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冤与“禅让制”

一说起禅让制,大家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尧舜禹时代选贤举能的远古社会场景。这也可能是中华文明中最温情脉脉、最温馨、最令人向往的政治童话故事了。

中华第一冤与“禅让制”

《墨子·尚贤》记载的较为简单:尧当天子的时候,舜还是一个农夫,因为在当地的名声比较好,就是所谓的贤。被选为尧的接班人。所以有了后来的尧让位于舜。《孟子·万章》中说的比较详细点:尧与舜相识有二十八年之久,尧向上天举荐舜当天子。尧死后,舜为了避讳尧的儿子而没有即位,后来民众都觐见舜而不去觐见尧的儿子,所以出于民意,舜登天子之位;然后舜推荐禹,同样的事:禹为了避讳舜的儿子也没有即为,而是选择了回家,然后民众也是选择去拜见禹而不是去拜见舜的儿子,所以又一次出于民意,禹登大位。而到了下一位套路则变了,禹活着的时候,曾经举荐了益,等到大禹死后,益也是为了避讳,不选择即为,也回了老家,然而这一次却产生了不同的画风:民众直接拜见了大禹的儿子启,并且奉启为天子,而益呢?却无人问津了。

中华第一冤与“禅让制”

然而真实的历史中是这样的么?

除去课本上对于禅让的美好描述,直到近代,仍然有许多学者专家不完全相信,甚至还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在当时的百家诸子当中,就有了不同的看法,《荀子·正论》认为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相反的是,还有很多跟我们平时所见的完全不同的历史记载,说的是尧、舜、禹之间的权利变换非但不是和平交接,更充满了许多暴力阴谋在其中。也就是说,三者之间不存在选贤举能的场景,更是充满了成王败寇、你死我活的斗争。

中华第一冤与“禅让制”

《史通·疑古》引《琐语》等古籍资料,说古老的《竹书纪年》有这样的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大致意思就是尧到了晚年,恩薄力寡,影响不如从前,而被舜给关了起来,后来舜夺去了帝位。并且不让尧与他的儿子相见。由此可见,舜与尧父子的争斗也是比较激烈的。而《韩非子·说疑》中,则表达的更为明显:“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而天下誉之”。可见相互之间的争斗当时已经很流传,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中华第一冤与“禅让制”

中华第一冤案

否定当时禅让制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著名的案子了:禹的父亲鲧被杀,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桩冤案。这也最能直接否定禅让制了,舜杀了禹的父亲,怎么还有可能把位传给对自己又杀父之仇的大禹呢?同时,为什么说这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冤案呢?从不少的历史记载中就可以看出许多疑点。

中华第一冤与“禅让制”

《左转·昭公七年》、《僖公三十三年》、《尚书》、《史记》其中也有相应的记载:都是说鲧被舜所杀。史书一般都说鲧因治水无功而获罪。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鲧治水用九年,“功用不成,水害不息”。鲧这真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在当时只有木头石头的生产条件下,历经千辛万苦,前后坚持了九年的时间,就已经很难得了,况且当时用堵的方法,虽然没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不会有多么坏的后果。总之鲧治水虽无大功,但罪并不致死。所以鲧被杀背后还有很大的原因。

中华第一冤与“禅让制”

《国语.晋语八》说:“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那么鲧优势如何违帝命的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尧欲传位于舜,鲧谏说:不详哉!孰以天下而传于匹夫乎”,这也为后来的鲧被杀埋下了铺垫。和此记载相同的还有《吕氏春秋.行论》。原来,鲧曾经公然反对舜继天子之位,这一重大的政治事件也是他往后被杀的主因之一。与其相信鲧治水失败而被杀的说法,不如认可因统治集团之间的权位之争冲突而被害死的事实。而尧、舜又是圣人,怎么会因为这些政治矛盾而杀人,所以就以治水无能而杀鲧。

中华第一冤与“禅让制”

《史记.夏本纪》中说大禹治水成功是“续鲧业”,由此可见大禹的成功是和鲧以前的工作分不开的。另外许多史书上记载鲧不仅是一位水利专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家,在其他方面也有着不凡的业绩。

鲧应该是死于古代政治集团的内斗之中,说鲧因治水无功而被杀,其实是当时统治者空中的饿一个借口而已,这就是符合人们说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也可以说鲧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