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長征路上,從平江起義走出的著名將帥

從平江起義走出的著名將帥

浴血長征路上,從平江起義走出的著名將帥

1928年7月22日,在共產黨人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領導下,爆發了威震湘鄂贛、聲撼全中國的平江起義。平江起義部隊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政權,為建立新中國,抗拒侵略者,鞏固與捍衛祖國神聖領土和中華民族的崛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值此平江起義90週年之際,我們特刊登相關文章,以紀念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

平江起義部隊走出了170多位開國將軍

1928年,平江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發展壯大為紅三軍團。今天的“平江起義團”——第334團,前身就是由平江起義而誕生。她從平江起義的硝煙戰火中走來,歷經4000多次戰鬥的洗禮,先後走出共和國1位元帥和183位將軍與1000多名戰鬥英雄。

浴血長征路上,從平江起義走出的著名將帥

1930年6月,根據中央指令,以紅五軍為骨幹,擴編為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主要幹部大都參加過平江起義。從這個意義上說,平江起義是紅三軍團的母體。紅三軍團繼承和發揚平江起義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經過歷次反圍剿、長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血與火的洗禮,戰功赫赫。在1955年授予的1050位開國元帥和將軍中,屬於紅三軍團出身和在紅三軍團任過職的就有170餘位。有元帥彭德懷;大將黃克誠;上將王平、蘇振華、李天佑、李志民、李聚奎、楊勇、張震、張宗遜、張愛萍、陳士榘、周桓、郭林祥、鍾期光、唐亮、黃永勝、彭紹輝、傅秋濤等:中將丁秋堅、馬風桐、文年生、方強、方正平、王福義、白泉、甘渭漢、田維楊、匤裕民、劉西元、劉志堅、劉金軒、劉道生、湯平、何德全、楊國夫、李連秀、李壽軒、吳信泉、邱創成、張仁初、張樹田、張翼翔、歐陽文、羅元發、周玉成、周赤萍、鍾漢華、鍾赤兵、高天正、姚喆、饒正錫、曾國華、曾思玉、謝有法、蔡順禮、廖容標等;少將丁盛、丁榮昌、毛會文、王元和、王義勳、王六生、王仁銀、劉湧、劉放、方國安、方國南、鄧克明、劉文學、葉長庚、葉運高、葉蔭庭、白志文、劉振國、劉善福、劉錦平、廷懋、朱耀華、江擁輝、江燮元、許誠、孫潤華、巫金輝、裘光祖、李基、李士才、李木生、李長偉、李光輝、李呈瑞、李桂林、李梓斌、李輝高、楊卓、楊尚高、楊斯德、肖前、肖應堂、吳岱、吳自立、何運洪、何能斌、邱蔚、邱先通、邱會魁、餘兆、餘光茂、況開田、張華、張太生、張書祥、張平凱、張正光、張步峰、張美遠、張海棠、陳力、陳雲中、陳宗坤、陳海涵、歐陽奕、郭強、羅雲、羅仁全、周彬、胡大榮、鍾元輝、鍾偉、姚醒吾、侯世奎、鍾明彪、賀東生、徐德操、高先貴、唐子安、唐青山、黃玉昆、黃思沛、黃振棠、黃新友、黃光琳、曹玉清、曹燦章、覃士冕、舒行、童國貴、曾克林、謝立金、謝國儀、謝勝坤、謝昭義、謝振華、靳來川、戴潤生、藍文兆、蔡愛卿、裴周玉、熊奎等100多位。

開國元帥彭德懷

浴血長征路上,從平江起義走出的著名將帥

彭德懷(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名清宗,後改德懷,字得華,號石穿,小名鍾伢子、石穿,湖南湘潭人,1923年8月在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畢業後,回湘軍第2師6團1營任連長。1926年5月任營長,後隨部隊編入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10月升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5師第1團團長。

1928年4月,在大革命失敗後的革命低潮時期,經段德昌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22日與滕代遠、黃公略等領導平江起義,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任軍長兼第13師師長。8月起率部在湘鄂贛邊界開展游擊戰爭,建立革命根據地,成立中共湘鄂贛邊界特委,任特委委員。1928年底到達井岡山,同朱德、毛澤東率領的紅4軍會師。所部編為第30團,任紅4軍副軍長兼第30團團長。

1930年6月,紅3軍團成立,任總指揮和中共前委書記,與政治委員滕代遠率部在平江擊敗國民黨軍的進攻,爾後乘虛攻入長沙,繳獲大量武器和物資,併成立湖南省蘇維埃政府,創造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攻下省會的唯一戰例,極大提高了紅軍的聲威。8月在瀏陽永和與紅1軍團會合,任新組建的紅一方面軍副總司令兼紅3軍團軍團長。

1934年1月補選為中共第六屆候補中央委員;長征開始後,率部連續突破國黨軍四道封鎖線,掩護中央縱隊、軍委縱隊渡過湘江。在1935年1月舉行的遵義會議上,擁護毛澤東的主張。會後率紅3軍團二渡赤水河,神速回師攻佔婁山關,並協同紅1軍團再克遵義城,殲滅大量反撲之敵,取得紅一方面軍長征中的第一個大勝利。

1936年1月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2月任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司令員,與政治委員毛澤東指揮紅軍東渡黃河,挺進山西,宣傳抗日,擴大紅軍。5月任西方野戰軍司令員,率部西征寧夏、隴東,擴大了蘇區面積,迎接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實現了三大紅軍主力勝利會師。11月指揮山城堡戰役,殲國民黨軍胡宗南部1個旅又2個團,迫使其停止對陝甘蘇區的進攻。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團成員。

彭德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在抗日戰爭中發動百團大戰,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重大勝利。朝鮮戰爭中,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與麥克阿瑟和李奇微對決,迫使聯合國軍撤退至北緯38度線以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第一任國防部部長,中共第六至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時光易逝,彭總髮動平江起義90年了。但不管時光如何流失,彭總的人格魅力和革命精神永遠活在老區人心中。

開國大將黃克誠

浴血長征路上,從平江起義走出的著名將帥

黃克誠(1902-1986),1902年10月1日出生於湖南省永興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8年在湘南起義中參與領導永興年關暴動,並率部隨朱德、陳毅上井岡山。1930年後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的團、師政治委員,軍政治部主任,第3軍團代理政治部主任。先後率部參加了鞏固和發展湘鄂贛蘇區的鬥爭和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

1930年4月,黃克誠任紅五軍第五縱隊第八大隊政治委員。率部在第五縱隊司令員李燦指揮下,經江西修水、渣津、馬場,進至湖南平江縣長壽街,與紅五軍主力會合。到達長壽街時,適逢五月五日馬克思誕辰。在紀念馬克思誕辰的大會上,紅五軍軍長彭德懷作了演講,並動員部隊準備攻打平江縣城。紀念會結束之後,部隊分頭進行了兩三天的戰前準備,便向平江縣城開進,一舉攻克平江縣城,守敵何鍵部餘賢立團及平江縣地主武裝大部就殲。打完平江之後,部隊稍事休整,即向江西開進。在五月中旬的一天,紅五軍將修水縣城團團圍住,經一夜激戰,全殲守敵,佔領了修水縣城。這次戰鬥中,第五縱隊擔任主攻,黃克誠率領攻城部隊,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爬雲梯登上城頭。

為了加強部隊的團結,便於指揮,彭德懷決定將五、八軍混編,取消了縱隊建制,全軍團共編為四個師。紅五軍編了第一、第三兩個師,紅八軍編了第四、第六兩個師。黃任第八軍第四師第三團任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戰鬥。長征中參加了紅3軍團進行的主要戰役、戰鬥。到陝北後曾任第一方面軍政治部和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

抗戰期間,黃克誠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長,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縱隊政委,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蘇北區黨委書記。

抗戰勝利後,進軍東北,領導創建西滿根據地,任西滿軍區司令員,中共西滿分局副書記、代書記,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政委,中共冀察熱遼分局書記兼軍區政委、東北野戰軍第二兵團政委。天津解放後,曾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兼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

建國後,歷任湖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政委,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第八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山西省副省長,中央軍委顧問。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2~1985年為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病逝。

開國上將李聚奎

浴血長征路上,從平江起義走出的著名將帥

李聚奎(1904—1995),原名李新喜,湖南安化縣蘭田(今屬漣源)西坪村人。

1928年7月,當中國革命處於低潮時期,李聚奎在湖南獨立第5師1團團長彭德懷等共產黨人的帶領下,參加了平江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紅5軍班長、排長、中隊長(連長)到大隊長(營長),他一直在彭德懷帳下聽令,參加了攻打文家市、長沙、演陂橋等戰鬥。1928年 12月,他跟隨紅5軍主力奔赴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4軍在寧岡會師。1930年6月,李聚奎歷任紅3軍紅9師27團團長、紅8師師長、紅7師師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的前三次反“圍剿”。在多次戰鬥中,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戰功。1934年10月李聚奎剛一接任紅一師師長,紅軍就開始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李聚奎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參謀長,抗日先遣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決死第一縱隊副司令員、旅長兼太嶽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遼軍區參謀長,駐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執行處副處長,西滿軍區參謀長,東北軍區後勤部參謀長兼西線後勤司令員、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後勤部第二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委員,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後勤學院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顧問。195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於1995年6月逝世,終年91歲。

獨臂上將彭紹輝

浴血長征路上,從平江起義走出的著名將帥

彭紹輝 (1906年9月6日-1978年4月25日),湖南湘潭人。1926年參加農民赤衛軍。曾給考察農民運動的毛澤東介紹過情況。1927年5月,“馬日事變”後,彭紹輝參加了十萬農軍圍攻長沙的鬥爭。失敗後離開家鄉去找毛澤東,輾轉到武漢,被生活所困,入國民革命軍第35軍第1師1團3營12連當兵。

1928年春,第1師改編為湘軍獨立第5師後,彭紹輝入由共產黨人黃公略、賀國中主持的隨營學校學習。7月,彭紹輝參加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領導的平江起義,在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第7團任班長。同年秋,由黃公略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起,彭紹輝在紅3軍團任第1師1團團長、第4師參謀長、第3師10團團長、第1師參謀長和師長等職,參加了長沙戰役和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多次中彈負傷,並帶傷指揮戰鬥。1930年12月30日,彭紹輝率紅1團在龍岡上固地區,活捉張輝瓚,殲國民黨張輝瓚部近10000人,繳獲各種武器9000餘件。

1933年2月27日,彭紹輝率紅3軍團紅1師在黃陂、大龍坪伏擊國民黨軍陳誠部,殲國民黨52師全部、11師大部、9師一部,俘國民黨52師師長李明、斃國民黨11師師長蕭乾 ,俘國民黨軍2000多人,繳獲槍支1400餘條。3月,在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中,彭紹輝率紅1師參加草臺崗霹靂山戰鬥,並帶頭衝鋒陷陣,結果左臂連中兩彈,臂骨被擊碎,但仍不下火線。因傷勢嚴重,做了3次手術都沒成功,最後只得截去左臂。

抗日戰爭時期,彭紹輝歷任八路軍一二O師教導團團長,三五八旅旅長,獨立第二旅旅長,晉西北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副校長、第七分校校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呂梁軍區代司令員、司令員,晉綏野戰軍第二縱隊副司令員,西北野戰軍第七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第七軍軍長。

新中國建立後,彭紹輝歷任第一野戰軍參謀長,西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訓練總監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兼戰術研究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78年4月25日零點35分 ,彭紹輝重病期間在北京參加空軍作戰會議,因血管瘤大面積破裂,猝然倒在辦公桌前,不幸以身殉職。

海軍原第一政委蘇振華

浴血長征路上,從平江起義走出的著名將帥

蘇振華(1912—1979),上將,海軍原第一政委,中央政治局委員。原名蘇七生,1912年6月2日出生於湖南省平江縣三墩戴家鋪一個僱農家庭裡,193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五軍連政委、紅四師十二團党支書、紅五師十三團政委、魯西軍區政委、第二野戰軍五兵團政委、貴州省委書記、海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海軍政治委員、海軍第一政委,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參加了中共“十大”,在黨的十屆一中全會上他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參加了中央“十一大”,被選為中央委員,在黨的十一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9年2月7日,蘇振華突發心肌梗塞猝然逝世,享年67歲。

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

浴血長征路上,從平江起義走出的著名將帥

張震(1914—2015),上將,中央軍委原副主席。 1914年10月出生於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1928年參加革命,1930年5月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7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0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宣傳隊長、連政委、營長、團、師參謀長、縱隊司令員、野戰軍參謀長、總參作戰部部長、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4軍代軍長兼政委、軍事學院院長、武漢軍區副司令員、總後勤部部長、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防大學校長等職。1955年授予中將,1988年授予上將,1992年10月,張震在黨的十四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軍委副主席,翌年 3月,在八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是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二屆、十四屆中央委員。1985、1987年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開國上將傅秋濤

浴血長征路上,從平江起義走出的著名將帥

傅秋濤(1907-1981),上將,總參動員部原部長。1907年農曆6月25日,出生於湖南省平江縣南鄉安定鳴山程家園的一戶貧苦農民家庭。早年給地主富商當長工,192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平江縣僱農工會委員長、中共湘鄂贛省委副書記、省委書記兼省軍區政委,率領紅16師堅持了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後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員兼一團團長、新四軍第七師副師長、魯南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委、華東支前委員會主任和華東支前司令部司令員、中央復員委員會秘書長兼任中央軍委人民武裝部副部長、中央軍委人民武裝部部長、總參謀部動員部部長。1955年,傅秋濤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主編《中國民兵》。1981年8月25日,傅秋濤在北京逝世,終年74歲。

開國上將鍾期光

浴血長征路上,從平江起義走出的著名將帥

鍾期光(1909-1991),上將,軍事科學院原副政委。1909年1月2日,出生於湖南省平江縣肥田區三眼橋白湖口村的一戶農民家。192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平江縣委組織部長、紅五軍和湘鄂贛省委秘書長、紅16師政治部主任、新四軍第六支隊1團政治處主任、江南指揮部政治部副主任、華東野戰軍政治部主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政委兼黨委書記、軍事科學院副政委。第八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是第一屆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1955年8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 1991年5月22日,因心臟病復發,走完了他追求真理的一生,享年83歲。(原刊2018年7月20日《岳陽日報》)

浴血長征路上,從平江起義走出的著名將帥

浴血長征路上的平江人

8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完成了艱苦卓絕、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開闢了中國革命轉敗為勝、繼往開來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華民族解放與復興的基礎,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平江籍紅軍將士,為了奪取長征勝利浴血奮戰、不怕犧牲、血染征途,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永載史冊的壯麗詩篇。

浴血長征路上,從平江起義走出的著名將帥

萬里長征中意志堅如鋼的平江籍紅軍將士群體

自1927年秋由中共地下黨員餘賁民率領平江工農義勇隊參加秋收起義,跟著毛澤東上井岡山開始,平江先後有8.7萬多位優秀兒女參加工農紅軍,除去在歷次戰鬥中英勇犧牲、失散和留在中央蘇區與湘鄂贛邊區堅持游擊戰爭的紅軍將士外,至少有5200多名平江籍紅軍將士分佈在紅一、二、四方面軍的長征隊伍中。1934年10月中旬,從中央蘇區出發長征的紅一方面軍中,就有平江籍紅軍將士3900餘人,其中在彭德懷、楊尚昆率領的紅三軍團長征隊伍中就有平江籍紅軍將士2400餘人。

浴血長征路上,從平江起義走出的著名將帥

(平江起義進攻入口《碧潭浮橋》。資料圖)

在長征隊伍中,平江籍紅軍將士分佈在各個軍團的代表人物有已授銜的共和國將軍、高級幹部、已知革命烈士和失蹤人員,尚有許多英勇犧牲的紅軍戰士,成為我們永遠懷念的無名英雄。

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縱隊有:張平凱、方強、葉楚屏、張書祥、謝忠良、唐明、張正光、賴毅、裴周玉、李握如等;

紅一方面軍的紅一軍團有:徐德操、謝福林、黃連秋、方正、李光輝等;

紅三軍團有:張震、蘇振華、方正平、張純清、劉志堅、吳信泉、邱創成、歐陽文、鍾赤兵、鍾偉、方國安、方國南、李基、李梓斌、吳自立、何能彬、鍾明彪、喻縵雲、吳溉之、楊奇清、邱一涵(女)、姜國華、李敏、李志高、李鐵鳴、李桂林、劉華清、唐國華、劉隨春、吳機璋、吳國華、吳盛明、吳早生等;

紅五軍團有:周碧泉、傅蘭蓀等;

紅八軍團有:周昆、甘渭漢、喻楚傑、吳光遠、傅長壽、方福欽等;

紅九軍團有:張令彬、曹振輝等;

紅七軍團有:1934年7月7日,中央決定以紅七軍團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方向前進與紅十軍團合編,後遭敵軍重兵圍攻發生激戰,僅有粟裕、劉英率近800人突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平江籍紅軍將士約120餘人在作戰中光榮犧牲。

紅二方面軍紅二軍團有:何輝、黃勝明、方理明、餘導群等;

紅六軍團有:王赤軍、楊尚高、何維忠、餘光文、喻傑、胡榮、林海清等;

紅四方面軍有:餘非等(1935年6月,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後,部隊進行了整編,分成左右兩路軍北上,有的人編到了紅四方面軍)。

平江籍紅軍將士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久經考驗敢打硬仗惡仗的英雄群體,許多平江人擔任高級指戰員,在歷次戰鬥中屢建奇功。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有:張純清、周昆。

長征前中央軍委對功勳卓著的紅軍指戰員授予最高榮譽紅星獎章:平江籍將士二等紅星獎獲得者有張純清、周昆、張平凱;三等紅星獎章獲得者蘇振華、鍾赤兵、邱創成。

紅軍團級以上高級指戰員是:蘇振華、張震、方強、方正平、甘渭漢、劉志堅、吳信泉、邱創成、張令彬、鍾赤兵、賴毅、王赤軍、方國南、葉楚屏、李基、李光輝、李桂林、方國安、李彬山、楊尚高、吳自立、何輝、何維忠、何能彬、餘非、餘光文、張平凱、張書祥、張正光、鍾偉、鍾明彪、徐德操、唐明、黃連秋、黃勝明、喻縵雲、裴周玉、謝忠良、謝福林、方正、吳光遠、劉隨春、李敏、李握如、楊奇清、周碧泉、邱一涵(女)、喻傑、喻楚傑、曹振輝、傅蘭蓀、傅長壽、方理明、餘導群等。

紅軍軍團級高級指戰員有:周昆(紅八軍團軍團長)、吳溉之(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張純清(紅三軍團政治部保衛局局長)、李鐵鳴(紅三軍團政治部秘書長)、吳自立(中央軍委四局局長)。

參加長征的女紅軍是:邱一涵。

參加長征年齡小的是:謝福林、張正光17歲,葉楚屏、王赤軍18歲,鍾偉19歲。

參加長征年齡最大的是:吳溉之、喻楚傑36歲。

新中國授銜的開國將軍中參加長征的有:上將蘇振華,中將張震、方強、方正平、甘渭漢、劉志堅、吳信泉、邱創成、張令彬、歐陽文、鍾赤兵、賴毅;少將鍾偉、王赤軍、方正、方國安、方國南、葉楚屏、李基、李光輝、李桂林、李彬山、楊尚高、吳自立、何輝、何能彬、何維忠、餘非、餘光文、張書祥、張平凱、張正光、鍾明彪、徐德操、唐明、黃連秋、黃勝明、喻縵雲、謝忠良、謝福林、裴周玉。

新中國高級幹部參加過長征的有:吳溉之、李握如、楊奇清、周碧泉、喻傑、喻楚傑、吳機璋、劉隨春、邱一涵(女)、方福欽、吳國華、李敏、劉華清、林海清、姜國華、唐國華、曹振輝、吳盛明、吳早生等。

參加過長征的著名烈士有:張純清、吳光遠、胡榮、李志高、傅蘭蓀、李鐵鳴、方理明、餘導群、傅長壽等。

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平江人

在萬里長征中展現了氣壯山河的血染風采

血戰湘江 氣貫長虹。紅軍長征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出發以來打得最艱苦的一仗,是紅軍與國民黨軍隊展開的生死決戰。時任紅三軍團第四師第十團三營營長張震,奉命率三營作前衛迅速渡過湘江進入廣西界首光華鋪渡口,立即投入戰鬥,擊潰盤踞在岸邊的反動民團,掩護工兵架設浮橋,並向興安方向構築工事,隨後與蜂擁而至的桂系軍隊進行五晝夜來回拉鋸式反覆拼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才保住了渡口,保障了中央機關和後續部隊過江。1934年9月21日,中革軍委才任命周昆為紅八軍團軍團長,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組建了絕大部分由興國當地農民組成的萬人隊伍,僅有三分之一的人配發了槍支彈藥。周昆和黨代表劉少奇、政治部主任羅榮桓等帶著這支新兵隊伍一路與中央軍、湘軍、桂軍及沿途地方反動民團作戰,並給敵軍以重創。在突破敵軍第四道防線血戰湘江時,敵機輪番密集轟炸和機槍掃射,敵軍四面圍攻。在這萬分危險時刻,周昆主動率部掩護紅九軍團兄弟部隊先行過江,並派警衛部隊將劉少奇、羅榮桓等黨的重要幹部從鳳凰嘴渡口先行過江,周昆親率軍團直屬隊阻擊敵軍,最後涉水過江時周昆軍團長身後僅剩6個戰士。

攻關奪隘 勇往直前。長征一路攻關奪隘,每場大戰惡戰都有平江人衝鋒陷陣的身影。時任紅三軍團第四師第十二團政委鍾赤兵和團政治處主任蘇振華,在攻打婁山關戰鬥中率部最先殺到黑神廟前。敵軍居高臨下彈如雨下,鍾赤兵右腿中彈血流如注,仍咬緊牙關堅持指揮直至昏迷。因醫藥缺乏傷口化膿,必須鋸掉殘腿,醫生用繃帶將鍾赤兵綁在門板上,用一把砍柴鐮刀和一條斷成半截的木匠鋸將他的右腿下肢鋸掉,他忍受的巨大痛苦無法形容,比傳說中的“關公刮骨療傷”要悲壯得多。毛主席說:“鍾赤兵很會打仗,是有戰功的,就是抬也要把他抬著北上。”蘇振華接替鍾赤兵指揮和兄弟部隊攻佔婁山關後,隨後又參與攻佔遵義城;接著又率部與兄弟部隊配合連續作戰5天,在老鴉山擊潰吳奇偉縱隊兩個師,取得了紅軍長征以來第一個大勝利。紅六軍團1934年9月到達廣西西延縣遭桂系敵機轟炸和機槍低空掃射,胡榮和戰友們用步槍組成了火力網,將低空掃射的敵偵察機擊落,創造了步槍擊落敵機的奇蹟。時任紅軍幹部團總支書記的方強協助陳賡、宋任窮率幹部團先後參加攻打土城、第二次攻佔遵義、強渡金沙江、保衛安順場等重要戰鬥。膽大心細的鐘偉不僅作戰時英勇頑強,而且主動為首長出謀劃策。曾在紅軍(下轉第46頁)(上接第5頁)學校學過工兵技術的謝福林,在突破湘江、四渡赤水、強渡金沙江等戰鬥中涉水架橋,為中央機關和大部隊渡江作出了重要貢獻。走過草地被編入西路軍的李光輝,在與反動軍閥馬家軍騎兵作戰中身負重傷,躲過敵軍搜捕歷盡千辛萬苦找到部隊,他的長征行程達三萬七千多里。紅六軍團保衛部長餘光文在保衛軍團首腦機關鋤奸除特工作出色,在遭敵軍重兵圍攻的危險關頭,他多次主動請纓帶領敢死隊用大刀殺開一條血路讓部隊突出重圍。時任紅一軍團第四師第十團團長的徐德操指揮作戰屢建奇功,特別是在直羅鎮伏擊敵騎兵部隊的戰鬥中英勇善戰,受到親臨前線指揮的毛澤東、彭德懷的表彰,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毛主席認為徐德操有勇有謀有戰功授銜偏低,親筆書寫《清平樂·六盤山》詞贈予將軍以表嘉慰。

後勤保障 恪盡職守。長征途中上有敵機轟炸,下有敵軍四面圍追堵截,部隊每天都在行軍作戰,籌集糧食物資的後勤保障工作異常艱難。時任紅九軍團後方部長的張令彬,不顧自己傷病在身,忍受著病痛堅持為後方傷病員採藥療傷治病,到達毛爾蓋準備過草地必須籌足糧食物資,他冒著危險帶領籌糧隊深入少數民族聚居地,嚴格按照黨的民族政策籌糧,對已逃走的人家,就留下銀元和信件。紅六軍團中負責後勤供給的何維忠、喻傑,在部隊流動作戰中總是冒著危險籌集糧食物資,及時保障了部隊供給,多次受到賀龍、任弼時、蕭克等領導的讚揚。

政工安保 功勳卓著。平江籍老紅軍在長期對敵鬥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十分出色地完成了政工安保任務,許多老紅軍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首長的高度讚揚。在與張國燾分裂紅軍作鬥爭的關鍵時刻,周恩來指派紅三軍團保衛執行部長楊奇清擔負控制電臺等要害部門的工作;1935年9月8日,中央得知張國燾的重大陰謀後,決定先行北上脫離險境,毛澤東、彭德懷命令楊奇清立即將一封絕密信必須萬無一失地交到軍委第二梯隊鄧發同志手中,楊奇清迅速組成手槍隊派得力幹部將信及時送到了鄧發手中。紅八軍團黨委委員甘渭漢狠抓新兵政治思想教育和組織紀律建設並負責收容掉隊人員,為增強部隊戰鬥力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央軍委四局局長吳自立在保衛中央首腦機關安全中奮不顧身多次立功。紅三軍團保衛執行部長吳信泉負責軍團後衛和收容掉隊人員,他幫傷病員扛槍,耐心細緻做掉隊戰友的工作、克服重重困難追趕部隊,受到彭德懷等軍團首長的高度讚揚。紅五軍團第13 師政治部主任周碧泉警惕性極高,曾識別一支混入紅軍隊伍的敵特暗殺隊,在行軍途中積極做黨建工作,在危難時刻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紅二軍團第四師政委方理明善做擴紅隊伍工作,不論部隊打到哪裡,他都抓緊開展宣傳動員當地民眾參加紅軍。裴周玉保衛中央機關屢建功勳。軍委縱隊幹部團幹事張正光善做部隊宣傳鼓動工作,及時將中央指示和打勝仗的好消息編成快板迅速傳播鼓舞士氣,給毛主席留下了良好印象,後來毛主席在延安窯洞辦公室還專門接見了張正光,並進行了長時間的暢談。

毛簡青:熠熠閃光的名字

毛簡青烈士是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我黨早期革命家、宣傳教育家。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永遠的豐碑》曾播出他的事蹟。

在烈士的故鄉湖南平江縣,到處都可以見到“簡青精神”的痕跡:簡青學校、簡青大橋、簡青大道,在毛簡青烈士故居,不同年齡層的市民們利用節假日主動來這裡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孩子們玩耍時細數當代英雄,毛簡青永遠是他們最初的選擇,他的名字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熠熠閃光。

學有根底”:學問以先立志為本

毛簡青(1891-1932),名倫,字東成,湖南平江人,出生於平江縣一個地主兼工商業者的富紳家庭。他天資聰穎,酷愛讀書,自幼立志救國救民。1907年毛簡青升入嶽州中學,他登臨岳陽樓,遠眺洞庭湖,范仲淹的“先憂後樂”成為他的座右銘。在同學中他以性格倔強思想進步著稱,有膽識,凡反道臺、鬧學潮等事總是一馬當先,人稱“毛大炮”,但學業從不懈怠,成績為全班最優等。

1913年,毛簡青攜妻吳淑坤東渡日本,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系。他刻苦學習,精通日文、英文和俄文,成為同學們推崇的“學有根底”的人物。

他的留日同學凌霞新追憶他時說:“毛簡青每晚讀書都要到深夜甚至雞叫,天一亮他又將我們叫醒晨讀,當時我們笑他‘書呆子’,還戲謔說‘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毛簡青正色道:‘中國民眾再不能愚昧,要解脫思想繩索,就必須多讀書,學成後早日回國喚醒民眾,共謀民族利益,不枉為中華子孫。’”毛簡青對《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著作進行了深刻的研讀,並與同盟會、維新派往來密切,特別是與在早稻田大學就讀的同盟會會員平江人李六如更是一見如故,引為同志。他在日本長達九年的留學生活留下許多佳話。在獲得政府公費津貼後,他將家裡寄來的錢資助經濟困難的同學,自己既注重儉樸,講究情操,又富有風趣。

毛簡青不但自己刻苦攻讀,還幫助妻子補習功課,為此寫給妻子一疊讀書筆記。其中《立志》寫道:“‘學問以先立志為本,志者心立所行也。君子之心,常常不懈,念念不止,謂之立志。志不立,學必無成,譬如射弓者志於的,行路者志於宿。萬事必先務本,立志者即學問之本也。求道,譬如飢如求食,渴而求水。’《讀書樂》寫道:‘凡事無友不成,惟讀書一事須無友而獨樂。居一室之內,望天下四海,知天下萬物之理;居數千年之後,望數千年之前,知社會變革之事。……以吾愚人,而得結交聖賢,皆讀書之樂也。’他強調道德修養:‘文藝武藝,誠為士人必習之事,須勤習之。然則,藝者,末也;道義之學者,本也。只顧好藝,學之,志必被奪;況任私慾所恣!應有所誡……’”按東京帝大規定,學生須剃光頭、穿制服,他雖一身東洋學生打扮,魁梧英俊,但總和身著中國女裝的吳淑坤走在一起,有人笑他:“洋學生配小腳女人,真是奇聞。”毛簡青神情自若回答說:“中國人配中國人,穿中國服裝才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伴侶。”

1921年夏,毛簡青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儀式結束後,他和妻子連夜收拾行裝準備回國。除幾件簡單衣物外,最沉重的就是幾大箱書。

回到家鄉平江,毛簡青夫婦才知父親已於年前病逝。他祭拜父親之後辭別母親趕赴長沙,找到在長沙任教的李六如,經留日學友、省教育會長方維夏介紹,在湖南法政學校講授經濟學。李六如介紹他結識了毛澤東和何叔衡。在船山學社談到十月革命,他表示非常贊同。毛澤東、何叔衡常來毛簡青荷花池的住處,以至房東誤把他當成毛澤東,他笑答:“吾非澤東,乃潤之之友耳。”

1921年秋冬間,經李六如介紹,毛澤東和毛簡青在清水塘黨的機關談話後,毛簡青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期間,毛簡青被湖南審計院聘為審計員和省財政廳經濟股長,月工資已達300元,可他只拿20元留作家用,其餘全部交給黨組織作為黨費,甚至還從平江老家拿錢資助黨的活動。謝覺哉曾寫道:“簡青同志家頗有錢,都資助了革命。”新中國成立後成為毛澤東辦公室秘書長的李六如評價毛簡青:“他的革命性很強,忠於黨的革命事業。在長沙文教界從事革命活動,十分積極……”

1924年6月,毛簡青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他受組織委託協助湖南地方黨組織選拔197名優秀學生入軍校學習。他利用自己的俄文特長,與來軍校工作的蘇聯顧問組長契列帕諾夫交流改進教學方法,推廣列寧創造紅軍的經驗,講授科學社會主義經濟學,明確指出革命的目標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講臺上的毛簡青充滿著革命智者和前行者的氣息,他飽含激情的引導,火焰般點燃了無數青春和理想,甚為學生所愛戴。這年11月周恩來兼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毛簡青協助他開闢了軍校良好的政治氛圍,積極協助配合周恩來每週進行政治講演、政治討論和政治問題等活動。他還親身參加東征,與軍校師生一道經受了實戰洗禮。

“三月撲城”:從理論宣傳到革命實踐

1925年毛簡青到廣西梧州,以廣西省宣傳員養成所講師身份作掩護秘密進行建黨工作,創建了廣西最早的黨支部——梧州支部,同年底創建梧州地委,是廣西中共黨組織的創建人之一。他組織領導了梧州萬人罷工周運動,有力支援了省港大罷工。他深入工農群眾之中瞭解民情,宣講革命道理,開辦平民夜校,編寫平民讀本,培養革命人才,為黃埔軍校考送學員63名,為毛澤東主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輸送學員30名。他創辦《火線》半月刊,發表《要實行民生主義何以要階級爭鬥》,運用馬克思主義學說觀點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指出中國革命只有階級鬥爭才是唯一的出途。1926年春,黃埔軍校南寧分校成立,毛簡青兼任政治課程教官,發展了數十名黨員,成立黨支部並擔任支部書記。

1927年馬日事變,在革命的危急關頭,毛簡青出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員兼平江縣委書記。毛簡青回到平江金窩村老家發展黨的組織,黨員人數發展到11000多人,農協會員超過30萬人,同時建立工農武裝,將團防局、工人糾察隊、農民自衛軍合編成平江工農義勇軍。槍支不夠,他將母親的養老錢和積蓄的金條、金首飾、銀圓拿出來作為購買槍支彈藥的經費。

7月12日,為配合“八一”南昌起義,毛簡青根據中央的指示,派出餘賁民率領平江工農義勇軍1200人槍參加南昌起義,在開赴南昌途中受阻折回銅鼓、修水一帶,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上了井岡山。

這期間,毛簡青與到平江組織秋收暴動的夏明翰、李六如一道,於9月16日組織四鄉農民和暴動隊1萬餘人進行了第一次圍撲縣城。這次撲城未能成功。以毛簡青為首的中共平江縣委認真總結了撲城失敗的經驗教訓,成立了平(江)湘(陰)嶽(陽)遊擊總隊。在革命武裝和群眾基礎建立起來後的翌年3月,組織發動了聲勢浩大的20萬農軍圍攻平江縣城的鬥爭,史稱“三月撲城”。謝覺哉在《毛簡青傳》中寫道:“這次起義預計一鼓可以佔領平江縣城,全殲守城駐軍。由於動員群眾的規模太大,事先為國民黨軍所偵知,星夜自長沙調來匪軍二師,並有大炮多門憑險頑抗,攻城義軍則僅有工農紅軍游擊隊槍支數百,餘皆為梭鏢等原始武器,因而未能攻入縣城。但是這一壯舉,不僅震撼了平江縣的反動派,即湖南全省乃至毗連湖南的贛、鄂兩省的反動統治也為之股慄不已!這可以見簡青同志革命意志的堅強及其驚人的領導能力。”

這次撲城雖然失敗了,但武裝力量卻保存了下來,分散在上東鄉黃金洞和北鄉幕阜山一帶進行遊擊戰爭。撲城鍛鍊了人民,武裝了工農,為我黨積累了武裝鬥爭的經驗,打亂了敵人圍剿湘贛邊區的部署,有力支援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為“平江起義”和紅五軍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和思想基礎。共和國成立後,52位平江籍開國將軍中,就有41位參加過平江秋收暴動和“三月撲城”鬥爭,68位省部級高幹中有50多位是從撲城暴動中走出去的。

“為了4萬萬人的家都能得到幸福”

1928年6月18日,中國共產黨在莫斯科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毛簡青擔任湖南代表團書記,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被選為六大主席團委員、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並擔任政治、組織、農民土地問題等七個委員會委員,參與大會領導,為開好六大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隨後當選出席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有表決權的代表。

回國後,毛簡青到上海黨中央機關工作,負責與共產國際東方部米夫的聯絡並指導日共中央工作,兼黨中央日、英、俄等國文字的翻譯。後來,毛簡青到全國互濟總會工作,兼任互濟會日報編輯工作,聯絡魯迅、楊度等加入互濟總會,架起了黨外革命者同黨聯繫的橋樑。

1931年秋天,毛簡青奉命去湘鄂西中央分局工作,臨別時妻子問他,“你走了,這個家還要不要?”毛簡青親著正在熟睡中的5歲兒子對妻子說:“家,當然要,我們幹革命,正是為了家的幸福,特別是為了4萬萬人的家都能得到幸福,國家正面臨著滅國亡種之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你是知道的……”這次分手,是他們夫妻的永訣!

毛簡青到湘鄂西中央分局後,創辦《紅旗日報》,任第一任社長兼主編。當時湘鄂西流傳著一支歌謠:“蘇維埃政府領導好,報紙印得多精巧,生產練兵搞完了,村村處處聽讀報。”1932年,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受國際聯盟救濟機構委託,為發放救濟糧食及藥品來到蘇區,毛簡青親自採訪報道了他的壯舉,文章發出後反響很大。

1932年秋毛簡青犧牲於洪湖邊的瞿家灣。1945年黨中央、毛主席在延安中央黨校大禮堂為毛簡青等烈士舉行追悼大會。謝覺哉在《中央烈士英名錄》“毛簡青傳”中寫道:“簡青同志是一個頗有學問和道德的人……他給我的印象是:爽朗、誠懇、耐艱苦,對革命堅定。這樣一直到他的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