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人工智慧+醫療日報」三分鐘了解全行業

以下內容由「小理簡報」收集整理,這是一款提供行業資訊的閱讀類APP,追蹤更多行業信息歡迎下載小理簡報。

「頭版頭條」

水滴籌、水滴互助公司ceo沈鵬:用互聯網幫老百姓看得起病

截至目前,水滴公司已經形成了水滴籌、水滴互助、水滴保等主要業務板塊,累計保障近5000萬人。

雖然用戶規模巨大,但水滴籌一直堅持一條原則,那就是堅決不向籌款者收手續費,而且是從創立之初就沒有收取過任何手續費。

在行業內,很多平臺都會收取不同比例的費用。“對這種救命錢再收手續費有點於心不忍,我是覺得只要有了用戶規模,再通過其他渠道獲得利潤也是可行的。”沈鵬說,如今社會醫療水平在不斷提高,很多以前沒辦法治的病,現在都可以治了。“但問題是一部分百姓沒有足夠的錢來治病,所以我們希望在社保、商業保險之外,能夠為老百姓(603883,股吧)再提供一種新的資金解決方案,多維度發力共同幫助病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這才是公益的方向。”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如何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新時代醫療發展任重道遠。信息化成為新時代醫療賦能的原動力,同時,國家的一系列政策的出臺,進一步將規範和推動醫療信息化落到實處。

政策支持為醫療健康帶來新機遇

2018年頒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需要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支撐體系,全面建立遠程醫療應用體系。同時,強化醫療質量監管成為政策亮點,首先,允許依託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醫療機構可以使用互聯網醫院作為第二名稱。在實體醫院的基礎上,允許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支持醫療衛生機構、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開展遠程醫療、健康諮詢、健康管理服務。其次,加快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智能化信息平臺建設與應用,鼓勵網上開展簽約服務,在線提供健康諮詢、預約轉診、慢性病隨訪、健康管理、延伸處方等服務。再次,逐步拓展在線支付功能,推進“一站式”結算。適應“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進一步完善醫保支付政策。同時,政策指出,到2020年,二級以上醫院普遍提供分時段預約診療、智能導醫分診、候診提醒、檢驗檢查結果查詢、診間結算、移動支付等線上服務。

「7月19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基因測序行業龍頭華大基因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技術平臺方面,作為國內少有的掌握核心測序技術的企業,對於研發投入的重視是華大基因主旋律之一。近日,華大基因相關高層表示,公司2018年度計劃研發投入將大幅增長,2018年度研發預算將較2017年實際投入增長48%-53%左右。

科研成果相繼誕生 授權專利多達282項

在華大基因持續研發投入下,一個個科研成果相繼誕生,公司及其全資、控股子公司獲得授權專利多達282項。

其中尤為值得稱道的是BGI Online,這是一個基因數據分析平臺,主要為研究機構、醫院等用戶,提供專業高效、簡單易用的生物信息雲服務。

消費級基因檢測 可以信任嗎

消費級基因檢測也因此迎來發展契機。幾年前,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開始“登陸”中國,此後不斷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在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超過200家。

雖然對更多消費者而言,消費級基因檢測可能是“好玩”,但相關企業已經針對大眾心理開發出多元化的產品。例如,有的企業提供美膚、運動、瘦身、兒童營養等單項檢測;有的則推出防癌健康諮詢、腫瘤風險評估、私人精準營養處方、私人精準運動防癌健康處方等多種服務。

消費背後的隱憂:“靠譜嗎”?

「大佬觀點」

幫助兒童預防近視,Airdoc 認為醫療 AI 的潛力在C 端市場

Airdoc一直考慮在C端擴大思路,比如兒童常見的斜弱視,以及年紀大了以後的散光、老花等視光問題,眼科疾病常常會伴隨終身,而且不同年齡段對應著不同的疾病市場,這在張京雷看來是頗具潛力的C端市場。“問題在於這個C端市場如何找到特別好的商業模式,比如能夠做人工智能輔助的近視預防就特別有意義,比如一百個孩子,有幾十個不讓他發展成為近視,實際上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Airdoc去年和溫州醫科大學眼視光醫院合作,通過大數據研究,剔除異常數據干擾,研發兒童未來視力變化預測模型,分析出驗光結果相對於年齡的變化趨勢等。

「7月19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智能醫療」

內窺鏡影像輔助診斷AI企業Wision A.I. 獲數千萬元A輪投資

投資界(微信ID:pedaily2012)7月18日消息,專注於內窺鏡影像輔助診斷的AI企業Wision A.I. 已獲得數千萬元A輪投資,資方為北極光創投。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人才引進和開展更多臨床試驗。

Wision A.I.成立於2016年底,專注於通過AI為消化內鏡醫師提供實時輔助診斷,減少腸道息肉漏診率。據悉,其在測產品主要用於結直腸早癌篩查。

結直腸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目前在我國各癌症中發病率排第3位,其發病過程較其它癌種受環境因素影響更高。隨著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人們生活方式日趨多樣化,結直腸癌發病率也以年均4%-5%的速度增加。

哥斯達黎加利用機器人輔助癌症檢測

哥斯達黎加大學發佈消息稱,其一項機器人研製計劃最近獲得成功,機器人協助病理學家進行活組織檢查從而檢測癌症。這是該國第一次用於疾病診斷的自動化活組織檢查。

在整個試驗過程中,有兩個機器人相互配合,相關任務的專家進行人機配合優化。活組織檢查是一種需要很大體力的操作,同時在一個較長時間內動作又是雷同的。該機器人試驗推動了工業工程學校的技術解決方案,模仿了輔助一名專家進行病理分析的運動軌跡。病理學家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專注於病人樣本的醫療診斷,而重複性的工作則可以由自動化完成。

「醫療大數據」

14批臨床數據自查核查情況:仿製藥佔主流

回顧此前新康界發佈的14批臨床數據自查核查情況一覽:第一梯隊有齊魯、天晴、石藥、華海……。截至2018年6月10日,從自查核查整體受理號數情況來看,排名前五的企業中,齊魯製藥、正大天晴、石藥集團三家都是第二批到第十四批自查的受理號數多於第一批自查。

第二批到第十四批自查的受理號數大於10個的企業有齊魯製藥、正大天晴、石藥集團、浙江華海、恆瑞醫藥、江蘇豪森、東陽光藥業和重慶藥友。與此相對,深圳致君、山東羅欣和蘇州東瑞在第一批自查之後再無受理號進入自查。揚子江藥業也只有2個受理號進入自查。

「7月19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舟山引進骨科手術機器人 為患者進行膝關節截骨

5月25日,由舟山市定海廣華醫院斥資2000萬引進的國際最高水平的骨科手術

機器人

系統落戶舟山。這個機器人在手術中到底能發揮怎樣的作用呢?今天,廣華醫院專門做了一臺手術,並進行了直播,來自市內外的媒體記者一同觀看了直播。

上午8點半,手術正式開始。患者是一名74歲的大伯,膝關節疼痛有5、6年了,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最終選擇了手術治療。

“手術時,機器人系統會協助醫師規劃最優的截骨方案,我們能夠在計算機上先進行模擬,任何微小的差異都能夠顯示出來,這臺智能化設備集成了超過5萬例以上的手術大數據,可以說

全球第一個牙科機器人即將入駐森特學院

基本上來說,牙醫仍是控制這個系統的,但是如果手術需要的話,Yomi可以幫助改變手術規劃。

Kotary說:“這絕對是牙科的未來。這是牙科機器人技術的第一步。”

工作人員說他們對這個機器人感到很興奮。預計Yomi將在兩週內入駐森特學院。

「7月19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智能醫療器械」

最高補貼2000萬 威高 新華 華潤山東……花落誰家

二是出於現實考量。如此次的主角山東,並不是喊喊口號,而是拿出“最高2000萬補貼”的真金白銀,實在是對省內創新活力不足,對外合作水平低現狀的擔憂。據工信部發布數據,2016年全國醫藥工業百強中山東有14家,而前10名中只有1家。大型跨國企業的研發中心或生產基地,而山東省是一片空白。在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拿得出手的大型集團公司也只有兩家——山東威高集團和新華醫療。

山東威高集團目前有9個產業集團、50多個子公司,其核心子公司採取直銷模式,在重點城市均設立辦事處。現有50多個系列,500多個品種、8萬多個規格。

「醫療創業」

1藥網聯合創始人於剛:1藥網8週年,從初創公司到互聯網+醫藥領域“獨角獸”

到2018年7月,1藥網成立已有八週年了,從創業公司到互聯網+醫藥獨角獸,1藥網有很多經驗要分享,也有很多對行業的期許。動脈網(微信:vcbeat)採訪了1藥網聯合創始人於剛博士,和他聊了聊1藥網創業8週年的點滴。

我們在1藥網上海張江的辦公室裡採訪於剛博士,同一棟樓裡,1號店也曾在這裡辦公。1號店和1藥網兩家公司,是他連續創業的結晶。

套用近段時間熱門的概念來說,於剛博士進入互聯網+醫藥領域是對該領域的“降維打擊”——他本身是1號店的創始人,1號店是國內電商領域的頭部企業,首開“網上超市”先河。

「7月19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平安好醫生×鄭愷,如何下好“快”營銷這盤棋

最近,平安好醫生也新簽下了鄭愷作為代言人。不過和其他消費型品牌不同的是,平安好醫生主要著力於鄭愷健康積極的形象,以及作為“小獵豹”的“快”標籤,但這個“快”並不在於奔跑速度,而是“嘴速”。

早在7月9日平安好醫生官方微博就放出了一張頗具神秘感的“健康代表”懸念海報,其人物剪影快速提前勾起了大叔的好奇心。

隨後,鄭愷微博發佈健康宣言,正式宣佈代言平安好醫生。而平安好醫生則通過公佈鄭愷唱健康神曲短視頻的方式引起病毒傳播,“鄭愷代言平安好醫生”迅速被大眾熟知。

微醫追隨平安好醫生上市,互聯網+醫療能否破局醫療供需問題?

微醫、平安好醫生的境遇,是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縮影。因此,互聯網+醫療商業模式再次受到熱議。擁有龐大的用戶規模能否盈利,以及能否解決醫療供需問題,都是整個行業所面臨的共性問題。

看點1:資本驅動下的互聯網醫療是真需求還是偽命題

據國家衛健委統計信息中心發佈的數據,2018年1-3月,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20.0億人次,同比提高4.8%。而我國人口80%分佈在醫療欠發達地區,醫療資源卻大量集中在發達地區。

「7月19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基因科技」

英倫理協會:基因編輯嬰兒“倫理上可接受”

新華社倫敦7月17日電 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學協會近日發佈報告說,在充分考慮科學技術及其社會影響的條件下,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人體胚胎、精子或卵細胞細胞核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倫理上可接受”。

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學協會是一家獨立機構,著重關注生物與醫學技術進步過程中出現的倫理困境。協會發布的最新報告《基因編輯和人類生殖:社會與倫理問題》說,基因編輯工具代表生殖選擇的一種“全新方法”,因而將對個人和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人類胚胎基因編輯你贊同嗎?“沒有絕對理由不去追求”

在對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委員會基因編輯報告評論中,人類遺傳學警報(Human GeneticsAlert)主管大衛·金博士說:“這絕對是一項恥辱,我們對優生基因工程實施國際禁令已有30年時間。”但是這支科學家小組認為,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是一件好事,儘管它沒有絕對的醫學益處。然而,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委員會甚至懶得對設計嬰兒說“不”,早在15年前,英國人決定不再購買轉基因食物,你認為他們會認可“轉基因嬰兒”嗎?

「7月19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NatBiotechnol:厄運不斷,CRISPR/Cas9基因編輯竟導致大片段DNA缺失和重排

人們經常利用CRISPR產生小片段DNA缺失,希望這樣能夠破壞一個基因的功能。但是在檢查CRISPR編輯時,Bradley和他的同事們發現了大片段DNA---通常長數千個鹼基---的缺失和複雜的DNA序列重排,這些重排導致之前相隔遙遠的DNA序列被拼接在一起。這種現象在他們測試的所有三種細胞類型---小鼠胚胎幹細胞、小鼠造血祖細胞和一種人分化細胞系---中都很普遍。

許多人使用一種擴增短片段DNA的方法來測試他們的編輯是否已經完成。但是美國布蘭戴斯大學分子生物學家James Haber說,這種方法可能會錯過更大的DNA片段缺失和重排。

「7月19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Nature子刊:把致命遺傳病扼殺在出生前 基因療法再獲喜訊

但在本週,知名期刊《Nature Medicine》上刊發的一項研究,則讓我們看到了基因療法在未來治療胎兒致命遺傳病的希望——在小鼠模型中,科學家成功修復了胚胎的致命突變。

這項研究針對的疾病叫做戈謝病(Gaucherdisease),是一種不可逆轉的遺傳性代謝疾病。罹患這種疾病的病人體內缺乏一種關鍵的酶,導致細胞無法降解一種特殊的脂類分子。而這些分子在細胞裡的堆積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問題,這就包括了大腦的損傷。對於這種缺乏某種酶而導致的遺傳病,常規的療法是利用生物工程方法合成這些酶,再輸入進患者體內。然而對於還未出生,且疾病已經影響大腦的胎兒來說,這種酶替代療法不起效。因為它們無法輕易影響到子宮內的胎兒,也無法穿透血腦屏障,治療大腦病變。也就是說,此類疾病基本上無藥可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