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錦談「道德經典教育的重要性」

熊春錦談“道德經典教育的重要性”

老子《德道經》在唐代的普及學習與實踐,道德經典教育的國策實施,是造就大唐鼎盛的根本動力源泉。唐朝的執政者們就是較為正確地採用了老子的治世思想,雖然他們是在運用與宗教道德同步的方略下運用老子《德道經》,但主要原因還是他們成功地運用國家執政的管理權力,通過行政推行全民道德教化,完成運用老子《德道經》這一經典進行國民精神建設的治國方略。唐朝執政者自稱為老子的後裔,玄宗親自為老子《德道經》作注,制令士庶均須家藏一本。開元二十九年“制兩京、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並崇玄學,置生徒,令習《老子》、《莊子》、《列子》、《文子》,每年準明經例考試”“制兩京、諸州……每年準明經例考試”段:《玄宗本記》記載,開元十九年(731年)令五嶽各置老君廟,開元廿一年(733年)令士庶家藏《道德經》一本,每年貢舉人量……承禎頗善篆隸書,玄宗令以三本寫《道德經》,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唐玄宗對吳筠、司馬承禎、張果均頗器重。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正月丁丑,制兩京……兩京,隋唐時期將長安與洛陽稱為東、西兩京,其佈局之規整、建築之宏偉,舉世聞名。奉行崇道德、以德治國的政策。這些治國措施,使老子《德道經》家喻戶曉,老吟幼頌,士庶皆尊,從而奠定了堅實的民族精神文明基礎,實現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百業興旺發達,誕生了百世流芳的“貞觀之治”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以德治國,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富裕安康,經濟發展,出現了空前的繁榮。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故稱這一段時期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曆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鼎盛時期,曾經一度出現“監獄成空,吏同虛設”的奇觀,譜寫了中華民族道德文化歷史上無比輝煌的一頁。由此可見老子《德道經》中蘊含著無比強大的道德精神力量,足以興國家,旺民族。

在唐代,老子《德道經》曾經帶給我們民族最鼎盛的輝煌,至今仍然被世界各地所欽佩敬仰。但是宋代以後人們一旦僵化道德精神,特別是明代獨尊理學,將老子《德道經》剔出國家教育總綱,僅僅將它作為道教的專利品,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時,也就難顯它治世的無窮力量,難以透發其中的光芒。歷史上成功應用道德經典進行全民教育,並且帶來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同步發展,開創中華民族歷史的輝煌,唯見漢唐兩大歷史時期,迄今仍然影響深遠。古代道德經典教育的成功已經成為了歷史,但也可以給我們今天的國家治理難、道德教育難提供一些強有力的歷史經驗,我們的確應當高度重視道德經典教育的寶貴精神財富。

人是社會之本的眾生思想

熊春錦談“道德經典教育的重要性”

老子是以德來論世事的興衰,把握住萬物內部變化的本因而進行論斷,他是從社會五德能量分佈和散失的本質而言。我們解讀老子《德道經》以後,必須要高度重視老子的哲學思想,他的確是立足在“以人為本”,慧觀內視看自己體內,通過揭示人體身國內在的道光德能的流量變化、陰陽轉換,在論證人如何復歸德道的同時,推演開來兼論社會。因為人是社會之本,以人為社會之本的眾生思想,是老子立論的基礎。每個人身國內“德”的生、住、成、壞,他們集約起來才是社會發展的源動力。就像政治家說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社會的真正主人。”老子是非常實際的一位學者,他是從深層次去進行解析的,從德性能量推動上來解析的。比如宇宙,當初是怎麼形成的?在混沌的狀態下,在德還沒有衍生之前,它是一種“道”,是一種靜態的“道”。這個“道”一動,整個宇宙發生了爆炸,形成了動能。這個能是什麼能?就是德能!道就是靠這個德來演化出了這麼豐富的宇宙萬物。那麼這個德當然就含在萬物之中。

熊春錦談“道德經典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不把握住這個德能來認識萬物,卻被它的表象矇蔽住了,那不就很傻嗎?就像我們收到人家送的禮物一樣,外面一個盒子包得挺好看的,挺漂亮,你就很滿足了嗎?你絕對不會傻到不願意打開盒子,專門去欣賞那個盒子的外表,不去看看裡面到底裝的是什麼吧!但實際上我們在哲學上,在認識事物的本質上,卻常常犯下這種錯誤。當眼睛一看到事物表象的時候,就被迷惑了,腿就軟了,腳就邁不動了,思維就開動不了了,心裡面的光也綻放不出來了,進入不到事物的內部去進行詳細地觀察。而老子心裡的這個光很厲害,因為它是道光,能穿透萬物,在這種光之下,事物的內外表裡沒有任何的藏掩和遮蔽,一覽無餘。

老子始終立足於“人是社會之本”這樣一個眾生思想,論人的身國體內的狀態,再推演到社會狀態。這也是我們解釋老子《德道經》為什麼一定要將常義和修義立體地把握住進行講解、認識的根本原因。如果不這樣講的話,很多問題就講解不通,沒辦法講下去。只有整體把握住,掌握每個人身國內“德”的生、住、成、壞,把這個源動力把握住,才能認識根本。所以,我們在研究社會發展本質的時候,應當按照老子的社會發展學說而論,這樣才更符合天、地、人中的五德能量聚散的先天炁運規律。

(中國德慧智研究中心 作者:熊春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