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沿海地區有海嘯的風險麼?

中國西北狼8888


容易發生海嘯的地區有:

1、沿海地區屬於板塊交界處的地區

2、大陸海岸線狹窄彎曲的地區

3、少島、礁湖地區



我國海區地處太平洋西部,瀕臨西北太平洋地震帶。那麼,我國沿海會不會發生地震海嘯?遠洋海域發生的地震海嘯會不會波及我國並造成災害性破壞呢?

據歷史記載,二千年以來,我國只發生過10次地震海嘯,平均200年左右才出現一次。這表明我國沿海發生地震海嘯的可能性很小。這是因為我國海區處於寬廣大陸架上,水深較淺大都在200米以內,不利於地震海嘯的形成與傳播。從地質構造上看,我國除了郯城--廬江大斷裂縱貫渤海外,沿海地區很少有大斷裂層和斷裂帶,在我國海區內也很少有島弧和海溝,所以,即使我國海區發生較強的地震,一般不會引起海底地殼大面積的垂直升降變化,缺乏引發海嘯的大地震。從1969年-1978年我國渤海、廣東陽江、遼寧海城、河北唐山發生的4次大地震結果看,儘管地震震級均在6級以上,均未引發地震海嘯。

太平洋地震帶上發生的地震海嘯對我國沿海影響又如何呢?在我國遼闊的近海海域內,分佈著大小數千個島嶼礁灘。從渤海的廟島群島,到黃海的勾南沙、東海的舟山群島,臺灣島以及南海諸島,這些眾多島嶼構成了一個環繞大陸的弧形圈,形成一道海上屏障;在我國近海外側又有日本九洲、琉球群島,以及菲律賓諸島拱衛,又構成另一道天然的防波堤,抵禦著外海海嘯波的猛烈衝擊。加之寬廣大陸架淺海底摩擦阻力的作用,當海嘯波從深海傳播到我國海區時,其能量已迅速衰減,已構不成威脅。智利大海嘯發生時,海嘯波傳至上海時,在吳淞口驗潮站只記錄到15-20釐米的海嘯波高;傳至廣州時,閘坡海洋站僅測出這次地震海嘯波的微弱痕跡。由此可以說明,不僅我國沿海地區不易發生地震海嘯,就是遠海發生的地震海嘯也不會對我國沿海構成威脅。當然,加強地震海嘯發生機制的研究,準確預測和預報地震海嘯仍然是必要的,對防範突發性地震海嘯還是有意義的。

我國近海海域雖不具備地震海嘯的海洋條件,但地震引起1-2米波高的潮水湧上岸的情況還是發生過的。若發生7.5級以上強震,渤海和北黃海不會有地震海嘯影響,但臺灣及其附近有可能造成一定災害。可見地震海嘯仍是我國不容忽視的海洋災害,尤其是閩臺地區,本地地震海嘯災害的潛在危險仍然存在。山東萊州也曾發生過海嘯。


簡冰的小屋


l這像是孩子提的問題。有海岸,而且面向大洋,就會有海嘯,只是受影響有大小,中國海岸線鄰近淺海,不具備形成海嘯條件,因為海嘯必須在中心形成水山 ,當隆起的海水高於海平面,抬升力到達零界點,緊接著受地球吸引力作用,水山崩塌疊落又產生重力,這樣反彈性隆起在疊落,在隆起,才會形成海嘯,淺海不能提供足夠的水,大洋海嘯又受沿海島嶼阻擋 從而大大減輕中國海嘯頻率次數和規模 ,但大洋海嘯還昰會從島嶼與島嶼之間衝擊中國海岸線,簡單的說,臺灣,海南以及諸小島保護了海岸線,朝鮮半島,曰本島,南亞島國都阻止海嘯影響中國海岸線,生活在海邊的人,一定要學會觀察海浪和海嘯的區別,如果你看到三尺海浪,就喊,媽呀!海嘯來了,那可就搞笑了,因為海嘯水頭少則十米,多則幾十米,如同黑暗的水牆,如果看到它了,你還站在海邊,那朋友,永別了。。於其我們擔心地震海嘯,不如多關心颱風,因為海嘯在中國海岸出現,就像看到天上的掃帚星,(慧星),而颱風則像夜空劃過的流星,隨時出現,而且它不會管你深海淺海的,有水就能渲起浪,但浪就是浪,即使是大浪和巨浪,與海嘯不是同量級,但破壞力不可小視,而且島嶼是阻擋不住颱風的,除非把秦嶺這樣的山脈和者乾脆把喜馬拉雅山脈搬到東海南海,可真那樣的話,美麗妖嬈的華東,華南就會變成沙漠隔壁了,不過這樣孑的瘋話可不許你們和我叫真哦…。


想我嗎哈


不能統一定論,有內海和外海……像河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天津市這樣的“內海省份”,海嘯風險小;像福建省、遼寧省這樣的“半內海”,海嘯風險不定;像上海市、臺灣省、江蘇省這樣的“外海省份”,若遇大地震,海嘯風險不小。


歸就櫃蘇


我國近海海域雖不具備地震海嘯的海洋條件,但地震引起1-2米波高的潮水湧上岸的情況還是發生過的。若發生7.5級以上強震,渤海和北黃海不會有地震海嘯影響,但臺灣及其附近有可能造成一定災害。可見地震海嘯仍是我國不容忽視的海洋災害,尤其是閩臺地區,本地地震海嘯災害的潛在危險仍然存在。山東萊州也曾發生過海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