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说提速降费却在套餐中“埋雷”,套路又来了


话费漫游取消了,流量全国通用了,三大运营商这几年做出了很多增量降费的举动,然而媒体却报道,用户少花钱还真不容易。《经济日报》报道,对一些本地用户而言,单纯因取消流量“漫游”减少支出的可能性很小。相反,有部分用户可能面临话费上涨。

《南方都市报》则告诉大家,固定区域的套餐,还存在着本地流量,做不到全国通用。有的运营商,不限量套餐按规定标出了达量降速,但没几天,这个提示又消失了。甚至原来的本地流量在改为全国流量后,单位价格悄悄地提高了。

这还不是全部。几天前,央视《经济半小时》再次揭开诸多运营商“影子服务”、莫名扣费以及与合作伙伴进行病毒式推广的行为。看来等待降费的期待与喜悦,和以前一样,将迅速被各种消费陷阱、机关所冲淡。口头上降费容易,要真正做到让客户安心消费,不被占便宜,还真难。


从表面上看,真正降费的主要障碍,就在于运营商们设计的各种各样的套餐。这些套餐品类之多,规则之复杂,变化之多端,文字之技巧“高超”,恐怕外人很少能洞察。也正是各式各样的套餐,让降费的政策,一点点消匿于无形。往往是这个降了,那个又收了,或者是前置条件多多,一不小心就跌入陷阱。

用户的要求过分吗?显然不是。根据媒体报道,这些年来,虽然运营商的流量售价大幅度下降,但依旧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异,有的运营商的流量季节包达到每GB三四十元,最贵的则每GB达120元。而国外的流量却便宜得多,法国每GB折合人民币4.6元,欧盟24国均价为每GB人民币18.3元,印度则每GB只有人民币1.84元。

工信部最新的统计表明,中国的4G手机用户已经接近11亿,手机上网用户更是达到了12.2亿。这么大的市场,从常理来说,应该资费非常低才对。然而每谈及此,运营商总是强调布网之难、建基站之不易以及各项成本之高。你算你的账,我算我的账,再加上套餐、流量包的各式花账,交易的双方便如同鸡与鸭讲,总也说不到一起去。(来源:法制晚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