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聰明一世,卻錯殺2個蜀漢大將,使得蜀漢元氣大傷

三國時代,蜀國的發展經歷了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五虎大將在世之時,蜀漢的國力和事業如日中天,居然能以三國中實力最弱的身份,成功與魏吳兩國對峙爭雄,並一度在戰場上佔盡上風。第二階段是五虎將相繼故去之後,蜀漢事業進入衰退期,縱有諸葛亮經天緯地之才,也陷入無將可用的窘境。

再高明再完美的謀略,也需要有人能不折不扣的去執行落實。但五虎將身後,蜀漢明顯出現人才斷層,青黃不接。諸葛亮屢次北伐中原進攻曹魏,興師動眾而成效甚微,並非戰略計劃不夠好,關鍵是缺乏良臣勇將去落實執行。諸葛亮本事再大,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能徒嘆奈何。搞到後來只能靠魏國降將姜維、王平等人來支撐大局。

造成這種局面的始作俑者,諸葛亮本人要承擔很大責任。他曾經錯殺兩人,這兩人都是蜀漢軍事人才中的後起之秀,若能給他們以機會,就能很大程度緩解蜀漢後期的人才荒。第一個人就是劉備的義子劉封。劉封曾長期跟隨劉備和五虎將作戰,雖然才能不及他們,但也有豐富的戰場經驗和很強的實戰能力,在五虎將故去之後,能很好補充蜀漢的人才短板。

但劉封在關羽額荊襄之戰中,沒有及時出手救援,加之隨後又與同事孟達鬧矛盾,導致上庸三郡失守,受到劉備責罰。平心而論,劉封確實有罪,但絕不至於被處死。但諸葛亮認為劉封剛強驕橫,難以駕馭,恐怕劉備百年之後,自己難以控制他,堅決主張趁此時機把劉封殺掉,劉備一生很少誅殺部將,這次卻對自己的義子下了殺手,逼迫劉封自盡。

劉封死後,還引發了一次連鎖反應。諸葛亮曾經很注重發現培養人才,他注意到參軍馬謖對於用兵之道頗有研究,因此對他著意栽培,經常與他共同探討兵法,常常通宵達旦,夜以繼日。劉備對馬謖印象不佳,曾提醒孔明,馬謖才具有限,不可重用。但諸葛亮相信自己的眼光,並未予以理會。

在後來北伐中原之戰中,馬謖由於實戰經驗欠缺,出了大亂子,導致街亭失守。這當然是罪過,應予處罰。但是街亭之敗損失有限,況且蜀漢之前很少有斬殺敗將的先例,若是打個敗仗就殺頭,五虎大將誰沒打過敗仗,早就該殺完。但因為開了以戰敗罪名誅殺劉封的先例,諸葛亮只得硬著頭皮痛下殺手,砍了馬謖。費禕等人勸阻他,天下未定,誅殺才智之士很不明智,但諸葛亮已經騎虎難下,馬謖最終被斬首。馬謖初出茅廬吃個敗仗不足為奇,應該給予他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自會成為大器。

由於劉封和馬謖之死,加劇了蜀漢的人才短缺,使得蜀漢人才危機長期難以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