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里好多生僻字有存在的必要吗?

不玩手机难啊


字典里好多生僻字当然有存在的必要。

不错,常用的字就五六千个,即便儒家经典《十三经》的正文,其单字使用量,也没有超过7000字;二十五史及《清史稿》,有学者统计过,一般单书的用字量约8000个,《清史稿》书成众手,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用字多一些,约12000个。

甚至,在现在的大多数场合,3000字就可以完成记录现代汉语的使命。对于现代汉语来说,词汇的主体是双音节词,虽然我们用字少,但不代表现代汉语的词汇就少。大量的双音节词,通过汉字来记录,比古人轻松多了。《说文解字序》说,“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翻译过来就是,考生17岁就可以去考公务员了(和我们今天高考年龄差不多),认得9000字,才能有机会成为基层公务员。

我之前回答过汉字究竟有多少个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翻回去看。可以说,大型字典里面收录的绝大多数字,都属于生僻字。那些不常用的字有存在的必要吗?

当然有必要。

常用,是说它们跟现代一般人的关系。但是不常用,就不代表它没价值。

打个比方,我们买菜只需要用到小学数学知识,买房算公积金投资理财算利率,顶多也就列个函数,用到高中知识,这些充其量算古典数学或者算术。但是为什么还需要人去学大学数学、推进现代数学呢?因为这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最有力的工具。

生僻字固然不能和数学相提并论,但它们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历史遗产,其中蕴含了很多信息,等待学者去研究发现。妥善对待这些遗产,有利于认识自己的过去,有利于更好地面对未来。

所以,把生僻字放在合适的大型字典里,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后人负责。你如果觉得生僻字用不着,那就买一本小型字典合用即可。生僻字的事情,交给专家去解决吧。

最后,再说难听点,假设你做了国家管语言文字的人,今天让编字典的专家把这些字“删除”了,明天韩国人、日本人、越南人拿去申遗,你那时有何脸面向国人交代?


八砖学士


字典里好多生僻字有存在的必要吗?

这个当然是有必要存在的。

文化是发展的。而文字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最好载体和纽带。

文字在成熟的过程中,有过漫长的发展变化历史,而且不同地域、不同历史因为各种因素又使文字在传承过程中发生变异,形成地域性的文字系统或部分奇异的文字符号。而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这些字也被更多的人接受,使它们具有了文字的功能,在一定时期流传开来。虽然,它们在新的时代到来时,因为更新的更方便的快捷的符号代替了它们,使它们中的一些字符的使用越来越少,从而产生了生僻字。

虽然这些字在当下看来,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很“生僻”,但在学习传统文化中,研究历史中,或者研究地方性文化中却可能会经常遇到用到。所以还是有必要存在的。

而且,保留它们还要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后人对文字(比如其中的字词)的发展变化能追根溯源,从而发现文字的质意义,真正做到深入地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

比如,“后”字。现在只用一个字,如“后”。但这个字,在文言里,表示君王、帝王及相关的意思。还有一个“先后”的“後”,表示走路迟缓,落在后面。这个字,现在就不用了。但这个字,在一些字典里还有保存,就是要让人们明白它们的区别,在一些地方不能乱用。

比如书法中,写“皇天后土”,就不能写成“皇天後土”。

现在看来,後,就是生僻了。但它确实还有用,应该让人知道它的存在。

一些生僻字,比如方言中的字词,藏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文化的贡献,对研究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研究民间生动活泼的生活状态往往有重要的作用。

取消生僻字,从某种程度上,可能形成割掉文化传承脉络的后果,会破坏文化甚至文明的完整性、多样性和民族特色等,可能引发文化竞争力的失落。


水煮周易


生僻字当然有存在的必要。字典的功能有三,一,解决阅读问题,二,解决书写问题,三,传播文化。随着一个人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因不会写字而查字典的几率越来越小,但因不认识的字而查字典的几率越来越高。如果我们阅读《唐诗三百首》,或《宋诗三百首》,或《古文观止》,我们可能觉得生字不是很多,但如果读《诗经》或《尚书》或《山海经》,就会发现有很多生僻字不认识。举个《诗经》的例子,鲁颂的第一篇,(手机打不出来那个字,只能发照片)

这首诗光马的名词就有十六个。各种各样的马。这还不全,其它篇里还有别的种类或长相的马。如果字典中把这些字删除,我们怎么知道这些字说的都是什么?

我们现在还叹服古人的智慧,正是因为文字把他们的智慧记载下来,他们的智慧才得以传承。如果把那些生僻字删除,同时删除的还有智慧和文化。那样的话,我们的生活可能都不如原始社会。





散木17


很有必要,大有必要。确有必要,闲来无事拿出来看看,噢还有这字,一个笔画繁復,读音可能是顺字音,也可能怪音难纠,能砌底弄懂可能搭几根烟,耗了两刻钟,办公室的时间离5点所剩不多,趣着呢,留有留的说法,78年简化了许多,繁体字,但是,但是繁復字一个没简化,还照常在字典,或偶有个别在教科书里见到,我知道的只有这么多,如有深点,或更大凝问请询问,中国文字研究办公室。电话114查询北京文字研究办公室电话☎️。


用户81978天下


谢邀。我手头有一本《汉语大字典》,总共收字2.91万个,我曾经一个个读过。

讲真:有用字,大概5千,占比16%,其余都是冷僻字。常用字,不超3千,占比大约10%,其余都是不常用的。

字典就是一部经典,一个故纸堆,好比一个博物馆,收录应有尽有的遗存。万一碰到了,总会有个着落,可以寻根,仅此而已。


原道童子


有部分是古代用字,方言中会有传承,脢,塺,糜,钁,淖,搦,撚,泯,殁。这些词普通话用不上。却是我县口语用字。我县用不上的,外县可能会用的上。所以,如果连方言不去用了,这些字就会成了迷一样的问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