿润后,再用比较光滑的石碌碡反复碾压,使蔑片柔软。这样编席用的蔑片就做好了,就可以开始编席子了。



以前由于家家户户都要用,就连一些穷苦的人死了没有棺材,也是用席子卷起来埋了的。所以编席子虽然很辛苦,也是八大匠人之一受人尊敬,这个行业也是个比较吃香的行业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里睡大土炕的人越来越少,席子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此编席匠用的这个工具,许多人就很少能再见到了。



以上是卫龙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卫农老头


看到这个工具,相信干过柳编工艺品的人都认识,但各地叫法不同,我们那里俗称mi子,(因不确定哪个字,这里先用拼音代替),是过去劈杞条的专用工具。

说起杞条,多数人可能不认识,它于柳树枝条非常像,是柳编工艺品的主要原材料。




我们村再过去是有名的芭斗村,人们主要靠编制斗子生活,也有人专门种植杞条,方便自己编制的同时,还可以卖给其他编制户。


杞条收割下来后,要把外皮去掉,然后在太阳底下晒干,用的时候需要再次泡水,泡水后杞条就会发软,可以随意折叠。

为了不让杞条干燥,人们大多在专门修建的地下室进行编制,编织品大致成型以后,边缘处会漏出条茬,为了裹住条茬,就要用杞条皮,而杞条皮就是用mi子将整根杞条分开所得。

一般选择较为粗的杞条,用mi子对准杞条的粗头,中指和大拇指稳住mi子,然后用食指按住mi子顶端圆头处,用力滑动mi子,只听杞条呲呲作响,如花朵在手中盛开,至杞条顶端处便一分为三了。



虽然分开了,但还不能用,还要用专门的刮刀将杞条的内心刮掉,让杞条变成一条薄如纸的长条,以便于包住条茬。

包边的时候,被分开的杞条外表朝外,刮心面朝内。提前用锥子在编织品上扎一个小洞,以便杞条皮顺利穿过。

操作时,沿一面依次而过,反复穿插编织品不漏条茬才算完工。包边,是整个编织品的最后一步,但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做工精细的编织品,才能卖上好价钱!(上图簸箕三面边,和下图工艺品的把手均是mi子劈开后的薄条所缠)



柳编工艺,是一种传统的艺术,能编制各种农用工具,在过去,人们用的簸箕、各种斗子、框子、篮子等,均有杞条编制而成。

所用工具也很多,镰刀、剪刀、锥子、线坠等,没做个此行的人,对这些工具都很陌生。

《图片来自网络,侵必删》


寒风吹雪


这个用具在人民公社时期各个生产队都有,东北地区俗称"狗头",因其形状像狗头而起名,作用:合股麻绳用的。因为生产队每年都要换用旧了的车套丶梨套丶封车绳子等。那时供销社也不经营这绳子(物资欠缺),每年生产队都种一定面积的线麻,收割后泡在水池中,然后再凉晒、剥麻,打麻绳,先打小股再合并大股,跟据具体用途而定,"狗头"便是重要工具之一。


相随心转5


我家就有,编苇帽子的(也叫席角子,六角),我们这里叫瓜,有铁的铜的,照片上的叫三瓜,还有四瓜五瓜六瓜,根据芦苇粗细和花的蔑子宽度选择瓜,小时候尽干些扒苇子外皮和打磨苇节,花蔑子的活是父亲的,然石用水泡软,再用蔑刀把内yang削去就能用了


甜蜜的事业703


在我们家乡,这东西叫做“三棱锤”,有好几种规格,做三股绳子专用,楼主提供的图片应该是做细绳用滴。

在“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人民公社时代,物资十分匮乏,许多农具都是社员们自己做,尤其绳索,用量可不小,那个时候都是挑,肥料、种子、收割后的农作物都要往生产队打谷场上挑,牛、马、驴、人拉辊子打场都要用到绳子,秋收结束后还要去搞水利工程,都要用到绳子,所以每年生产队都会制作很多绳子,很早的时候用手工撮绳,虽然也能撮出三股绳,但速度太慢,于是,农民吗就发明了包括图片在内的一整套制作绳子工具。

一副木头架子,约一米五高,一根长约一米二、宽约五公分、厚度约五公分的木料上,打上间隔月30公分左右的空,每个空有“z”型铁制摇柄一根,“z”的前部有三个社员,腰里别这着一把整理好的麻批,边后退边加入麻批,保持粗细均匀。“z”最低部,用一根木条将三个“z”同时穿起来,有一个人专门摇动“z”最底部的木片,这样,三个“z”同速转动,提供动力,三个身带麻批的社员逐渐后退,逐渐加长,到了一定长度,三股麻绳合并,中间用图片中的用具隔离,后尾拴在同样木头架子上的其中一个“z”结构上,这时候一头的三个平行的“z”结构停止摇动,而单“z”摇动,推着三棱锤往前走,三股绳合三为一,均匀、结实耐用的麻绳完成了。(这活我干过,由于水平有限描述的不清楚,请大家不要喷)


秋荷219470831


这是农村过去纺粗一点的草绳用。首先把晒干的稻草喷上水,再用木锤把稻草打成5分烂,有两个纺绳专用工具在两头,边摇动把稻草揺成单股绳,最后把三股的绳用这个木头合并成一根粗绳。


静思103342262


此物名为三角刀,也叫“花子”,花即破的意思,中间有一尖顶,便于进刀。这种工具在北方用的比较多,南方很少用。因为北方的河沟沼泽地生长着很多柳枝条,紫穗槐。这种枝条可以编织成各种农具,如芭斗,挑筐等。也可以做成各种家具,如篇,提篮等。现在已进一步进行了开发利用,用它编织成各种花篮和精致的手工艺品,或者是各种宠物的窝。用于出口,换取外汇。

在加工编织这些东西时,就用这种工具在枝条的顶头中间用力一按,枝条就会被花成三片,然后根据编织物的需要,就可以进行编织了。


陶田福


想起来了,见识过。是老辈人用手摇车制麻绳用的。是几个人配合着制的,那玩艺有专人向前慢慢地推进,麻绳就制成了。记得是三股合一绳,家家都用得着。还见识过简易的制稻草绳机,卖给瓷器厂捆扎陶瓷用的。还见过简易的废皮线分铜丝机,塑料胶皮与里面的铜丝很快地分离。这是钳工的聪明智慧,能极大地提升工效。现可能都已经上了博物馆了,具文物的价值,知祖先是怎样地在劳动中进化着人的智力的。进化一定有顺序,与仿制是两回事,进化才是创造,创造就是进化。


李198588733


这东西叫三角刀,用来将柳条纵向一剖三,编柳条框用的,小时候用这个编了好几年柳条框、柳条篮。进城30多年了,现在家里还藏着一个这样的三角刀,想有时间编些框框玩,可惜怎么也找不到条柳。

就是下面这些东西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