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保護文化遺產實現高質量發展

對文化界乃至社會各界來說,推進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都是一個重要命題。故宮有著將近600年的歷史,故宮博物院也已經93歲了。它是否需要繼續解放思想、提高文化質量,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課題。要提高它的文化質量,首先我們要找出它存在哪些問題。

其一,故宮博物院的觀眾數量增長很快。從2002年的700萬到2012年的1500萬,10年間觀眾數量增長了一倍。故宮博物院去年接待觀眾1670萬,成為全世界接待觀眾最多的博物館。如何平衡參觀數量、參觀感受以及文化遺產的安全,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其二,故宮曾經只開放30%的區域。很多地方都立著一個牌子——“非開放區域,觀眾止步”。故宮藏有186萬件文物,曾經只有1%左右是展出的,99%的文物在庫房裡睡覺。

其三,大量觀眾進入故宮博物院以後,就目不斜視往前面走。首先去看皇帝坐在什麼地方,再看看皇帝躺在什麼地方、在什麼地方結婚,然後穿過御花園就走出去了,根本沒有高質量的參觀,甚至沒有把它當作一座博物館,只是到此一遊而已。

這是世界最大規模的木結構建築群,是世界上收藏中國文物藏品最多的博物館,是全世界來訪量最大的博物館,通過這次難得的文化之旅,人們究竟能獲得什麼?故宮博物院作為文化機構,究竟能給人們奉獻什麼?我們做了一系列改變,其中一點就是擴大開放。2014年是個轉折點,故宮開放區域超過50%,到今年已經開放了80%。過去“觀眾止步”的牌子被撤掉,“非開放區域”變成了展區、展廳、展館。比如慈寧宮設立了五個雕塑展廳,把以前在城牆根下立著的、躺著的雕塑在這裡展出。文物沒有得到呵護時是沒有尊嚴的,一旦把它保護好了,融入到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它又光彩照人了。

故宮文化遺產保護責任重大,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呢?我們的答案是把這個責任交給全民,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我們開放更多的區域,把那些封閉的空間交給全體民眾,如此文化遺產才會更安全。通過擴大開放,所有空間進入人們保護監督的視野,進入人們呵護的環境。再通過限流、全網購票,過去人山人海的故宮博物院一去不復返了。

接待再多的觀眾,開放再多的區域,到故宮參觀的觀眾仍舊是全球人口非常少的一部分,怎樣使千萬級觀眾的博物館變成億萬級的?答案是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經過5年的提升,去年故宮博物院網站的訪問量達8.91億。我們把英文網站做得更加強大,世界各國的人都能通過網站來了解故宮文化;我們把青少年網站做得更加活潑,孩子們能在網上聽有趣的故事;我們舉辦更多的網上展覽,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參觀;我們加大微信、微博的宣傳力度,不斷增進學生和孩子們喜歡的話題,比如紫薇星系、故宮貓記、尋花圖、紫禁城初雪美景,讓人們獲得生活的美好;我們製作APP,把《寒鴉月夜圖》立體化,把藏品搬入“每日故宮”,搭建故宮網絡社區,提升觀眾參與度;我們在端門建設了數字博物館,數字地圖、數字書法、數字長卷、數字多寶盒應有盡有,加上VR技術,觀眾可走進養心殿、三希堂,批批奏摺,蓋蓋印章……

我們希望人們走進故宮博物院,看到的只有古代建築,沒有任何一幢影響環境、影響安全的現代建築,希望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百年。近年來,我們大規模整治故宮環境,拆除了135幢臨時建築;我們把所有的地面恢復成傳統建材的地面,去掉了上千米的鐵欄杆,把綠地養護得更好;我們把冰窖改造成觀眾服務區,人們可以在這裡休息、喝茶,還能瞭解冰窖過去的功能。

過去故宮博物院的文化產品缺少創意,把複製的瓷器、書畫擺在那兒,買的人很少。文化創意產品必須結合人們的生活,人們生活中希望有什麼,我們就研發什麼。同時,一定要深入挖掘自己的文化資源,把那些文化資源和文創產品對接,人們喜歡的文化創意產品就出現了。比如,我們的“正大光明”充電器、朝珠耳機,太和殿的藻井做成傘,脊獸變成衣服夾子等等。過去故宮商店有兩大致命缺點,一是售賣的東西80%不是自己研發的。博物館必須研發自己的文創產品,才能讓人們把你的文化帶回家。截至去年,故宮博物院研發了1萬多種原創產品,年文創產品銷售額突破10個億。二是充滿商業氣息,缺少文化氣息。博物館的商店是博物館最後一個展廳,應該充滿文化氣息。我們今天不叫商店,叫文化創意館。

故宮博物院是一個教育機構,我們要承擔更多的職能。除北京故宮學院外,我們還在十個城市佈局故宮學院的分院,通過它們使故宮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去年故宮博物院的教育活動達2.5萬場次,是全世界博物館教育活動中最豐富多彩、數量最大的。我們認為把大量營銷收入投入到教育上是最值得的,能夠幫助孩子們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熱愛。(作者為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 單霽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