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掉數據線,PC 和手機傳輸文件你可以用這些打開即傳的工具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將文件從手機上傳到電腦、電腦發送到手機這類需求。如果是同為蘋果生態的 Mac 與 iOS 設備之間的傳輸,使用 AirDrop 無縫傳輸簡直不能再方便。如果是 Android 系統的移動設備,本身較為開放的架構想要實現與各種系統的 PC 傳輸文件的方法多如牛毛。

但是如果是iOS 設備與 Windows 設備,就沒那麼方便了。兩者之間就像是築了一堵牆——發郵件吧,傳大文件又慢又麻煩;用 QQ 等一類網傳工具吧,安全性值得商榷。你面對著辦公桌上那臺 Windows 電腦,看了眼手中的 iPhone,默默地從充電器上拔下那根數據線……

等一下

都 2018 年了,文件傳輸這點兒事還沒開發者站出來解決才奇怪吧。

App Store 上的文件傳輸類 App 魚龍混雜,雖說功能基本一致,但質量卻參差不齊。今天我整理了我認為最值得推薦的幾款文件傳輸工具,儘管這麼說,其實它們的實際表現各有侷限,也各有千秋,這裡先列出一張表格做對比,供各位按需選擇。

丟掉數據線,PC 和手機傳輸文件你可以用這些打開即傳的工具

多款傳輸工具對比

先來看看兩款不需要在 PC 端安裝軟件就可以傳輸文件的 App:Documents 和 Portal。

Documents

我派推薦過的 iOS 知名文件管理工具。多格式的預覽與批註支持、接軌 NAS 與網盤服務、與 PDF Expert、Scanner Pro、Printer Pro 等自家辦公生態的無縫結合,眾多特長集一身的 Documents 稱得上是效率領域一把出色的「瑞士軍刀」。

Documents 其實還有一項非常實用的局域網文件共享功能。在設置界面中進入「無線網絡驅動器」,開啟驅動器開關後,只要在同一局域網環境下(比如同一 Wifi )使用瀏覽器或者支持 WebDAV 的應用內訪問指定鏈接網址,任何設備都能連接並讀取 Documents 內的內容。

丟掉數據線,PC 和手機傳輸文件你可以用這些打開即傳的工具

使用 Documents 進行 iPhone 和 Windows 的文件共享和網盤相似,而且配對方式僅需要登入鏈接網址,非常方便易用。由於全程在局域網內操作,速度和安全性都有保證。唯一的問題是你需要先將 iPhone 內的文件分享至 App 內才能傳輸。

你可以在App Store下載 Documents。

Portal

Pushbullet 是一款經典的跨平臺剪貼板同步與文件傳輸工具,但由於需要 Google / Facebook 賬號登陸並且使用的是 Amazon 的雲服務,在國內使用有諸多的不便。

不過 Pushbullet 的開發團隊還有另一個基於本地局域網傳輸文件的小工具值得推薦——Portal。這是一款主打大文件批量單向傳輸的簡單工具,與大多同類工具一樣,PC 端瀏覽器登錄指定網址後用移動端掃碼就能完成配對。然後只要把想要傳輸的文件批量拖入瀏覽器中就能直接傳輸進移動設備裡了。

丟掉數據線,PC 和手機傳輸文件你可以用這些打開即傳的工具

也許僅支持 PC 端向移動端單項傳輸的 Portal 在功能性上不及前面的幾款工具,但它唯一的優勢就在於簡單和輕小。功能專一,App 體積僅 17 MB,是大多同類工具體積的一半以下。如果你需要的是一款簡單粗暴而且為最輕小的本地單項傳輸工具,或許就是這款 Portal 了。

你可以在App Store下載 Portal。

Send Anywhere

我派推薦過的全平臺的批量文件傳輸利器,支持 macOS、Windows、Linux、iOS、Android 甚至是 Windows Phone、Kindle 等系統的文件互傳,另外它還有網頁端支持正常的發送和接收。

Send Anywhere 在允許本地局域網傳輸的同時還使用 P2P 協議進行異地網絡傳輸,理論上能達到最大速度和最高安全性。

發送文件時,Send Anywhere 會生成一組 6 位數字密鑰和一張二維碼,任何接收端只要在 10 分鐘內手動輸入這組數字或掃描二維碼就能完成傳輸校驗配對。

Send Anywhere 的 iOS 客戶端使用體驗有貼近於 AirDrop 般的無縫感。你可以在任何文件的「分享」界面中直接選用 Send Anywhere 發送,甚至完全不用退出原本的 App 就能完成 發送-配對-傳輸 整個過程,這是很多同類 App 所不具備的。

丟掉數據線,PC 和手機傳輸文件你可以用這些打開即傳的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發送與接收雙方都使用客戶端的情況下,客戶端會記憶用戶,方便你下次同對象傳輸時不用再進行配對。但這項功能與它的「鏈接分享」功能相似,會將文件先上傳到服務器進行轉發。安全性的事先不提,由於服務器不在國內,因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導致速度上有很大限制。所以如果想要使用 Send Anywhere 來實現 iPhone 與 Windows 的文件互傳我個人還是推薦使用輸入密鑰/掃碼的方式配對。

你可以在App Store下載 Send Anywhere。

AirMore(愛莫助手)

專為 PC 端與移動端互相傳輸文件開發的工具,同時還是個手機管理助手,在 Android 用戶中有一定知名度。由於在文件傳輸外還擁有遠程攝像頭調用、屏幕投射、熱點直連等多種功能,經常與後面我要介紹的 AirDroid 相提並論。不過這些功能大多都沒能在 iOS 版本中實現。

同一局域網內,PC 端在瀏覽器中打開指定網址,移動端掃描網頁上二維碼就能完成配對。配對後能夠直接讀取移動端設備的照片、視頻、音樂、剪貼板等內容。如果你還有其他文件的傳輸需求,你可以像 Documents 那樣先將文件分享至 AirMore App 內,然後就能在瀏覽器網頁中讀取。

丟掉數據線,PC 和手機傳輸文件你可以用這些打開即傳的工具

其實 iPad 上也能打開網頁端

你可以在App Store下載 AirMore。

AirDroid

Android 平臺知名的老牌文件傳輸與管理工具,現已推出了 iOS 平臺版本。僅通過使用瀏覽器的網頁版就實現了 Android 平臺各種手機助手的功能,諸如應用管理,文件分享,免 Root 遠程操作手機、錄屏、收發短信來電等等。不過遺憾的是,與 AirMore 相似,由於 iOS 的系統架構,以上絕大多數功能都無法在 iPhone 上實現。

不過 AirDroid 僅作為多平臺的文件傳輸工具也是十分優秀的。與 AirMore 一樣,在同局域網內登入指定網址掃描二維碼就能完成快速配對,並查看設備內照片、視頻等內容。此外還支持附近 AirDroid 用戶無流量的文件互傳。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想要用 AirDroid 來實現 iPhone 向 Windows 傳輸照片、視頻以外的內容,你必須要在 Windows 上下載 AirDroid 客戶端。

丟掉數據線,PC 和手機傳輸文件你可以用這些打開即傳的工具

另外你還能註冊 AirDroid 賬戶來使用雲端服務器異地傳輸文件,不過同樣考慮到安全性和速度,不推薦這樣做。(而且方便程度可能還不及 QQ 傳輸......)

你可以在App Store下載 AirDroid。

Photos Companion

這是一款由微軟車庫團隊開發的單向照片與視頻傳輸工具。同樣使用本地局域網進行傳輸,允許移動端向 Windows 端傳輸照片與視頻。

作為微軟自家開發的 App,它在解決 iPhone 向 Windows 傳輸這一需求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只要是 Windows 10 系統,無需安裝任何額外內容,使用系統內置的「照片」應用就能掃碼配對接收。

不過由於這項功能目前處於預覽版測試,默認沒有開啟,你需要先在「照片」應用中找到「設置」,然後打開「預覽」下「幫助 Microsoft 測試通過 WLAN 進行移動導入的功能」,照片應用的「導入」菜單中就會出現選項「通過 WLAN 從移動設備導入」了,點擊後用移動端 App 掃描二維碼即可完成配對進行傳輸了。

而且這款 Photos Companion 與上面提到的 Portal 相似,同樣是體積極為輕小的簡潔工具。(或許可以和 Portal 組合使用?)

你可以在App Store下載 Photos Companion。

iCloud Drive

如果說你一定要異地傳輸,並且尋求一個在 iOS 操作最為簡單和便捷的方式,那恐怕只能是蘋果官方雲盤服務——iCloud Drive 了。iOS 11 以後,Files 被內置在了所有 iOS 設備之中,你可以通過 Files 輕鬆地管理 iCloud Drive 中的所有內容。

如果使用 iCloud Drive 來實現 iPhone 與 Windows 的文件互傳,相比起其他第三方,優勢是很明顯的。在 iOS 上由於系統層面的貼合,你幾乎可以將任何 App 中的文件分享至 Flies 內,並上傳至 iCloud Drive。在 Windows 端你有兩種選擇,一是使用瀏覽器直接用 Apple ID登錄 iCloud Drive,另一種是下載官方的 iCloud for Windows 客戶端來訪問 iCloud Drive。

丟掉數據線,PC 和手機傳輸文件你可以用這些打開即傳的工具

不過要提一點,眾所周知,國內 iCloud 服務已經轉由雲上貴州運營。傳輸速度確實與以往相比有所穩定,但如果你擔心文件安全問題,你當然也可以選擇更換 Apple ID 地區。但說到底畢竟都是第三方服務器存儲,數據安全隱患是永遠無法完全避免的,所以這類服務的選擇還是要看你自己的權衡。

介紹了這麼多款工具選擇,如果完全通讀下來,可能會讓你陷入選擇困難。其實在這些工具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符合自身需求的,才是最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