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仲为何刚班师就急着出征,原因很无奈——《封神演义》解读12

闻仲为何刚班师就急着出征,原因很无奈——《封神演义》解读12

闻仲

闻仲《封神演义》大商朝的台柱,有着诸葛亮一样才干、忠心和遭遇,按照剧情划分,姜子牙是正面人物,站在姜子牙对立面的闻仲就是反面人物。但是我们读书的时候很难感觉到闻仲是个大反派,对闻仲这个人物还是充满敬意的。

闻仲在正式出场之前,周身笼罩着各种迷雾,显得神龙见首不见尾。想当初帝乙在位的时候,无疑最信任的人是闻仲。别管黄飞虎多么的声威显赫,也不用管商容多么的海内归心,更别提善于治国的比干,至于梅伯、赵启必须靠后站,帝乙只选择了闻仲一个人当托孤大臣。帝乙给的信号很明显,他要让闻仲全权处理国政。为什么呢?因为闻仲本事大,野心小,忠心足,他掌权有利于纣王一步步把权力收回皇家,架空商容、梅伯、赵启铁三角。闻仲怎么说也是修仙的人,这么大岁数了,早晚要去修炼的。至于后来妲己进宫后,纣王自己就能收揽权力,是帝乙没想到的。

纣王刚即位,朝廷上文有闻仲,武有黄飞虎,压根没首相商容什么事。这种情况像极了《三国演义》中孙策临终对孙权说的话一样: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纣王当时就可以内事不决问闻仲,外事不决问黄飞虎。

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是纣王继位后,内事有商容,外事有闻仲。比如袁福通造反,理论上应该是袁福通的顶头上司崇侯虎去镇压。当然了,崇侯虎本事不行,那也该级黄飞虎去镇压,结果去镇压的却是应该处理内政的闻仲。后来东海平灵王造反,按说当时闻仲刚回朝,商容、比干、梅伯、赵启 都死了,该闻仲处理内政了吧。平灵王又不是袁福通,势力不大,黄飞虎去镇压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闻仲愣是放着百废待兴的朝政不管,再一次走马出征,把朝中大事交给业余人士黄飞虎。再后来西周造反,朝中连黄飞虎都没有了,闻仲居然把朝政交给费仲、尤浑,也得挂帅出征,这都是为什么?难道说闻仲打仗有瘾么?要探究这个问题,还得从这次闻仲打完袁福通回朝说起。

要说这北海袁福通,着实是个狠角色。这哥们带着七十二路诸侯造反,居然让闻太师打了十五年的仗。闻仲那可不是一般的人,他和凡人打仗基本上就是开挂状态。因为他天赋异禀,有三只眼,最上面那个还是个天眼,能辨忠奸。也就是说别管是黄盖还是阚泽,在闻仲面前使用诈降计是没有用的。这都是其次,闻仲出身也好,他是碧游宫通天教主四大入室弟子之一金灵圣母的弟子。作为碧游宫的三代弟子,闻仲修行了五十年就下山辅佐帝乙,后来纣王继位,闻仲又跟袁福通打了十五年的仗。这十五年间,不断有消息传到前线,说纣王怎么怎么着了,闻仲打着仗呢,无瑕分身。但是话说回来了,就算闻仲不打仗,这能阻止纣王逆天吗?

闻仲悄无声息的回到了朝歌,正好赶上比干出殡。闻仲惊呆了,赶紧问问怎么回事吧。在看这群大臣,一个个都跟见到救星一样,争先恐后的告状。很明显,他们企图把闻仲架上去,让他出头对抗纣王。凡事不出头的人,就希望有人出头来替自己伸张正义。这大概是中国人最大的劣根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根由就在于中国人集体主义观念很差,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个人利益,哪怕这个个人利益极其不明朗。

为啥中国人的集体主义观差呢?从根上讲,中国人不信任中国人。为啥呢?中国自古以来,政府要坑老百姓,一般不亲自动手。商鞅这个被贴上改革家标签的正面人物,教给统治者如何发动群众斗群众。尤其是中国有了连坐法、保甲法之后,防火防盗防邻居,到官府告密的多数是邻居。比如说朝廷加税了,保长得严密监视群众的反应,谁敢闹意见,抓住一个,五家连坐。这多可怕,本来是喜迎税率上涨,结果邻居吐槽,得和他一起受罚。所以为了自己的安全,不管邻居有没有吐槽,老子先去告他,最起码我安全了。后世王朝也有打着文明旗号的,搞连坐不合适,就开始搞揭发有奖,小脚侦缉队的效率不比锦衣卫差。

所以中国人的不团结,那是有基因传承的,最起码从商鞅变法之后,一直传了下来。除了互相不信任之外,中国古代还有门学问,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被称为纵横术。纵横术有合纵和连横两种思路,合纵指的是弱者团结起来,连横是指弱者要依附于强者欺负更弱的。所以你想吧,当年的东方六国多纠结,是合纵呢?还是连横呢?

现实中也一样,朝廷要拆迁了,赔偿极其不合理。别误会,我说的是宋朝运送花石纲时的拆迁。按说这个村能够联合起来抵抗拆迁,朝廷总不能屠村吧。但是这里面就有想着连横的,我先跟朝廷合作,是不是能多分点补偿款?或者说我不先投降,让邻居抢了先,还有我啥事?所以抵抗拆迁的,永远都是最后一个个体,从来都没有过群体。钉子户不稀罕,有谁听过钉板户?在中国不可能啊。凡是钉子户,都是一个人在战斗。

你看纣王这帮大臣,站一块嚷嚷都能耐着呢,真论到事上,要么集体失声,要么集体痛哭。真有一两个猛的,如梅伯、赵启、杨任、夏招,都惨遭极刑。假如他们联合行动呢?结果最坏也就是被杀呗,非得退无可退了再上,被纣王一个一个的弄死,都消停了吧。

太师归来,让朝臣们看到了希望,或者说让朝臣们看到了枪。闻仲当为国家想,你不上岗谁上岗?闻仲一看这个形势,很明显是内阁闹的。俩丞相没有一个敢开府的,那不就等着死么。闻仲归来之后,为了对抗内阁,决定以太师的名义,行使丞相的权力,开府治事。所以凯旋后的闻仲没有急着跟纣王掰扯,而是忙着开府。朝廷的政治中心,让闻仲一回来就生生的拉到了太师府的银安殿,朝臣们终于有个办公的根据地了。银安殿上,各大臣慷慨激昂催人尿下,说纣王怎么杀杜太师、炮烙梅伯、杀妻诛子、造虿盆屠杀宫女、挖比干的心等等。闻太师听完,让大家先回去,三天后一起上朝,闻太师要带着先王御赐的打王金鞭,面谏纣王。

三天之后,闻太师带着朝臣们上朝,一来就上奏章,要求纣王准许他制定的十条建议。这十条是啥呢?分别是:拆鹿台、废炮烙、废酒池肉林、贬妲己、填虿盆、斩费仲尤浑、开仓放粮、招安东南、山野间求贤、大开言路。

纣王看了这十条建议,多大点事啊,闻仲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不过作为天子,多少得划个价。不是十条建议吗?准其中七条,拆鹿台、斩费尤、贬妲己就算了吧。为了鹿台,纣王逼走了姜子牙,还挨了杨任一顿骂。纣王一意孤行力排众议挖了杨任的双眼才建设好了鹿台,作为一个君主,面子是很重要的,即便是知道自己做错了,也要一路错下去,要不是不是还得给姜子牙、杨任平反?费仲、尤浑那是自己人,斩了他俩,内阁就完了,内阁要是完了,纣王就没得玩了,所以费尤不能斩。妲己那是纣王心爱的女人,为了她,纣王杀妻诛子,处死杜元铣、梅伯、姜桓楚、鄂崇禹、赵启,间接搞死商容、杨妃,这成本太高了,绝对不能费。

闻仲不干啊,十条建议里边就这三条值钱,其余的都是凑数的。闻仲都恨不得还价让纣王只准这三条,那七条待定。这样意见不统一,君臣没谈拢,那就争论了起来。费仲和尤浑先后站出来替纣王说话,当面指责闻仲。这时候,大快人心的一幕出现了。闻仲两拳就把俩奸臣打出大殿,然后打呼卫兵把这俩人推出去斩了。纣王赶紧过来解围,说杀人是不对的,一定要按照司法程序办理,然后纣王下令把费仲、尤浑交给纪委审查。

闻太师十大政策还没跟纣王谈完,黄飞虎得到线报,东海平灵王造反,军情紧急。老黄就去找闻太师商量,谁去前线呢?闻仲放下十大政策,声称要去前线,然后把朝政交给了黄飞虎。闻仲临走的时候,告诫黄飞虎,朝政交给你,你可得负责人,该说的说,该劝的劝,在旁边闷声不说话,不是个忠臣的榜样。

那么说闻太师为啥放下还没处理完的国政,匆忙又上前线呢?让我们再回到朝堂上,闻太师跟纣王争论三大政策的时候,其实就是相府跟内阁之间的决战。在这场决战中,费仲、尤浑就算是挨打,也要替纣王说话。反观以黄飞虎为首的朝臣,一个个眼睁睁看着闻太师孤军奋战,没有一人出来替闻太师说句话。当初在银安殿,一个个不都挺能说的吗?关键时刻都集体失声了?费仲刚出来跟闻仲叨叨的时候,闻太师还心平气和问:“先生就是费仲?先生上殿有什么话讲?(原文)”但是闻太师发现纣王的队友一个个很给力,自己的队友又成了观众,这才怒从心头起,挥拳当殿殴打费仲、尤浑。之后就是闻太师悲凉的心境,他明白了杜元铣为什么会死,明白了姜后为什么会死,明白了太子爷为什么会失踪,明白了商容为社么会死。看这意思,闻仲如果没有打王金鞭和一身法力,是不是也得推出去炮烙?

闻仲失望至极,尤其是对黄飞虎,闻仲太失望了。堂堂的武成王,居然也是不带嘴巴上朝。闻仲跟纣王、内阁大臣都能玩得起,唯独对朝臣实在是玩不起了。所以闻仲自告奋勇领兵出征,把朝政交给黄飞虎,并嘱咐他一定要当个敢说话的官。就遮掩,心有不甘的闻太师再度挥泪东征,那么黄飞虎朝政主持的怎么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