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暴君、弱君、明君、仁君的區別

公元前221年,秦國將軍王賁攻破齊國,齊王建投降,至此秦國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開始了中國的封建社會。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佈了退位詔書,清朝結束,中國的封建社會隨之結束。前後2000多年時間,封建王朝實行的都是君王專治統治,因此君王本身的作為對國家的發展影響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性的。

昏君、暴君、弱君、明君、仁君的區別

戰國形勢圖

因此歷史學家習慣對一個過往君王的作為以及其對社會國家產生的影響來評價這位君王,“昏君、暴君、弱君、明君、仁君、英君”的稱謂隨之而生。

昏君。什麼樣的君王可以稱為昏君?首先這是一個貶義詞。主要體現在“昏”這個字上。昏,昏庸,昏聵不明的意思。作為當權者,對人民的疾苦絲毫的不瞭解,對廟堂之上忠奸不能區別。任心任性,容易被一些小人矇蔽,做出危害朝堂,危害人民的事情,人們就咒罵為“昏君”。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秦二世胡亥了。秦始皇駕崩以後,中車書令趙高、丞相李斯聯合發動“沙丘政變”推胡亥做了二世皇帝,之後為了鞏固政權,接受趙高的建議,鴆殺自己的兄長扶蘇和大將軍蒙恬。鞏固統治以後,沉迷於享樂,將一併大事全部交給奸臣趙高,疏遠丞相李斯。用及其殘忍的刑罰屠殺自己的兄弟姐妹,殺掉反對趙高的大臣,大肆的征伐徭役,並且最後聽信趙高,用五刑殺丞相李斯。最後天下揭竿而起,統治被推翻,自己也被趙高所殺。作為君王,不能任人唯賢,而聽信奸人,並且被其控制,就可以稱之為“昏君”了。

昏君、暴君、弱君、明君、仁君的區別

秦二世

暴君。官方釋義為:專制無道的君主;殘酷地或野蠻地行使專制權力的統治者。我們可以理解,無論暴君,還是昏君,其統治者下的人民都是出於水深火熱中的。但是與昏君不同的是,暴君有一個特點就是君王本身治國的能力很強。無論是夏桀、帝辛還是隋煬帝都自身的能力非常的強。很少有人能左右他們自己的思想。他們也有共同點就是自負、性格急躁,好大喜功。其覆滅方式與昏君也是大大不同。夏桀殘暴,最後被外國所滅。帝辛好征伐,在征伐東夷是被西周偷襲,部下眾叛親離,最後自焚而死。隋煬帝修建了著名的京杭大運河,但是卻天下叛,最後失國而死。這種皇帝最大的好處是就算有奸臣,一般奸臣也很少能控制他,但是也正是沒有人控制,才會把自己的自負和殘暴無限的擴大。

昏君、暴君、弱君、明君、仁君的區別

隋煬帝

弱君。諸葛亮《隆中對》有“劉璋闇弱”之說。弱君,意為因為自己自身的能力不足,性格不適,且人格魅力小,不能對局勢進行充分的掌控,而被稱為弱。這種君王不想昏君、暴君沉迷於聲色犬馬,也不會過分的任用奸臣。自身有把國家治理好的願望,心存仁義。我們從最熟悉的劉璋來看。在其父劉焉去世後,西川一度陷入混亂。最後幸的東洲兵拼死保護,才鞏固了其統治。但是地方豪強,實力大臣並不完全服從劉璋的號令,擁立劉璋也只是因為劉璋性格溫和,易於控制。所以,劉璋雖為西川之主,卻沒有實際控制權,是其弱的體現。但是從所用之人如黃權、嚴顏、李嚴來看,從最後不願給成都帶來戰火而投降來看,他有治理好西川的願望,但是卻沒有治理好西川的能力。

昏君、暴君、弱君、明君、仁君的區別

劉璋影視形象

明君。這個歷史上比較多,我們舉一個最典型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統治下,國家從戰火中逐漸恢復,人民生產力逐漸提高,使耕者有其田,實行符合社會狀況的國家政策,注意減輕人民的負擔。在廟堂之上,任用有能力有德行的賢臣治理國家。個人上,不沉迷於享樂,接受群臣的納諫。在他的治理下,唐朝從隋朝末年的戰亂中逐漸恢復國力,並且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明者,兼聽則明。明天下大事,明人間疾苦,明四時更替,明忠奸暴仁。

昏君、暴君、弱君、明君、仁君的區別

明君典範:唐太宗李世民

仁君。 曹植 《求自試表》:“故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 元 施惠 《幽閨記·罔害皤良》:“見說仁君遷都避,紛紛從者如歸市。中意為仁明的君主。該類君主,統治與明君統治相似,但是有一個與明君顯著的特點就是,把人民的疾苦放在第一位,從仁義出發。本身也是極其善良賢明之人,例如,明孝宗,一生只取一位妻子,當年明月對其評價是“一個好人,一個好皇帝”。

昏君、暴君、弱君、明君、仁君的區別

明孝宗:當年明月評價他為一個好人,一個好皇帝

說了這麼幾類,但是也並不能對我們的幾千年歷史上的皇帝盡述。各個皇帝根據自己所處的時代的不同,面對的環境的不同,所做的選擇也不盡相同,決定了其獨特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