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又叫唐文帝?康熙帝又叫清聖祖?皇帝的這些名號你知道嗎?

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王朝開創者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也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親哥哥――太子李建成,逼父親退位。儘管他有著不光彩的歷史,但他勤於政務、嚴於律己,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盛世”,成為了大家熟知的千古一帝。

唐太宗又叫唐文帝?康熙帝又叫清聖祖?皇帝的這些名號你知道嗎?

他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唐太宗”“貞觀”這兩個詞,那麼這兩個詞代表的是什麼呢?

其實,“唐太宗”是他的廟號,而廟號是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廟號的特點是皇帝死了之後才有,皇帝死之後他要進太廟,或者家廟,奉先殿。廟裡頭有一個神主,一個木牌位來祭祀他,這裡頭要給他一個稱號,叫做廟號。

而“貞觀”則是他的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唐太宗只有一個,即“貞觀”;而他的兒子唐高宗則有14個之多。

那麼,“唐文帝”是怎麼一回事呢?唐文帝其實是李世民的諡號。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簡而言之,就是對死人的生平的評價與概括。值得注意的是,諡號並不是皇帝獨有的,大臣和一般文人墨客也可以有諡號。而帝王的諡號一般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諡號由朝廷賜予。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諡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諡,與朝廷頒賜的不同。李世民的諡號有很多個,比如文皇帝(初諡),文武聖皇帝(674年加諡),文武大聖皇帝(749年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754年加諡),而後面的都是後世子孫對他的加諡。

廟號,年號,諡號,都可以被用來代指皇帝其人。比如,漢武帝(諡號)、漢世宗(廟號)都指的是劉徹,康熙(年號),清聖祖(廟號),仁皇帝(諡號)都指的是大名鼎鼎的愛新覺羅·玄燁。

唐太宗又叫唐文帝?康熙帝又叫清聖祖?皇帝的這些名號你知道嗎?

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

唐太宗又叫唐文帝?康熙帝又叫清聖祖?皇帝的這些名號你知道嗎?

另外,由於後世皇帝諡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