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讓文物活起來要兩個面向

自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設立以來,每年國際博物館協會都會在這一天舉辦慶祝活動,旨在使社會公眾認識到“博物館是促進文化交流,豐富文化生活,增進人們之間相互理解、合作,實現和平的重要機構”。目前,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正參與到這一活動中,僅2017年,全球共有157個國家和地區逾3.6萬座博物館參與了國際博物館日慶祝活動。

單霽翔:讓文物活起來要兩個面向

每年國際博物館日會確定一個主題,反映出當代博物館職能與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有著越來越廣泛的關聯。例如1992年的“博物館與環境”,2002年的“博物館與全球化”,2006年的“博物館與青少年”,2016年的“博物館與文化景觀”等。

如今,博物館早已成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環境體系中無法分離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這一主題的涵義就是讓博物館成為連接公眾與多元文化的紐帶,用創新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公眾走進博物館,獲得深刻新鮮的文化體驗,共享豐富的文化成果。

單霽翔:讓文物活起來要兩個面向

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與傳承者,也是中國文化對外交往的一張亮麗名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186萬餘件文物藏品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載體和見證。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展覽精彩紛呈、高潮迭起、內外合作、惠及全國、影響世界,不僅在學界具有影響力,在觀眾中也形成觀展熱潮。例如,2015年的“石渠寶笈特展”吸引眾多觀眾參觀,成為現象級的傳統文化展覽。此後又有多個展覽引發觀展熱潮,成為公眾熱議的文化現象。故宮文化資源走進了人們的現實生活,“讓文物活起來”。

對於博物館來說,讓文物活起來,需要做到兩個面向:一是面向自身,不斷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內涵,讓文化遺產資源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二是面向公眾,創新文化傳播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讓文物的故事以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人心,走進甚至融入百姓文化生活。

單霽翔:讓文物活起來要兩個面向

自2006年開始,故宮博物院利用中小學生放假期間舉辦的“故宮知識課堂”活動,以充實的內容、豐富的形式、活躍的氛圍,深受學生和家長們歡迎。連續舉辦12年來,上萬名學生走進故宮博物院,走進“故宮知識課堂”,在這裡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例如根據故宮古建築和藏品研發的“仰望太和殿,一起看斗拱”“屋簷下的繽紛彩畫”“機巧連環探榫卯”“布藝堆繡,巧仿瓷瓶”“朝珠DIY”“皇帝的新衣”等,根據展覽研發的“霓裳彩繪”“擊掃黑白,傳拓萬千”“中印佛教雕塑展教師工作坊”活動等,將知識講述、現場互動、動手製作相結合,深受青少年和家長的好評。

單霽翔:讓文物活起來要兩個面向

故宮博物院還充分整合現有的教育資源,於2016年底成立故宮教育中心,開展針對不同年齡觀眾的教育和研修活動。尤其常年面向中小學生及家庭觀眾提供各類具有故宮特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專題教育項目,在公眾教育服務中,既保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也更加關注文化與人文情懷,更加全面、立體地發揮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的博物館吸引了越來越多核心觀眾以外的群體,通過新的藏品闡釋手段找到新的觀眾。例如博物館將藏品數字化,為展覽增添多媒體元素,讓公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體驗。故宮博物院正順應了“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將數字技術作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藉助互聯網和新技術平臺,把故宮廣博的文化資源分享給社會公眾。

單霽翔:讓文物活起來要兩個面向

去年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中,故宮博物院發佈第九款應用“故宮社區”,首次提出了社區化概念,這是新媒體互動性產品的又一次有益嘗試。經過3年努力,故宮博物院已建成“數字故宮社區”。其中“數字故宮”在線項目,包括全景故宮、故宮出品系列APP,以及數字展廳裡分享的古建築修繕、藏品保護、科學研究、文化傳播等各個方面最新進展和最新成果。而數字博物館更是將智慧旅遊與文物展示相結合,為廣大觀眾呈現出一個更豐富、多元、精彩的“數字故宮”。

2016年,在第四屆文化遺產保護與數字化國際論壇上,“故宮出品系列APP+V故宮”榮獲首屆數字遺產最佳實踐案例大賽最高獎——最佳實踐獎。實踐證明,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只要認真研究網絡受眾的心理特徵和興趣特點,找到靈活多樣的傳播方式,就可以把“陽春白雪”的內容變得“喜聞樂見”。

此外,為了吸引新的觀眾並增強彼此的聯繫,博物館必須開創文物藏品闡釋與展示的新方式。文化創意產品所具有的實用性和體驗性,其介入生活的特徵,是其他教育傳播手段難以達到的。針對重點展覽研發相應的隨展文化創意產品,使每一項陳列展覽“立體化”,讓社會影響最大化、觀眾體驗最優化。

故宮博物院提出“把故宮文化帶回家”,就是希望通過文化創意產品進一步延伸博物館文化的影響力,故宮文化創意努力將傳統文化基因與當代生活潮流融合,與現代人共同分享傳統文化的靈感、情感與韻味。

2015年9月,展示故宮文化創意產品的故宮文化體驗館整體開放,包括絲綢、服飾、瓷器、影像、木器、陶器、生活館,以及故宮“紫禁書院”,作為故宮博物院最後一個展廳,讓文化創意產品以及新型的文化空間,能夠成為古老的宮殿、文物藏品和當代生活的一個過渡和鏈接,發揮故宮文化創意的教育傳播和體驗功能。

故宮博物院擁有深厚的學術研究基礎和強大的科學研究力量,也在注重將學術成果“反哺”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要求每一件文化創意產品都重視“無一物無來歷”,其“來歷”就是基於故宮博物院通過10年時間完成的文物藏品清理。這樣的學術研究成果,保證了故宮文化創意所承載和傳播文化的正確性和前瞻性,真正地體現出故宮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醇厚韻味。

例如故宮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無論是《故宮日曆》《紫禁城100》等暢銷型圖書,還是“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等圖書工程,都是在文物藏品清理工作的基礎上得以誕生,讓故宮文化帶著厚度、溫度躍然紙上。

如今,在超級互聯的世界裡,社會交流溝通變得日漸複雜、多元和融合,博物館也必然融入這一潮流。博物館是連通社會生活、文化景觀和自然環境的紐帶。為了充分發揮這種連通作用,不斷吸引新的觀眾並增強彼此的聯繫,博物館必須開創文物藏品闡釋與展示的新方法。這種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僅是新科技、新媒體的探索與實踐,還包括理念的變革與創新。因此,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對於快速發展的中國博物館事業來說,也可謂正當其時。

事實上,一座博物館要想向普通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打開塵封的歷史,解讀經典的文化,就需要用生動的、喜聞樂見的“新方法”來加以表達,採取新穎的形式、生動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傳遞出社會“正能量”,這些方法恰恰是講好文物藏品故事的重要元素。

長期以來,我們只把走進博物館的人們視為觀眾,而今天“超級連接的博物館”,通過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可以使更多沒有機會走進博物館的人們,也成為博物館的忠實“新公眾”,享受博物館文化。如此,我們博物館的服務對象將從“千萬觀眾”,擴大為“億萬觀眾”。

單霽翔:讓文物活起來要兩個面向

(作者為故宮博物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