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PC的手機式創新:如何煉成當下最好的筆記本

埋頭做了三年多,華為 PC 業務終於迎來了它的 Mate 7 時刻。

“之前是拼命給渠道推貨,現在是渠道拼命找我要貨。”負責華為 PC 產品銷售的老薑雖然比以前忙了不少,但心裡卻樂開了花。他說,“市場對 MateBook X Pro 的反應,有點像當年華為全面打開智能手機市場的功臣 Mate 7 了。”

初代產品問世兩年後的 2018 年 2 月底,同樣是在巴塞羅那,華為用一臺四邊超窄邊框的全面屏 MateBook X Pro 驚豔了世人。

13.9 英寸 3000*2000 分辨率,3:2 屏幕比例,四邊窄邊框設計帶來的 91% 屏佔比,每一項指標都在刷新著我們對於筆記本電腦的認知,輕薄和性能在一個新的高度上融合。尤其是屏幕,當你習慣了高屏佔比全面屏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和沉浸感,再看現有的 16:9、厚重邊框的“帶魚屏”筆記本電腦,你會對後者有一種深深的厭惡。

MateBook X Pro 毫不意外地成了當下最好的筆記本電腦之一,自發布以來持續收割著用戶和媒體的好評,最好的屏幕,最好的外放音效,一氣呵成的指紋解鎖,便攜小巧的電源。Windows PC 陣營裡除了微軟的 Surface,其他老牌大廠無一堪戰。

華為PC的手機式創新:如何煉成當下最好的筆記本

Mate 是華為的驕傲。

三代出貴族,用做手機的思路做 PC

“從 1991 年到 2000 年間,PC 高速發展,它代表的是高新技術,別的跟它比只是小兒科,如今它成了最冰冷的一個,與人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遠,如非工作需要極少被人想起。”

時至今日,回憶起兩年多前華為 MateBook 在巴塞羅那初次展現在全球觀眾面前的時刻,Zhu Ge 依舊難以平靜。

一年一度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 MWC 是影響力最大的科技展會之一,也是每年科技圈的風向標,搭載酷睿 M、厚度僅 6.9 毫米、無風扇設計,MateBook 的盛裝登場宣示了華為的姿態,而 Mate 之名更會讓人想起華為 Mate 系列手機的輝煌。

Zhu Ge 是華為 MateBook 產品經理,2016 年 2 月巴展期間在巴塞羅那待了 5 天,總共睡了十五六個小時,不停調試、檢測產品,直到展覽順利結束回國,他才從緊繃的狀態裡走出來,跟同事打電話提起當時的壓力之大。

華為PC的手機式創新:如何煉成當下最好的筆記本

第一代 MateBook

受命開發 PC 前,Zhu Ge 做過手機,後來做無線模塊,和微軟、英特爾以及各 PC 廠商打交道,2014 年 5 月開始做 Android 平板電腦一直到 2015 年初。

此後他一心撲在了 PC 上。當時 Mate 7 手機已成氣候,敲開了高端市場的大門。做 PC 的原因很簡單,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 餘承東覺得 PC 太工具化了,沒有溫度。

“Huawei Mate Series Smartphone & Notebooks Share High Quality with Innovative Technology.”

今年年初,用一段略顯拗口的英文,餘承東向全球媒體傳達了華為 MateBook 系列 PC 產品對 Mate 系列手機品質和科技的延續,儘管嚴格來講華為並沒有 Mate 筆記本電腦,而是 MateBook。

不過這再一次印證了媒體常提到的華為用做手機的思路做 PC。實際上也的確如此,華為自此開啟了一場從手機到 PC 的降維打擊。

“其實第一代 MateBook 的工業設計是跟著 P7 做的,尤其是邊框的收邊設計。”MateBook 對手機硬件設計、製造思路的借鑑不止於外觀,比如一鍵指紋解鎖,比如結構堆疊,並延續到了此後的多款產品中。

沒有太多傳統 PC 產業的經驗,反倒無所畏懼,更沒有陳舊的從現成技術推導產品的定勢思維,它的使命也絕不僅僅是做一個性價比導向的公版產品。

華為一頭扎進 PC 行業還有更宏觀的考量。

從 2011 年華為正式面向2C市場拓展消費者業務以來,它在消費者市場上越來越駕輕就熟,已然成長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品牌。在這其中,華為對消費者的洞察日增,它知道用戶體驗的鏈條並沒有隨著華為產品線的邊界而終結。

全球最大的兩個智能終端平臺,Android,早在 2017 年中其月均活躍用戶便超過了 20 億;Windows,全球用戶超過 14 億,很大程度上兩者處在割裂的狀態,尤其是跟 iOS 和 macOS 跨平臺的便利性比起來。

儘管 PC 更多淪為了一種工具化的產物,包括華為內部員工在內,用戶在工作中總會需要與另一平臺打通,而完成產品設計、產品體驗在 Android、Windows 兩大平臺間的融合成了華為 PC 的突破口和靈感來源。

“我們 Android 手機已經做到這麼大規模了,我們有平臺也有能力,我們不做誰做。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手機、PC 互聯互通只是第一步。”

Zhu Ge 說,來自兩種不同體系的碰撞最終成就了現在的 MateBook。華為也藉此完成了在消費體驗上的一次閉環。

這種體驗既包括了 Huawei Share 這樣跨平臺的軟件能力,還囊括了產品 ID(工業設計)和架構設計等硬件上的另闢蹊徑,更多是軟件、硬件一體協同所促成。

華為PC的手機式創新:如何煉成當下最好的筆記本

回過頭來看,華為 PC 研發的路線不難梳理。

對一個 PC 行業的初學者來說,從二合一產品入手是最能快速脫穎而出的方式之一。在 2015、2016 年,自微軟 Surface 而起的二合一產品,成了 PC 行業為數不多逆勢增長的品類,華為做平板電腦產品的部分經驗也可以順勢移植過來。這是第一代 MateBook 誕生的背景,後面這個二合一品類統稱為 MateBook E。

第二代的 MateBook X 則是奔著輕薄便攜的目標設計的,說得直白一點,對標蘋果 12 英寸 MacBook,而它的研發在第一代 MateBook 發佈前,也就是 2016 年 1 月份便已啟動,華為希望做一款在設計、體驗上媲美蘋果的產品。

正如我們前面所講,華為更多時候追求的是跨平臺的用戶體驗,這是它的野心,用技術和產品突破不同生態體系的壁壘和邊界。它本身便擁有一個龐大的用戶群,全球 18 萬名員工,包括 X Pro 在內的諸多產品,內部員工永遠是第一批用戶。

從第一代類似 Surface 形態的 MateBook,到之後全面對標 12 英寸 MacBook 的 MateBook X,再到今年全面領先行業的 MateBook X Pro,三年多的時間裡,華為最終完成了不同形態、不同定位產品的佈局。

91%,3:2 屏幕,屏霸是怎樣煉成的?

我們先來看 MateBook X Pro 上那塊與全行業略有些格格不入的 3:2 屏幕。

“只要稍稍對 PC 產業敏感一點,就會知道 3:2 屏幕是未來的趨勢。”

2016 年 12 月,在一個老牌 PC 廠商做了 5 年工業設計後,Chen Xuan 選擇離開,離開臺北,來到深圳加入華為。他對傳統 OEM 成本為先的思路再熟悉不過了。在上一家公司離職前長達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裡,Chen Xuan 都在努力甚至近乎瘋狂地推動產品端使用 3:2 屏幕。

大行其道的 16:9 帶魚屏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中庸產物,從來都不是消費者主動選擇的結果,而是成本導向。帶魚屏顯示效率的低下,以及視覺上的壓迫感長期使用過的人深有體會。同為 13.9 英寸,16:9 顯示面積比小於 16:10,更小於 3:2, 然而品牌在新品宣傳時不受影響,也根本不會告訴你這一點。

液晶面板是從更大面積的液晶基板上切割而來的,液晶基板的大小又是由生產線的世代數決定的。如今進入高世代的液晶產線,16:9 有著更高的切割效率,對奇美、友達光電等主流的液晶面板廠商無不如此。

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液晶特殊的產業鏈結構決定了上游面板廠商的絕對話語權。2008 年前後,16:9 規格的屏幕取代早年的方屏開始成為主流。從那時起,用戶的口水和罵聲就沒有停止過,牴觸情緒日增。這什麼都沒有改變,更不用提包括分辨率、色域等屏幕基礎素質上的長期停滯不前。

當下階段使用 3:2 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單獨定製。對於消費品來說,批量意味著成本的降低,單獨開模定製的費用無處分擔。3:2 同時還意味著超出同行的視覺效果,和無負擔五壓迫的使用體驗。

然而出於成本、利益等歷史包袱,Chen Xuan 的前公司決策層無動於衷,他遭遇了深深的挫敗感。

華為PC的手機式創新:如何煉成當下最好的筆記本

幾年前,微軟 Surface 便全線換裝了高素質的 3:2 屏幕.

微軟近幾年一直以一己之力推廣體驗更佳的 3:2 屏幕,然附和者寡。

至今在主流 PC 廠商的產品列表裡我們看不到 3:2 屏幕,甚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有,即便微軟已經親身示範,即便 Windows 10 系統端早早就適配了全新的顯示比例。數天前我們才看到了 ThinkPad X1 Carbon 3:2 屏幕的驗證機,但不知為何它仍沒有走出實驗室。

而華為從第一代做 MateBook 起,就確定了 3:2 屏幕比例。還在前東家時,Chen Xuan 便分析過華為的第一代 MateBook 二合一產品,“雖然跟傳統大廠比穩定性上還稍微欠缺一點,但屏幕比例的均衡感、指紋識別整合到系統中、窄邊框的設計,以及和皮套的配合,第一款產品的完整度相當高,可以用驚豔來形容。”

技術出身的 Zhu Ge 喜歡用理性的產品定位和產品設計來解釋華為在屏幕比例上的決策。

“華為筆記本電腦的定位是商務人群,以 Office 辦公為主,3:2 的比例和 A4 紙非常接近,各類文檔的顯示基數也是最大的,可視感更大;其次 3:2 視覺上看起來均衡很多,16:9 太過狹長了。”Zhu Ge 對同樣是 3:2 比例擁躉的微軟 Surface 青睞有加。

他提到的視覺上的均衡其實講的是設計和審美。一個典型的理工男有這樣的設計直覺還是有些讓人意外的。

“我從小並沒有受過這方面的教育,文藝之類的都不會,以前對設計並沒有明確的意識。所有的積累很可能來自於內部的一些培訓,比如音樂美學、聲樂美學、視覺美學這一類,華為安排了院校的教授來講課。”他補充道,做完第一代 MateBook 後受到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有了對稱、平衡的概念,“當然設計不是一個人的事兒,ID 團隊提出方案,之後再討論確定。”

MateBook X Pro 內部項目名稱叫 Mach,其形態來回來改了多次,從要不要 360 度翻轉,要不要翻轉後可拆卸等,都有探索,最後才商定繼續以高屏佔比為突破點。如何在前一代 MateBook X 屏佔比遠超傳統品牌、高達 88% 的基礎上,把屏佔比推向極致成了研發團隊面臨的最大的挑戰。

一切以屏幕優先的條件下,整機的很多關鍵結構需要推倒重來。包括光線傳感器、麥克風、攝像頭在內的器件都要重新佈局。

“單是攝像頭,華為就前前後後找了五六家供應商,沒有敢接的。直到可靠性、內部結構、裝配方案等細節和供應商全部敲定後,才有願意接手的廠商,前後耗費了近三個月。”負責 MateBook X Pro 整機開發設計的 He Jian 透露。

於是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藏在按鍵中的彈起式攝像頭。He Jian 解釋說,雖然可視角度差了一些,但還能保證三五人的小型會議場景。而在我這類沒有視頻會議需求的人看來,攝像頭早就是留著無用棄之可惜。

華為PC的手機式創新:如何煉成當下最好的筆記本

彈起式攝像頭一經亮相便成焦點,有人吐槽,有人把它看作是 X Pro 靈機一動的閃光點,還有人欣慰於它對隱私的保護。

架構設計師 Long 說更考驗研發團隊的窄邊框帶來的“副作用”,傳統的方式無法做到四邊均為窄邊框,華為調整了屏幕的架構,把 LCD 屏幕上所有的 PCB 器件,以及觸控層的驅動板全部下移到系統端,也就是底部主板一側,中間用 FPC 連接,LCD 上只保留一個走線通道的 PCB 板。

而因為對高屏佔比的執念,連熄屏磁鐵都需要定製和打磨,這樣才能儘可能地收窄邊框。

從一體成型 CNC 到 USB A,MateBook X Pro 背後的設計細節

深圳坂田華為基地 26 層,包括手機、PC 工業設計師在內,他們佔據了大部分的辦公空間。而同一層的另一邊則是餘承東在全球各地的辦公室之一。

這裡也是 Chen Xuan 的工作地點,他入職後經手的第一個項目便是難度頗高的 MateBook X Pro。

華為PC的手機式創新:如何煉成當下最好的筆記本

X Pro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一體成型設計,內部精細的開槽和切削。無論是在手機還是 PC 行業,一體成型 CNC 不是一個多麼新鮮的工藝了。在前者,競爭的白熱化逼迫著不同品牌使用或者學習最頂尖的加工技術,然而在後者老牌玩家的積極性並不高,目前也僅限於極少數高端產品線才會如此大面積使用一體成型 CNC 加工,比如華碩、戴爾 XPS、聯想 YOGA 系列。當然這些產品的精緻度跟 MacBook 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前者是鋁擠後再做 CNC 精加工,而後者則是直接用一整塊鋁雕刻出外殼,以及外殼上的各種卡扣、螺絲孔等等。

華為PC的手機式創新:如何煉成當下最好的筆記本

初始的設計稿中,X Pro 是一款非常極端的產品。凌厲的直角,更激進的屏佔比,厚度的控制也逼近極限,尤其是最後一項,是 ID 設計和研發爭論最多的地方之一。

散熱問題一直是超輕薄筆記本的軟肋。儘管前兩代產品上,華為研發團隊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是關於散熱問題還是有一些來自用戶的聲音。基於前兩代產品的情況,華為在X Pro的散熱上制定了更高的目標。

X Pro 用上了主動散熱 + 被動散熱的方式,由於散熱風扇不是常見的和熱管直接相連,最初曝光時遭到了部分媒體的質疑。實際上華為這次創新的均熱板加風道設計,是經過反覆修改後的最佳方案。因為全面屏設計,X Pro的整個主機的堆疊跟傳統筆記本有很大區別,空間更狹小,如果採用傳統的鰭片熱管設計,反而會降低出風和散熱效率,所以華為大膽的拿掉了傳統散熱方案中的鰭片,修改了散熱方式,在苛刻的條件下保證了散熱效率。

散熱上的優先級,加上手感和穩定度上的需要,X Pro 中間加厚了 0.7 毫米。

武漢的研發和深圳的設計團隊的博弈和站隊還遠沒有結束。關於是否保留右側 USB A 口的爭論可謂曠日持久,問題最終鬧到了消費者業務的最高決策層。

Chen Xuan 認為商務定位的 X Pro 要有一些特性襯托它的 Pro 屬性,比如 USB A。“餘總(餘承東)可能平時使用筆記本的頻次並不高,會以美感優先,漂亮的曲面上開這麼大一個缺口,這能看嗎?”

但最終,ID 團隊還是憑藉專業的意見和對用戶需求的考量,說服了餘承東。

華為PC的手機式創新:如何煉成當下最好的筆記本

華為做 PC 的思路和投入力度,陸續吸引著不甘於現狀的傳統 PC 廠商精英加盟。

華為武漢研究所負責PC研發的團隊人員規模並不算大,而且其中入職華為三年以內的新人佔比相當高。這樣的團隊搭配在華為並不常見。

“華為在研發上的投入跟老牌大廠恰恰相反,雖然有些廠商貴為全球 PC 領域三甲,但研發投入並不多。做研發、想有所作為的,看到一個願意投入的公司,很難不心動。”

權衡之下,Long 跳出之前的公司,來到華為做硬件架構。華為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 MateBook X 的研發就有不少像 Long 這樣老牌 PC 廠商出身的研發人員身影。等到 X Pro,團隊的搭配和規模已相當完備,這也是產品轟動業界的基石。

Zhu Ge 沒有提到的是,ID 設計觸達決策層的機會相比遠在武漢的研發團隊明顯更多一些。這也使得為數不多的幾款 PC 產品的設計品味明顯高於華為其他消費類產品。當然,對於結構、工藝團隊來說,ID 優先還意味著漫長的死磕技術、死磕細節的日日夜夜。

手機廠商的 PC 創新

華為做消費者業務的背景和基因,決定了它不可能和老牌玩家和部分並不重視研發的新進入玩家一樣,循規蹈矩去做一個簡單的公版產品。它做的部分技術創新從常理上來講更應該是聯想、惠普等老牌廠家去做的,比如指紋和電源按鍵合二為一。

正因如此,2015 年第一次做 Windows 產品時,ID 設計師小東和首任 PC 架構師老高便希望能做出和 Android 手機、平板一致的體驗。他們沒有歷史包袱,也沒有自我設限。

業內專家很快給華為潑了一盆冷水,Windows 筆記本待機休眠機制遠比想象中複雜,與 Android 手機和平板的休眠機制更是完全不同。試想一下,你能分得清早前 Windows 休眠、睡眠的區別嗎?

指紋識別喚醒是一個涉及到微軟、英特爾兩大巨頭各自軟硬件底層架構的歷史遺留問題,關乎 Windows,以及獨立於 CPU 運行的英特爾管理引擎(Management Engine,ME)。

“嚴格來講,跟微軟關係不是太大,只要打通微軟 Windows 生物框架層就行了。英特爾在 ME 上做的是通用的方案,顯然不願意投入太多的人力單獨做一個 ME。”He Jian說,“所以我們只能自己做安全芯片。”

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大廠協力推動上游的老牌大廠解決。實際情況是,並沒有。

Windows 常見的指紋解鎖流程是,電源鍵喚醒,屏幕點亮,之後錄入指紋解鎖進桌面。更早前甚至還需要同時按住 Ctrl+Alt+Del 才能刷指紋。此時你猛然發現,手機上早就習以為常的功能,竟然遲遲沒有在 PC 上應用,我們所見仍舊是在筆記本掌託的位置開一個醜陋的孔洞,隨便塞進一個與整機設計語言完全不相匹配的指紋。

若非手機廠商倒逼 PC 廠商,可能它們至今都還在使用滑擦拭的指紋解鎖。

第一代 MateBook 上,華為用上了當時榮耀 7i 手機上的側邊指紋識別保證 ID 設計的一致性,同時在硬件加上單片機的方案,實現了指紋直接喚醒。同一時期只有微軟的 Surface Pro 4 和華為 MateBook 執著於便捷的解鎖方案。不同的是微軟把指紋識別做進了鍵盤中。

但殊途同歸,理想情況下非常流暢,一氣呵成。初代產品出現了一些異常耗電、發熱、不能喚醒、死機等概率性故障。Zhu Ge 在覆盤時提到內部在這個問題上的批評聲音,實際上問題出在了 Windows 10 新技術上的不成熟,它自家的 Surface Pro 4 也沒能倖免。

華為PC的手機式創新:如何煉成當下最好的筆記本

慶幸的是,華為並未因此放棄指紋、電源鍵二合一方案。在前兩代產品的基礎上,研發團隊繼續分析電源鍵和指紋的邏輯關係,解決電源、指紋分別與 Windows 各種狀態的相應的邏輯關係、三者的時序關係,以及用戶可接受的響應時間,前後迭代了 16 個版本,復原全部 240 餘種複雜場景,最終得以定型:

“指紋識別隱身於電源鍵之中,悄無聲息地完成身份認證等功能。”

這正是我們所推崇的技術的偉大之處,化繁為簡,臻於無形。

華為如入無人之境

“這個行業裡真正在創新和技術上投入比較大的,也就蘋果和微軟了。”He Jian、Long 和 Chen Xuan 都如此表示,對蘋果、微軟讚譽頗多,垂涎兩者龐大的自建實驗室。

不過微軟 Windows 和 Office 軟件端的體驗遠不如它在硬件上的創新。

比如 Windows 系統對高分屏的適配,字體的顯示有鋸齒,Office 至今都沒有常用字體記憶功能,更根深蒂固的問題是系統本身的功耗。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軟件體驗成了微軟 Surface 以及華為這樣第三方 PC 品牌硬件創新的掣肘。

“單是字體顯示鋸齒這一項,我們從第一代提到現在,始終沒有改觀。”說起此事,He Jian 頗有些恨鐵不成鋼。

其中不少缺陷是 Windows 系統的痼疾,蘋果 Mac 產線的軟硬件一體做得好很多,系統資源利用效率很高。Windows 自身功耗大,第三方也無法參與優化。反觀蘋果,不一定是性能最好,但它能在性能足夠的情況下把功耗降低。

系統層面的這些問題,華為一直希望通過和微軟的深入合作,推動微軟去儘快解決。

此時此刻,MateBook X Pro 已在華為龐大的線上線下渠道上架,其中包括了全球數萬家華為零售店。它任性地收割著媒體和輿論的好評,銷售情況也是出出乎意料的好。老薑說:“現在的銷售情況比我們之前預估的要高出不少。”而這僅僅是華為的第三代PC產品。

旁觀者不難從 X Pro 上嗅出華為的狼性和恐怖的研發實力,然而回望 PC 這個信息技術、消費電子行當裡歷史最為悠久的品類,它依然是一片死寂。蘋果 Mac 產品長久以來的示範和引導沒能讓 OEM 們更勤奮更認真一些,將近六年前微軟放低姿態切入硬件設計和製造,沒能叫醒老牌玩家們。

所以當有媒體問起華為怕不怕現在的創新激起了別人的創新,Zhu Ge 說百家爭鳴才能攪活這一潭死水,他期待競爭。以超強的執行力和戰鬥力著稱的華為從殺紅了眼的手機行業分出一批干將投身 PC,還是沒能引起同業者的警覺。

而以往,華為進入任何一個新領域總會令現有玩家一陣緊張。3:2 高分辨率屏幕無人跟進,指紋電源鍵二合一無人跟進,高功率便攜電源無人跟進,高品質的外放音響無人跟進。這些看似微小,實則與用戶體驗息息相關的細節,被粗暴地忽略了。

在一個存在了三十餘年的行業裡,這個叫做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企業,憑藉自己強大的研發能力如入無人之境。對手們確實安逸了太久。

華為PC的手機式創新:如何煉成當下最好的筆記本

注:應華為要求,文中所提及的老薑、Zhu Ge、Chen Xuan、He Jian、Long 均為化名。另本文在 3:2 屏幕的 MateBook X Pro 和 Surface Studio 上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