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到底是臨其外形重要,還是臨摹筆意重要?

書法影響力


學習書法“外形”可以臨摹,但筆意是臨摹不來的。只能領悟,或稱“仿其筆意”。

書法如此,繪畫也一樣。所謂筆意,其實就是指作品的整體風貌,是婉麗、雄強、還是平和……等等如此。

臨摹,其實應該是先摹後臨。摹分雙鉤法、單鉤法和滿摹法。摹書的作用是能幫助學書者把握結構,加深對字帖精微細小處的理解。。。

而臨帖又常用三種方法,即對臨、背臨與意臨。

這裡所涉及的筆意問題,也就包括在臨帖的“意臨”階段。

臨帖是學習書法最主要手段,是培養眼、手的準確配合能力,既要學帖中的筆法、結構,又要學其精神,缺一不可。所以“形體”與“筆意”是相輔相成,都很重要,不可偏廢。

孫過庭指出“擬之者貴似”,是臨帖的基本原則。古人稱書貴神似,是對書寫造詣較深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書法作品神寓於形,神好比燭之光芒,形好比燭,無燭何來光芒?下圖為唐蔣善進臨智永《千字文》及趙孟頫臨《蘭亭序》,可以說是形神皆有所得。




臨寫實際上是一種技巧的訓練,書寫者通過觀察、分析與研究,基本瞭解字帖用筆、結構、章法、墨法等特點,然後才能認真模仿。到熟練之後,才能看一行寫一行,胸有成竹,意在筆先。如看一筆寫一筆,則枝節拼湊,形神俱散。

臨就是不看字帖,純粹憑個人記憶默寫出與字帖一致的字來。有人稱此為“印象性臨寫”,它是在對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臨寫的高級階段。其優點是縮短了書寫者與碑帖之間的心理距離,做到物我相融。所以有的人終日對臨,雖能維肖其面目,但恐一日無帖,則茫然無把握,反被古人法度所囿,不能擺脫窠臼,竟成苦境也。。。

問題中的“筆意”,其實就是“意臨”。是書寫者根據自己創作訓練需要,在範本中攝取某些與其需要相契合者。此法重神似,形似易、而神似難。所以它是臨帖的最高階段。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對此有極為精妙的描述:“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莊子所謂目擊而道存者也。”相其耳目手足,是求形似;觀其舉止笑語,精神狀態,是求神似。他用目擊道存的哲理說明了神似的重要性。

相傳王羲之臨鍾繇《丙舍帖》、蘇軾臨王羲之《講堂帖》、以及米芾、董其昌、王鐸等人,皆擅長意臨之法。

蘇軾在其《臨講堂帖》中稱:“此右軍書,東坡臨之,點畫未必皆似,生頗有逸少風氣。”明祝允明評米芾臨書也稱:“老米臨《蘭亭》全不縛律,雖結體大小亦不合契。蓋彼以胸中氣韻稍步驟於乃祖而發之耳,上下精神,互為流通。”明董其昌也稱:“餘學《蘭亭》,皆以意背臨,未嘗對古刻,一似撫無絃琴者。”他們這些不拘於法,不失於法的精神契合,就是意臨、筆意之妙。。。
明董其昌臨《韭花帖》


清王鐸臨《蘭亭序》

清何紹基臨《蘭亭》

清王文治臨《聖教序》

而應引起學書者注意的是:意臨、筆意決不是信筆亂寫,不深諳筆法,沒有相當造詣者,是無法通過意臨而獲益的。那些缺少天分,自以為是的人,往往不屑對臨,而傾心於意臨、筆意……其結果必然是意臨而不得其意,到頭來只是空耗歲月而一事無成。



臨池管窺


這個問題不能簡單的說那個重要。視臨摹者的功底而論。

初級乃至中級書法愛好者,臨帖當以形似為根本。這個階段處於學習期。盡力做到形似尚且不能,形不似,必定是筆法不對。筆法都沒有掌握,如何能知其筆意?


孫過庭在書譜中很明確的指出,擬貴似 。擬就是臨帖。臨摹不能相似,形質尚且雕疏,運筆的方法還沒有完全理解,卻想要妍妙神奇,意韻遄飛,是不現實的。

高級別的臨帖,則取筆意為上。這個級別的人,對書法的各種筆法與章法早已瞭然於胸。臨帖不再是為了形質的模仿。已經沒有必要再從臨帖中去學習筆法章法之類的東西。而是根據字帖中的筆意進行再創作。


筆法和筆意,不是一回事。什麼是意?就是你的觀感。每個人的觀感都會有所差異。就拿虞世南與褚遂良臨摹的蘭亭序來說,他們都是頂級的名家,這一點不會有任何異議。他們同臨的蘭亭序,虞世南臨寫的圓潤遒麗,褚遂良臨寫的則娟秀勁健。這都是自己從字帖中接收的信息,又在大腦中進行過濾處理,最後反映在筆尖上。


在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筆法體系之前,不要去想筆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感體驗。但是,手上的能力達不到你內心達到的高度。你能有非常好的體檢,而手中的筆卻不能按著你心裡所想的去表現,那是沒用的


子衿tjk


所謂“外形”、“筆意”都是虛詞,落不到實處,所以這個問題困擾之下,就是很多人臨了半天,離開字帖就還是不會寫字的現實,很殘酷!

解決之道,在你的問題之外:

臨摹最重要的臨“法”!——既然是書法,你不臨學法則,臨那些各型各色的外形有毛用?至於“筆意”,更是虛妄的誘惑而已。

進一步講,臨什麼“法”?

說是“筆法”,這個詞大家又會小看,所以我不用這個詞。

我說一個更為關鍵的詞——手法——臨摹最重要的是你要揣摩出書家寫字時候的手上動作。所以我一直秉持一個觀點,臨摹的功夫在紙面上。

看不到帖字以上的書寫空間,你臨一輩子也是枉然。

所以臨習書法的開始階段,和學武術一樣,是“正手腳”。姿勢動作正確了,發力才正確,拳法、書法的精髓也就慢慢能摸到門道了。


書法入門


一、同樣重要

我認為這是個偽命題,因為筆意即外形,外形即筆意。也就是說,筆意是我們在書寫書法的時候,所要達成的外形的手段。而筆意,又通過書法的外形來表現。

所以,這兩者是互為表裡的一體化概念,不可分割,也不可割裂,因此,無論外形還是筆意,其實都是重要的,都是不可拋棄的。

有些答主認為,外形和筆意其實是形與神的問題,亦有些答主將其概括成法度法則的問題,恕我直言,我不敢認同。

二、形似與神似

讓我們簡單梳理一下這幾這之間的關係。

首先,形似和神似是兩種不同的臨摹效果。請注意,是臨摹效果。在一幅書法作品裡,確實存在形與神的問題,但是絕無可能存在形似和神似的問題。

所以,形似和神似的問題爭論,是相對於臨摹書法的書法作品來說的。比如,某個人現在正在學習顏真卿的祭侄稿,這個時候,他所採用的手段是臨摹。

當他把他臨摹的作品拿出來,供大家欣賞,品評的時候,我們將顏真卿的原作和臨摹者寫的一對比,就知道了,哪些地方確實是臨寫的比較像,哪些地方又確實是不像的,哪些地方他寫的確實是神似的,哪些地方確實是形似的。

但是,假若這個人確實學的比較好,學習一段祭侄稿後,就開始創作了,當我們拿出他自己進行書法創作的作品來看的話,我們自己再去評價的標準,就不會用神似和形似這樣的標準和尺度了。

因為形似和神似的存在,其實是有一個對比參照物,它的存在才有了意義。既然這個人進行的書法創作是沒有具體的參照物的,所以也談不上神似與形似的問題。

三、形與神

但是這幅作品到底存不存在形與神的問題呢?這就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了。我們去評價書法作品,通常不會用神和形這樣的邏輯來評價書法的。

甚至我們可以展開一個聯想,假如一個人面對一個人的書法作品,開始了他的批判,他說:

你這幅書法作品寫的很好啊,形表現的很到位,神采缺乏啊。要是能做到形神兼備那是最好的!

但是我們可以在旁邊追問這個人,請問,您說,這幅書法作品的形是好的,請問依據在哪裡?怎麼樣就知道這幅作品的形是好的呢?有沒有一個參照系?是相對於誰的標準來的呢?是王羲之還是顏真卿?是歐陽詢還是趙孟頫?

另外,至於神采有沒有,您又是怎麼得知的呢?假若們承認書法是一門表達人們精神、情感的藝術,那麼,書法表達的,是我個人、私人的精神氣質和所思所感,您又如何得知這幅書法作品斷然全無神采的呢?

四、形與神的虛無性

當然,我們在這裡也並非全然否定神與形在書法評價中的作用,因為全盤否定其作用又會讓我們解讀藝術的能力喪失。但是,只運用這樣的邏輯來進行思考是危險的,因為,最終形與神只存在於縹緲的藝術感覺之中而無法具體化,因此,不僅這樣的言論失之準確,也會讓觀者一頭霧水。

因此,形似和神似所使用的場景在於臨摹中的書法評價。而神與形則應該在書法作品的評價中謹慎使用。否則會讓整個評價陷入混亂和虛無。

五、形≠外形、神≠筆意

但是,這裡的神與形,是不是就可以簡單等同於筆意和外形呢?當然不是。

筆意,當然不是筆畫的意思或者說書法家在書寫過程中蘊含的意境。當然,我們不能也無法否認意境的作用以及書法家通過筆意所營造的藝術境界。但是筆意並不是境界本身,他應該是獨立於境界之外的藝術手段。

因此,書法中的筆意,我們傾向於認為是書法家在書寫過程中的意圖。簡單說,就是筆墨的起承轉合以及俯仰高低。而之所以書法家要有這樣的意圖,原因就在於書法家要透過這樣的手段,來塑造不同的造型,這個造型,我們既可以理解為外形,也可以理解為形。

因此,在這裡,筆意和外形是有著內在邏輯關係的兩個事物,他們深層次的關係制約著書法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因此,筆意和外形,是同時屬於形,這一部分的兩個重要分支,而神則是獨立於形之外的存在,因此筆意和神並無直接的、對立關係,也就不可一一對應了。

六、不可偏廢

因此,假如我們將神、形、神似、形似、外形、筆意這幾者之間的關係弄清楚了之後,我們在面對開始時候那個問題,就顯而易見了,學習書法,臨摹當然既是注重外形的,也是注重筆意的。

因為,筆意即外形,外形即筆意,兩者不可分割。但是這樣問題,如果同樣的在臨摹學習中,以神與形這兩者的學習為選擇對象的話,仍然可以按照這樣的邏輯進行推演,只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他們不是一一對應的邏輯關係。

七、形與神——互為表裡

形似是神似的基礎,神似是形似的延伸。假如形似是地基,那麼神似就是高樓大廈,沒有地基,高樓大廈也不可能安然矗立。但沒有神似,地基永遠也不會達到高樓大廈那樣的高度。

因此,再臨摹學習中,二者亦是不可偏廢的。

八、書法法度與形與神之間的關係

法度在書法中確實佔有重要地位。但是正如我們在學習外語時候,語言的語法對於語言學習的意義一樣。學習語法,確實有助於我們理解和運用語言。但是語法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當我們和一位外國友人聊天時候,我們有時候所嚴格遵循的語法恰恰有時候會成為別人眼中的笑柄。

所以,法這一抽象概念可能不能解決問題,只能是在學理上對於理解書法有幫助。


松風閣書法日講


謝謝大家討論書法的“形”和“神”的問題。我是千千千里馬,我們一起談談書法的形神問題。

書法的“形”和“神”是書法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本質內容。


所以,學習書法,一定要學到經典的“形”和“神”,以達到形神兼備,為臨摹經典書法作品的最高境界。

事實上,不但臨摹書法作品需要形神兼備,就是書法創作也以達到“形神兼備”為最高藝術準則。


那麼,什麼是書法的“形”?我們簡單說,書法的“形”就是每一個筆畫的外形。比如,一個點是“杏仁點”還是“懸膽點”,這是有區別的,如果要把“杏仁點”寫得不是“懸膽點”,這就是一個“形似”的問題。

把一種字體的“形似”搞清楚,臨摹準確,這也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初學書法,一定要先把“形似”解決好。這是我們進一步學好書法的基礎。

當年林散之先生拿著自己的習作拜訪黃賓虹先生。黃賓虹看了林散之的書法以後說,你的書法太形似刻板了。

這說明,林散之在學習書法的形似上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那麼,黃賓虹為什麼還批評林散之的書法太刻板了呢?

這就引出“神”的問題。說實在的。什麼是“神”,從古至今,都沒有一個具體完整的說法。

我們根據實踐理論來看,書法的“神”,主要體現在“三筆”上。

即:筆法、筆意、筆勢這三個方面。

筆法,具體說,就是通過用筆方法產生的點畫效果。

我們前面提到的“杏仁點”和“懸膽點”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用筆不同而產生的藝術效果。


如果你的每一個筆畫都是有嚴格用筆方法的,那麼,每一個筆畫就是一個“法”。有法就是“形似”的基礎。沒有法度的形似,肯定也就沒有“神”的基礎。

筆意,就比較複雜了。我們可以把不是很刻板,但是有那個意思的筆畫叫做“筆意”,也可以把筆法的象形看做是筆意。

例如,一個點居然被看成是“杏仁”,一個勾居然看成是“鵝頭勾”,這就是“筆意”。筆意越豐富,書法就越生動,也就越有神采。

筆勢,也是比較複雜的問題,既有用筆取勢和執筆方法的問題,也有“筆意”的問題。

例如,我們下筆是仰還是俯,是背還是向,是勾還是挑?這些筆畫的走勢走向,就是筆勢。

同時,如何執筆,對於筆勢也是影響很大的。這路就不多說了。


所以,學習書法,從初學開始簡單來說,最好先不要考慮“神”的問題。當你的“形似”問題解決以後,再來討論“神”的問題也不遲。

書法學習,應該是形神兼備才算合格,僅僅有“形”是不夠的,但是,沒有形似做基礎,神也是不存在的。

千千千里馬在悟空問答一直在說“四法三筆”的理論。

如果按照“四法三筆”來學習書法,既可以認識書法的形,也能夠認識書法的神。

因為,過去的書法理論,對於“神”說的不太好理解。千千千里馬用“三筆”具體分析以後,書法中的“神”怎麼可以學的問題,就有一個理論依據了。

我是千千千里馬,以上個人看法,歡迎你的補充意見給大家一個快樂的分享。


千千千里馬


謝邀!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先向題主提幾個問題:

第一,既然是臨摹,那你臨摹的目的是什麼?

第二,關於“臨摹”二字,你弄懂它的含義了嗎?如果不知道它的真正意思,你查閱《現代漢語詞典》了嗎?

第三,你認為臨,應該臨什麼?摹,應該摹什麼?

準確地說,對一個初學書法者來說,第一步應該是“摹臨”,摹臨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再進入對臨、背臨和意臨階段。這些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一點兒也不能模糊。

關於題主問到的“臨摹到底是臨其形重要,還是臨摹筆意重要?” 我的觀點是:既然是臨摹,就要二者兼得,也就是說,二者是同等重要的!零基礎學書法的人,應先得其形,隨著臨帖的不斷深入,就要向“既得其形,又得其神”方面努力。我曾經給臨帖者列了一個公式:

選帖+讀帖+摹臨+對臨+背臨+意臨=七分像+三分自己的東西=書法家。

從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學書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進行,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實現書法家的夢想的。在臨寫中,字形固然重要,但僅有字形而沒有神韻的書法作品,還叫書法作品嗎?即便是,也不能稱之為一幅神形兼具的書法作品!當然,當書者學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自然就會把握好字形的,在這個時候,就要重點研究“筆意”啦。

以上是個人觀點。一孔之見,僅供參考。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我是汶水才子。我來回答你的問題。臨摹到底是臨其外形重要,還是臨摹筆意重要?我回答你的問題如下:


練習書法,臨摹是必須經歷和長期堅守的工作。為什麼?因為自己沒那天賦異稟吧!學書法,取法乎上。臨摹古帖這也是書法人共同的方法。


臨摹是倆種方法,臨就是將帖置身邊,邊讀、邊看、邊審、邊寫,這就是臨帖。摹就是將練習紙置在帖上邊,描寫其字。

對於臨摹其形還是筆意,我的觀點是都重要。

一是臨帖吧。你為什麼臨,就是要你必須學會帖子上的字如何寫?如何起筆、運筆和收筆?如何將筆畫搭配?如何結字?這裡都牽扯字形和筆意的。缺一不可,否則,你臨帖幹嘛?


二是摹帖,你為什麼摹啊?就是要你學會這個字的結構,學會這個字如何掌握其形狀?如何下筆?如何行筆?如何寫的與帖子上的字一樣?這裡也牽扯形狀和筆意,都需要你在摹字過程中所要重點記憶的。



當然,臨摹很重要,根據我的經驗,我一般都是先讀字,審字,記住結構和筆畫粗細變化,記住如何運筆、行筆,然後勾勒字,就是描紅的辦法,在寫,再臨,再摹。直到行和神具備時再練下一個字。

祝你好運!


汶水才子


醜書學研究認為都重要,都不重要,重要是因為書家的字有情有義。不重要是因為書家的字大多是醜字,毛病太多。臨摹是學其精華,大多書家用筆很好。結字很好。拿來就用不可以,集古字亂情。集王聖教序最為典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嚼之無味棄之可惜,米芾早期被人譏笑集古字,可後來米芾改變集為用成就書法大家。外行說書別當真。


醜書學


雖然我們臨帖常常希望形神俱備,但神應該遠比形重要。

這正如美女。燕瘦環肥,外形不一樣,但她們骨子裡透出的美是一樣的。又如倪萍,現在的她雖然容顏、體態已物是人非,但她優雅的氣質依舊,說能說她不美。

我們臨帖的目的是什麼?我們不是複印機,不是要複製一份與原帖一模一樣的偽作,而是要學習古人寫字的方法,並運用到我們要寫的內容中去。

所以說,臨帖寫的與原帖儘量相似就行,重要的是掌握古人筆意。

更多文章及作品點評,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臨摹3步曲:不得形與貌,何談筆下神似》

書法書畫是形貌主張的世界,千古不易。臨帖是書法學習的唯一辦法。形象與筆意的結合才能成就一幅完整的作品!

一、臨帖是學習寫字,臨帖首要任務就是把字照樣子寫得象,形態上的象!

無論什麼樣的書法作品,都是依賴於我們的眼睛來觀看;只有有形之物才能讓人看得見,神只形象背後感悟。

字帖不一定的都是有形的!

不管你是將字帖(也可能就是在課本上的課文)記在了頭腦中,或者是將字帖放在手邊,或者還可能就是將字帖放在你的紙稿之下。

不論是漢字還是英文或是拉丁文,文字都是古人創造的。作為現代人能做的就是把它們當作一種標準學習,然後用於與大眾交流!

二、臨帖3步寫,臨出形象;

書法無論是基本的線條筆法,無論是險絕的結構,甚至謀篇的章法,都是一個書法構形的過程。書法只有寫出作品的形態,離開"形象"無從商談“神似”精神。

一幅書法作品要臨得象,得走出臨帖術的三步曲:

1)“筆畫“象;

2)“結構”象;

3)“章法”象;

三、筆意就是整字或者筆畫形態上的呼應關係!

什麼是筆意?狹義講,筆意是指書寫者書寫筆畫所表現出來的形態。就是作品的神!

筆意,一般指的是書法者通過筆畫、結構表現出來的意境、情趣。書寫者可能借助筆畫之間的連貫銜接、線條的曲變化等,是書法個人書法藝術風格的展現。

圖:田英章先生工筆楷書的筆意就在於精密機床般的精緻

四、楷書3個讀帖要素創建作品筆意方法;

這種筆意主要表現在藝術書法的創新之中,是一種藝術性的表現結果。筆意是一種由書法形貌表現出來的題外意境!它可能是多個筆畫形態之間形成的一種呼應關係,也可以是筆畫被作者付予了一種比擬化的形象!

筆意實際是創作者通過書法文字風格的一個藝術表現:

1)比如筆畫形態;

2)筆畫幾何位置;

3)筆畫間在形態上、位置上的呼應關係;

通過在3種要素創造變化,產生相應的生動呼應關係,從而產生作品綜合效果上的不同意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