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八贤王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当时不是他继位?

黄益坦


按照题主的提问,有书君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按照《杨家将》里描写的八贤王,在正史中根本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

在正史中,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宋太宗赵光义之侄,宋真宗赵恒的堂兄,曾被封为秦王,任过山南西道节度使等重要职务。他没有很大的作为,因为他只活了23岁就病逝了。

而传说中八贤王的造型,则来自明代白话小说《杨家将》,又名《北宋志传》 。

在这部书里,八贤王除了还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四子这个身份,还是叫赵德芳以外,其余的描写完全跟真人不搭界。

书里说道,赵匡胤临死前,封了自己的四子为八贤王,并赐金锏,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而他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想让儿子监督“兄终弟及”、接了自己班的弟弟赵光义(宋太宗)。

随后,这个八贤王,就成为正义的使者,公平的化身。他神通广大,“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他正气凛然,仗义执言,他至高无上,震慑昏君奸臣,总能在关键时刻出现,助杨家一臂之力。

凭历史常识来判断,有书君认为,《杨家将》中的八贤王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这不仅是因为八贤王的故事都来自评书和民间唱词,正史中均无记载,最关键的是:在古代中国,什么样的权力能超越皇权?如果不是傀儡,哪个皇帝会容忍这样一个时常爬到自己头上行使正义的王爷?

那既然赵德芳的为人怎样,我们从正史上完全看不出来,为什么小说和戏曲中,他又变成一个形象突出的正面人物了呢?

原因应该是,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需求。正因为如此,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因此,广为流传的宋代“八贤王”其实应该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一个人物。

那么,姑且不论“八贤王”的真伪,赵德芳此人确系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啊,为什么太祖驾崩时他没能继承皇位,却由他的叔叔赵光义继承了呢?下面有书君就这个问题来做一下详细的解说:

一、太宗赵光义乃是合法继位。

为什么说赵光义的皇位是合法继承来的,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什么是“金匮之盟”:

据史书记载,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应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

赵匡胤一共兄弟三个,除他之外,还有光义,光美两个弟弟,此时都正值壮年,年轻有为。而他自己有四个儿子,老大赵德秀和老三赵德林都已夭折,剩下赵德昭和赵德芳兄弟俩尚且年少。

杜太后这意思无非就是担心老赵家江山社稷大权旁落。当下,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金匮之盟的真假咱先另当别论,但它的确可以证明赵光义即位的合法性。既然叔叔合法继承了父亲的皇位,当然也就没赵德芳兄弟俩什么事了。

二、太宗赵光义是弑兄篡位。

这种说法来自于一起叫做“斧声烛影”的千古谜案。

这件事发生于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这天开封城中风雪弥漫。赵匡胤心情很好。他派人将弟弟赵光义请来喝酒。兄弟俩喝到酒酣耳热之际,不知为何,赵匡胤将旁边侍候的太监宫女统统支走了。

关于这场夜酒,史书记载,遥见烛影之下,赵光义时不时离开席座,看样子似乎有谦逊退避之状。三更时分,这场夜酒终于喝完了。这时,院子里的积雪已经下了数寸,宋太祖拿着一把玉斧在地上戳雪,一会儿回屋,解衣上床,鼻息如雷。

当晚,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驾崩,时年仅五十岁。宋太宗赵光义在太祖的灵柩前继了皇帝位。

宋太祖之死,“烛影斧声”留给后人一个千古谜案。很多人据此怀疑赵匡胤死于亲弟弟赵光义的谋杀。

假设谋杀案成立,那么有这么一个处心积虑谋夺皇位的政治野心家的叔叔,时年只有18岁的少年赵德芳,能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三、赵匡胤根本没打算传位给儿子赵德芳。

首先,中国传统的合法皇位继承方式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赵德芳作为赵匡胤的四子(当时老大老三都已早亡,只剩老二赵德昭和赵德芳),如果赵匡胤真的打算传位给儿子的话,也轮不到赵德芳。

其次,当时的赵德芳年仅18岁,从未参与过朝中政务,职位也就仅仅是个挂名的“贵州防御使”,而且还是个“庶子”(其生母身份低微)。可谓无名无权无人。一生雄才伟略的赵匡胤应该不会如此糊涂,拿刚刚建立的宋朝如此冒险。

而且,如果赵匡胤真的想传位给幼子赵德芳,他至少应召集顾命大臣(即托孤大臣)交待后事,嘱托他们好好辅佐幼主。然而自宋代以来的相关史料中,找不到任何关于赵匡胤驾崩时召见大臣或者大臣进宫的记载。

在国家尚未完全统一之时,就把国家交给一个手中没有任何权力,也没有兵权,更从来没参与过政务,甚至没有一个朝中大臣的扶持的,年仅18岁的皇子,宋太祖怎么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

还有,据说杜太后死后没多久,赵光义就被封为了开封府尹。赵普被罢相以后,赵光义又被封为晋王。在五代十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既是开封府尹又是亲王,不出意外未来肯定是天子。宋太祖的这一系列行动,足可以证实“金匮之盟”的真实性。

而“烛影斧声”这件事,明显是经不起推敲的。大家可以想象,能杀人的斧子必定是利刃。即使皇宫里真的竟然有利斧这种杀人武器。可是,杀人的方式多了去了,宋太宗赵光义那么足智多谋,怎么会笨到用斧子去杀人呢?这实在是有悖于常理。

通过以上分析,关于当时继位的为什么不是赵德芳的原因,有书君倒是更倾向于第三种。就是说,即便没有“金匮之盟”和“烛影斧声”,赵德芳也是不会继位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八贤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



八贤王之称得之于太宗第八子元俨。此人“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时入呼之日“八大王”。在仁宗即位后,他被称为是八王爷,皇帝对其亲近有加,但他当时为了避嫌,深居简出,不干涉朝政之事。

虽然,这八大王的作为与八贤王的故事相距甚远,但他的事迹影响、丰富了八贤王的传说,还是有可能的。



总之,“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

在民间传说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为什么八贤王没继位?



八贤王是由历史上宋朝初年四位皇子德昭、德芳、元佐、元俨为原型、吸收他们的一些轶闻加上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塑造融合出来的文学人物,虚构的人物是不会成为历史上的皇帝的,所以不会被选择为皇帝。


飞反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宋太宗赵光义之侄,宋真宗赵恒的堂兄,北宋宗室。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时年23岁,追赠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加赠太师,改封楚王、秦王。

六世孙为宋孝宗赵眘,七世孙为宋光宗赵惇,八世孙为宋宁宗赵扩。在戏曲演义中,赵德芳也被虚构为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正气凛然的"八贤王"形象,是正义化身,出现于杨家将、包青天、三侠五义等故事中。

赵德芳被后世虚构为八贤王,常出现在有关杨家将的演义或戏剧中。其正气凛然,仗义执言、诙谐、机智,周旋于皇帝、奸臣、杨家将之间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是当时朝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由于赵匡胤壮年猝死,他的弟弟赵匡义就做了皇帝。赵匡义后来改名赵光义,他就成了历史上的宋太宗。古代中国的皇位继承是父死子继的,在大宋朝,赵匡胤的儿子已经成年,却出现了少有的兄终弟及的局面,这无论怎样说,都不能算是正常的情况。

究竟宋太宗是不是杀死了自己的哥哥才取得了皇位,直至目前尚无定论,但总体说来,对此持肯定态度的要多一些。世上的悬案无数,有些事情往往又是死无对证的,所以即使再过多少年,“斧声烛影”这桩弟弟害哥哥的悬案恐怕也还要悬下去。

但是宋太宗当皇帝同宋皇后有过一番争斗却是毫无疑问的。据史书记载,宋太祖的宋皇后想让儿子赵德芳做皇帝,于是让宦官王继恩召赵德芳进宫,但是这个王继恩却自作主张地请了时为晋王的宋太宗入宫,从而夺去了皇位。一些宋人笔记对此多有记载。即使太祖是正常死亡,说太宗皇帝是从他侄儿赵德芳手里夺取的天下也并不为过。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宋太祖的大儿子赵德昭都是宋太宗逼死的。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平定了北汉,于是他就乘胜进攻大辽国,企图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是结果大败。在溃败中,人们一度找不到宋太宗,就以为他已经战死,于是拟议赵德昭代宋太宗做皇帝。结果宋太宗回来了。知道了此事后,心里很是“不悦”。不久,赵德昭请求给攻灭北汉的有功人员授奖,不料宋太宗大怒:“等你当了皇帝再颁赏,也不算晚嘛!”

赵德昭听后便自杀了,年仅29岁。

蹊跷的是,赵德昭死后两年,也就是公元981年,他的弟弟赵德芳也死去了。史书对于赵德芳的死,没做任何说明。死时年仅23岁。这又成为一桩疑案。至此,宋太祖的四个儿子已全部死去。


红黑圣西罗


八贤王,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和话本杨家将中的文学人物。八王爷,被人尊称“八贤王”,住在南清宫,妻子狄娘娘,其子为六合王,曾经在《三侠五义》里第一回出场,未署名,狸猫换太子的时候陈琳救下小仁宗抱到南清宫交给八王爷抚养,后来过继给宋真宗继承皇位,是三侠五义里的太上皇,养尊处优很少过问朝事,朝中没有大事不出来。在话本杨家将中八王爷是宋太祖其子赵德芳,太祖临终前传位给光义,赐给德芳金锏一把,朝中如有不正之臣得专诛戮,曾多次救杨家将众人。

“八贤王”是文学人物,不是历史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传说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八贤王是杨家将,三侠五义中的人物,叫赵德芳,这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义的第四个儿子,23岁就病死了,生前没有封王,死后才追封为岐王。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皇位继承是兄终弟继,他死后是弟弟赵光义继位,为宋太宗。这与儒家倡导的嫡长子继承制是有冲突的,所以文人演化出许多猜测,如烛影斧声等等。其实,宋是继五代十国通过政变而得天下,史书记载赵匡胤的妈杜太后,叮嘱他防止北周幼子继位,被武将夺权的情况,将皇位传给成年弟弟是有一定道理的(金匮之盟),这一点在太祖生前一直未立太子可以佐证。

太祖四个儿子,老大,老三早亡,老二德昭,老四德芳尚在。会不会是眼见自已儿子渐渐成年,太祖想变卦,太宗急了导致太祖五十暴亡,这是个谜。总之,八贤王为杜撰,即便传位儿子,德昭在前,没德芳的事。


翡翠原石丁香花


八王爷,被人尊称“八贤王”,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三侠五义》和《万花楼》的人物。

熊大木《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后世的杨家将评书、戏剧中的“八王爷”则大多署名赵德芳,这是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太祖临终前传位给其弟赵光义,赐其子赵德昭金锏一把,朝中如有不正之臣得专诛戮,曾多次救杨家将众人。《杨家府演义》中的“八王爷”署名是赵德崇(这是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的原名)。

石玉昆《三侠五义》里,“八王”小说第一回就出场了,但未署名,他住在南清宫,妻子狄娘娘,“狸猫换太子”的时候陈琳救下小仁宗抱到南清宫交给八王爷抚养,后来过继给宋真宗继承皇位。

《三侠五义》、《万花楼》、《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爷”的故事与历史人物赵德昭、赵德芳、赵元佐的生平不符,他可能是由宋初宗室赵元俨(人称“八大王”)、赵元佐(宋真宗赐他带剑上殿和诏令上书不称名的待遇)等人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八贤王”这个虚构人物不仅增加了“杨家将”、“包青天”等故事的戏剧性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

原型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封秦康惠王。《宋史》说太祖驾崩时,宋皇后(952年-995年)急令内侍王继恩召太子秦王德芳入宫,王继恩却拿着遗诏去找晋王赵光义。后来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因为宋太宗以弟之身分即位,世人普遍流传著“烛影斧声”疑案,认为宋太宗是谋杀太祖而篡位。太宗继位后赵德芳被封为兴元尹。979年(太平兴国四年),赵德芳之兄赵德昭被宋太宗逼迫自杀。981年(太平兴国六年)赵德芳病死,年二十三。因为赵德芳兄弟在短时间内连续死亡,许多人怀疑德芳死因不单纯,定与宋太宗有关。赵德芳死后,谥康惠,赠中书令、岐王。后加封太师,改封楚王。其六世孙为宋孝宗,七世孙为宋光宗,八世孙为宋宁宗。秦康惠王德芳,开宝九年出阁,授贵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元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中书令、岐王及谥。后加赠太师,改楚王。子三人:惟叙、惟宪、惟能。庆历四年,诏封十王之后,以惟叙子从照封安国公,终左金吾卫大将军、归州团练使。赠同州观察使、齐国公。从照卒,以惟能子从古封安国公,终延州观察使,赠保静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楚国公,谥惠恪。从古卒,惟宪子从式袭封舒国公。

赵德芳被后世虚构为八贤王,常出现在有关杨家将的演义或戏剧中。其正气凛然,仗义执言,诙谐、机智,周旋于皇帝、奸臣、杨家将之间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是当时朝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演义小说中称赵德芳为宋太祖赵匡胤次子。因不满宋太宗继位,赵德芳与其兄上朝抗议,后其兄撞死金殿。太宗后封赵德芳为八贤王,赐金锏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

相关假说

有人认为,八贤王应是宋太祖的皇位继承人赵德昭(德芳之兄)。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

太祖传位给皇弟太宗,德昭失去了当天子的机会,太宗虽然封他为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对这位颇有韬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太平兴国四年(979 )出征幽州时,一天夜间,一件偶发的事情使军营中惊扰不安,军士到处寻找太宗却不知其踪影,有人提出立德昭为帝。太宗得知,更为不满。回朝后,当德昭提醒他论功行赏时,他以充满怀疑、忌恨的口吻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闻言,退而自刎,因为他深知在猜忌心极重的太宗手下,决不会得到善终。人们对这位失去皇位又死于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让他化为公正无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参、下殿不辞,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特权的八贤王,帮助杨家将对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权臣。但是,德昭从未被封为八贤王,怎么会平白无故地与八贤王沾边?

有人认为,八贤王之称得之于太宗第八子元俨。此人“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时入呼之日“八大王”。虽然,这八大王的作为与八贤王的故事相距甚远,但他的事迹影响、丰富了八贤王的传说,还是有可能的。总之,“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碧瑶历史站


宋代是否有八贤王这个人物,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是有的,但是这个八贤王到底是谁,则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赵匡胤幼子秦王赵德芳,也有人认为是赵匡胤的二儿子赵德昭,究竟是谁,还没有定论,但基本上倾向于八贤王为赵匡胤的儿子。

八贤王因为杨家将的小说演义而为大众所熟知,如今又因为一些电视剧的播放,比如包青天系列电视连续剧的热播而更为广泛关注。

为什么不是八贤王继位,也就是为什么赵匡胤的儿子没能继位,这就涉及到历史上另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烛光斧影,即赵匡胤的非正常死亡和其弟赵光义的继位,因而不管八贤王是赵德芳还是赵德昭,都不可能再正常继位。而赵德芳和赵德昭的悲惨结局使得当时的人们对于太祖一系的后代充满了同情,因而文学化、戏剧化的八贤王的贤者形象就诞生了。

虽然到了宋代,嫡长子继承制度已经松动,但是父死子继依然是皇位继承的最主流观点,赵德昭,赵德芳作为赵匡胤的儿子,理应是宋太祖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也许是人们对这两位皇子十分同情,人们为了寻求心灵的慰籍,于是就让他化为一个手提金锏,公正无私、一忠二孝、可以制约皇权的理想“贤王”,这可能是八贤王手持金锏这一高大形象产生的的根源以及以后演变成拥有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特权的由来。南宋赵构之后,宋朝的皇位又传到了太祖一系。

还有一种说法是“八贤王”这个封号的由来应与宋太宗的第八子,时人称之为“八大王”的恭肃王赵元俨有关。赵元俨在诸皇子中,年龄偏小,故《宋朝事实类苑》称他为“太宗幼子”。赵元俨“生而颖悟,广颡丰颐”,父亲宋太宗对这个天生聪慧机敏的小儿子格外宠爱。赵元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贤王,不仅才华出众,而且非常孝顺。

因此八贤王的形象也经历了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也是中国古代贤臣、能臣形象的典范,这也正印证了顾颉刚所主张的历史是层累的造成的。


青年史学家


所谓的宋代‘八贤王’,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文学人物,一个是历史人物。

文学中虚构的‘八贤王’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赵德芳,历史中真实的‘八贤王’指的是宋太宗赵光义第八子赵元俨。

那么这两位‘八贤王’为什么没有继位皇帝呢?

我们先来看看虚构的‘八贤王’赵德芳,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身份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他为什么没有继位呢?

其实赵德芳是最有机会继位的,太祖皇帝赵匡胤病逝当晚,并没有指定继续人选,当时宋皇后第一时间紧急让太监王继恩叫赵德芳进宫继位。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王继恩竟然违背宋皇后的意思,直接去晋王府找赵光义。因此赵光义第一时间进入宫中,掌握宫中一切权力,顺利地从他死去的哥哥那里接过皇位。

最后赵德芳的结局是在23岁时突然死亡,宋史中的死因竟然是因为吃肥肉而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很多历史专家认为赵德芳极有可能是宋太宗毒死的!

再来看看历史上的‘八贤王’赵元俨,他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八子。宋太宗一共有九个儿子,除了第九子赵元亿早死,其余八子全部成年。

赵光义原本准备让长子赵元佐继位,但赵元佐因为看到父亲陷害赵光美(赵光义弟弟),在没办法阻止的情况下竟然疯了。

之后赵光义又准备让二儿子赵元僖继位,可是赵元僖竟然被自己的小老婆给毒死了(原本小老婆是要毒死大老婆的,可惜赵元僖突然要和大老婆喝交杯酒,被误毒死了)!

最后的结果是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赵恒继位了,他就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

作为老八的赵元俨也就失去了继位资格,但是赵元俨是赵光义九个儿子中寿命最长的,在宋真宗去世后,赵元俨继续活了22年!


历史真相帝


我们看与宋朝有关的影视剧比如《少年包青天》、《三侠五义》时,里面总是会提到一个人,此人就是“八贤王”,这位八贤王之所以被称为“贤王”,是因为他为人正直,手拿金锏,可打昏君缠臣。


其实,所谓“八贤王”赵德芳,在真正的历史上,是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宗赵光义之侄,宋真宗赵恒的堂兄,是地地道道的宋朝皇室宗亲。但是,他在二十三岁就英年早逝了。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己酉,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德芳卒,年二十三。赠中书令,追封岐王,谥康惠。”

有人会说了,赵德芳不是老四么?为何被称为八贤王呢?而且也不可能出现在影视剧中的宋仁宗时期啊。其实,宋朝历史上真正的八大王,名叫赵元俨,是宋太宗的第八子,天资聪颖,为人孝顺贤德。所以,八贤王的原型应该是赵元俨。



赵元俨在文化和品德方面修养很高,喜欢书法,爱读书,宋仁宗时期,他尽心辅佐仁宗朝政,让宋仁宗成为宋朝有名的明君。无论是人品,还是人际关系,赵元俨都堪称楷模,他一生被封过十三次王,这一记录一直无人能及。即便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才,在皇位继承上,也是要分长幼尊卑的,我国皇室立嫡长子为皇储,赵元俨作为第八子,兄长在世,自然不能继位。


历史密探


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

所以历史都称他八贤王。

曼朱砂华三分钟去眼袋眼霜



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但是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 本名
    爱新觉罗·胤禩
  • 别称
    允禩、阿其那
  • 所处时代
    清朝
  • 民族族群
    满族
  • 出生地
    北京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胤禩出生于

北京

紫禁城

,是

康熙帝

第八子(自然排序第十六子),其母

良妃

卫氏,为

满洲

正黄旗

人、宫内管领

阿布鼐

之女,宫内管领系正五品官。
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仅有两人被册为嫔,一位是正在受宠的17岁少女

瓜尔佳氏

,另一位则是相对来讲已年老色衰的

卫氏

,而比她早生皇子的戴佳氏却没有得到册封。这除了因为胤禩很受父皇喜爱,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受封爵位的皇子中最年轻(年仅17岁)的一位,与卫氏本人也有关系。根据《

清实录

》, 不久她又被晋升为良妃,成为玄烨当时仅有的5位妃子(

贵妃

除外)中,资历最浅,生皇子最晚之人。
胤禩少时曾由

大阿哥

胤禔之母、

惠妃

那拉氏

教养,因此他与惠妃那拉氏也感情甚亲。雍正继位伊始,允许部分母妃“随子归邸”而居,惠妃因亲子胤禔已被

圈禁

,于是移居至胤禩府邸。

备受皇恩

胤禩自幼聪慧,且甚晓世故,从小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清朝规定皇子六岁起入

上书房

读书,每日以名师

大儒

教之以

满文

蒙古文

汉文

等文字,并辅以

骑马射箭

等功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十日,康熙对几位年长

阿哥

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一次考核,其中便有方满六岁的胤禩。皇三子

胤祉

、皇四子

胤禛

、皇七子

胤祐

、皇八子胤禩按照次序到康熙面前,各读数篇文章,胤禩纯熟舒徐,声音朗朗。但写字是他的弱项,康熙曾因不满他的

书法

,遂令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何焯

为其侍读,并要他每日写十幅字呈览。[2]

何焯教习皇子的记载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七月,他随父皇与众兄弟共往塞外巡猎,据

传教士

张诚

回忆:“整整一个月,这些年幼的皇子同皇帝一起终日在马上任凭风吹日晒。他们身背箭筒,手持弓弩,时而奔驰,时而勒马,显得格外矫捷。他们之中的每个人,几乎没有一天不捕获几件野味回来。”八阿哥胤禩位于其列,亦必时有斩获。
康熙帝注重皇子们的骑射技术,八阿哥胤禩也不负父皇的希望,骑射皆佳,胤禩在只有13岁时就帮忙试马(康熙帝收到的贡马),以辨别马的好坏, 如果没有精湛的骑术,是不可能胜任这个任务的。而另一份康熙二次亲征给

皇太子

的上谕里, 则提到八阿哥和大阿哥,三阿哥一起打猎兔子,年纪最小的他射中了几乎和大阿哥,三阿哥射中的数量一样多的兔子。

胤禩早年很受父皇喜爱,康熙于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初二日第一次分封皇子时,他便与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一同受封为

贝勒

,为当时年龄最幼者。此后又多次受康熙指派,适其出塞时与皇三子

胤祉

一同办理政务。并且曾帮助裕亲王福全料理广善库,重建

东岳庙

等事宜。

广得善缘

胤禩为人非常亲切随和,待人处事体贴细致,灵活温润,不拘泥于规制与名分,因此广有

善缘

。不仅在众兄弟中与皇九子

胤禟

、皇十子胤礻我、皇十四子

胤禵

交情非比寻常,与众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厚。康熙交办他的种种事务,也让他的才干有一定施展机会, 从而受到不少朝内大臣的肯定,康熙帝之兄

裕亲王

福全

(薨于康熙四十二年)生前就曾在康熙面前因为广善库事宜赞扬八阿哥不务矜夸,聪明能干,有德有才。
胤禩不仅亲近同宗贵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极好的口碑。他的侍读

何焯

系当时著名的学者、藏书家、书法家,尝学于

钱谦益

方苞

等人,以擅长

八股

出名,康熙二十四年即充拔

贡生

,但因为人“生性率直”、“经常当面责人”而得罪了考官,此后屡试不第。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李光地

荐其博雅,康熙帝召试,命直

南书房

。次年赐举人,复赐

进士

,选

庶吉士

。后来很快命侍读八阿哥于

贝勒府

,兼

武英殿

纂修。在贝勒府期间,与胤禩甚笃。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何焯之父死,他将身边的幼女交由胤禩的福晋郭络罗氏照看,便奔丧回里了。胤禩还曾托由何焯为其在

江南

购书。

展露峥嵘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皇太子党的

索额图

因涉嫌谋逆而被关押,

皇储

之间的矛盾已然升级。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八月,康熙帝出塞行围时,随行的皇十八子

胤祄

病重,君臣均面有忧色,康熙亲自

回銮

看视。九月,胤祄死。而皇太子

胤礽

对其弟之死,毫无友爱之情,就更加深了康熙对他的恶感。胤礽受到康熙帝的斥责之后,非但不反躬自省,反而嫉恨在心,在行军途中,每夜逼近父皇所居的帏幄扒裂缝隙向里窥视。此举动使康熙帝日夜戒备,深为不安,终于在是年九月初四日拘执太子。不久在九月初七日,康熙令留京的胤禩署

内务府总管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尤其在当时讳暗不明、满朝震动的情况下,更是体现出康熙对他非同一般的信任与器重。

一夜美去眼袋专家




“八贤王”,一个并不陌生的称谓,在影视剧及京剧剧目中,都出现过“八贤王”赵德芳。他是何许人也?为何被叫作“八贤王”?其实,历史上真实的赵德芳与“八”和“贤”都不靠边。



赵德芳,宋太祖赵匡胤幼子(最小的第四个儿子)。太祖共生下四个儿子:德秀、德昭、德林、德芳,不幸的是,老大与老三早年夭亡,就连名字也是徽宗时补取的。



父亲当权时,赵德芳碌碌无为,而与自己兄长命运相似,他也在年轻时就去世了,才二十三岁,德浅命薄,就是宋太祖想让他继位,他也无福领受。



再多说一句,赵德芳非真“八贤王”,他既不是排行第八,也不是有八种贤德之举,因此该称号是有张冠李戴之嫌,历史上真正的“八贤王”是他——赵元俨(宋太宗第八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