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而談:盤點「大奉天」瀋陽市各區、各縣名稱的由來和變遷

“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所以處於瀋水(渾河)之北的這塊地方就被叫做瀋陽。瀋陽最早的建城時間可以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600多年。西漢時,隸屬漢遼東郡的“侯城”是瀋陽正式建成的開端。唐代時“侯成”改稱“沈洲”。1296年,元朝將沈洲改為“瀋陽路”,“瀋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書上,距今720年。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瀋陽,並在瀋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今瀋陽故宮)。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改稱瀋陽為“盛京”。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瀋陽設奉天府,這就是瀋陽的別名“豐田”的來歷。1911年辛亥革命後,瀋陽成為奉系軍閥統治的首府。1923年正式設立的奉天市政公所使瀋陽的歷史上首次出現在市的建制。之後的一段時間,瀋陽一直在“奉天”和“瀋陽”兩個名字之間來回變動。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東北光復,“奉天市”恢復為“瀋陽市”的名稱。

瀋陽市下轄:十區:和平區、瀋河區、皇姑區、大東區、鐵西區、渾南區、于洪區、沈北新區、蘇家屯區、遼中區。

兩縣:康平縣、法庫縣

一市:新民市

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瀋陽各區、各縣和部分著名地點名稱的由來。

請支持關注:孫行者SKY

十區、兩縣、一市名稱的由來

瀋河區

好多外地的朋友會問,瀋河是一條河嗎?瀋河區是不因為有瀋河才叫的瀋河區。總會有很多這樣的疑問。那麼,瀋陽市瀋河區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原因是這樣的:1938年1月1日奉天市在現區界內設瀋陽區。1948年11月20日瀋陽區與渾河區合併,改名瀋河區。瀋河區是由原瀋陽區與渾河區合併組成,直至今日。

侃侃而談:盤點“大奉天”瀋陽市各區、各縣名稱的由來和變遷

瀋河區

侃侃而談:盤點“大奉天”瀋陽市各區、各縣名稱的由來和變遷

大東區

清康熙十九年,繞瀋陽城環築土城,設八個邊門。大東區在鑲紅旗界撫近(大東)關以外。所謂古城以東,東邊門外,故取名“大東”。

侃侃而談:盤點“大奉天”瀋陽市各區、各縣名稱的由來和變遷

大東區

和平區

解放前瀋陽市和平區是日租界,叫做千代田區。後來解放了,改了名字叫做和平區,寓意世界和平的意思。瀋陽市內原來有很多路都是日本名字命名的,後來都改成了統一的以中國城市命名。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太原街。

侃侃而談:盤點“大奉天”瀋陽市各區、各縣名稱的由來和變遷

和平區

皇姑區

皇姑區名字的由來瀋陽市皇姑區的名字源於皇姑屯,而皇姑屯的名字又源於哪裡,皇姑屯與黃桂屯為什麼在《瀋陽縣誌》和《奉天省城區街道圖》中同時出現,這裡還有一段傳說吶!

清朝初期,有一個很小很小的村子。相傳在老汗王努爾哈赤佔領瀋陽後,一天出去打獵來到此村, 努爾哈赤看見村女黃桂,老汗王見到她非常的脫俗的美麗,故非常喜歡,收認為乾女兒(怎麼不納妾呢?),此後一直跟著努爾哈赤,死後,努爾哈赤非常傷心,最後決定將其送了回來葬在村子裡。於是,此村便叫黃桂屯,一直到清朝末年,黃桂屯屬於瀋陽縣的一個自然村屯。

清朝末年,日本帝國主義為發動“日俄戰爭”,建立了一條窄軌鐵路。從新民車站到日本站(現在的瀋陽南站)運輸軍用物資。鐵道將黃桂屯一分為二。鐵道南叫大黃桂屯,鐵道北叫小黃姑屯。

公元1906年,清政府將這段鐵路權買回。1907年,京奉鐵路從新民通到現在的皇姑屯,當時名字叫京奉鐵路終點,後來又將終點站向城裡延伸,京奉終點更名為奉天總站。皇姑屯車站當時改叫皇姑墳車站,後又恢復為皇姑屯車站。

清朝末期到中華民國初,當時的瀋陽市除瀋河·和平兩區有建築外,其餘地方几乎都是菜園子、荒地、水泡、 亂石崗,而皇姑屯由於鐵路的開通,又是終點,所以經濟比較發達。

皇姑屯商會坐落在現天山路三段,商會所屬的商號、貨棧、藥房等有30多家。飯莊、油坊錶店、銀匠鋪 、刻字社、照相館、郵局等多處。山竽(音)棧是張作霖 的買賣,解放後改為“天山路第一小學”。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教育的發展,當時皇姑屯的小學, 都是瀋陽市皇姑地區較早的學校,規模也較大。

1928年6月4日凌晨,一聲巨響,爆發了“皇姑屯事件 ”。東北軍閥張作霖被日本帝國主義的關東軍分子炸死在 “三洞橋”處,皇姑屯成為世界矚目的地方。1938年1月,偽奉天市公署實施《奉天市區條例》,開始正式建置,成立皇姑區、北陵區。

皇姑區公所設在皇姑區天山路二段站北街公所裡51號,下轄三關街、大寶街 、大成街、太平街、大元街、大享街,7個分公所佔地十 八平方公里。北陵區公所設在遼河街,下轄11個分所。

1948年6月皇姑區又分皇姑區、北陵區,塔灣區公所 。1948年11月2日,瀋陽市特別人民政府,將皇姑、北陵 、塔灣三個區合併為一個區,命名為皇姑區人民政府。 1966年將皇姑區改名為紅衛區,1973年又恢復“皇姑區” 稱謂至今。

侃侃而談:盤點“大奉天”瀋陽市各區、各縣名稱的由來和變遷

皇姑區

鐵西區

鐵西區建制於1938年1月1日,因位於長大鐵路西側而得名。“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佔領瀋陽。鐵路以西除附屬地外屬瀋陽縣。1932年11月瀋陽縣所轄東起南滿鐵路(現長大)、西到大則官屯(現衛工街),南至渾河、北到皇姑屯(現沈山鐵路)定為西工業區。

侃侃而談:盤點“大奉天”瀋陽市各區、各縣名稱的由來和變遷

蘇家屯區

1948年撤瀋陽縣,瀋陽全境解放後,於是月22日在蘇家屯地區分別建置陳相屯、蘇家屯、官立堡3個區,均隸屬瀋陽特別市。

1951年12月,蘇家屯區改稱為蘇家屯中心區,隸屬瀋陽市郊辦事處。

1952年8月,撤銷中心區建置,原域分設王綱堡、十里河、官立堡、姚千戶、陳相屯、白塔鋪區和蘇家屯鎮,均隸屬瀋陽市。

1953年2月,蘇家屯鎮改為蘇家屯區,隸屬瀋陽市。

侃侃而談:盤點“大奉天”瀋陽市各區、各縣名稱的由來和變遷

蘇家屯區

于洪區

以境內於洪屯得名。清順治十年(1653年),清朝頒佈“遼東招民開墾令”,由山東、河北移民移入區境內北陵鄉一帶形成村落。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2日,瀋陽市、縣全境解放,市政府成立市郊辦事處,下設區,於洪境內有馬三家子區。

1949年,於洪境內成立馬三家子區、沙嶺區人民政府,共94個行政村。

1952年,於洪境內設馬三家子、沙嶺堡、平羅堡、潘建臺4個區。

1954年,瀋陽市政府決定,成立瀋陽市南郊、北郊、東郊、西郊區人民政府,西郊區接管原鐵西區楊士一帶村屯。

1964年,遼寧省委決定,劃出瀋陽市鐵西區所轄的於洪、大興、沙嶺、楊士、翟家、大潘、高花、彰驛、中朝公社及隸屬皇姑區的北陵、造化、馬三家公社組建新的行政區----于洪區。

侃侃而談:盤點“大奉天”瀋陽市各區、各縣名稱的由來和變遷

于洪區

沈北新區

因位於瀋陽市區北部而得名,原為瀋陽市新城子區,2006年3月,瀋陽市委、市政府決定將新城子區與輝山農業高新區合署辦公,組建沈北新區。同年10月,新區經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立,享有市級經濟管理權和國家批准的開發區管理權限,實行封閉式管理。

侃侃而談:盤點“大奉天”瀋陽市各區、各縣名稱的由來和變遷

沈北新區

遼中區

遼中原為遼中縣,後在2016年4月11日,經過國務院批准,正式由遼中縣變為遼中區。遼中地名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縣時,以“遼郡以西、遼水以東,宛在中央”之意而命名。或說縣治舊稱阿什牛錄鎮,此鎮居於全遼中心之地,故名為遼中。或說因其境地跨遼河兩岸,並位於遼河中游而得名。

渾南新區

因位於瀋陽渾河南岸而得名。始建於1964年,時名東陵區,2014年8月更為現名,因大部分轄區在渾河南岸而得名,位於瀋陽市東南部,是聯接瀋陽與遼寧中部城市群的重要交通樞紐。

新民市

新民市,名稱源於新民屯。當時大批災民從關內來此墾荒,這些漢民被稱為“民人”。先來的“民人”居住地稱“民屯”,後來的故稱“新民屯”。

侃侃而談:盤點“大奉天”瀋陽市各區、各縣名稱的由來和變遷

新民市

康平縣

光緒六年康平設縣,駐地康家屯,取其首字康,兼取太平之意,故名康平。

法庫縣

“法庫”一名亦稱“發庫”,是滿語音譯,意為“魚粱”,即捕魚的矮堰。法庫原稱“法庫門”,是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盛京北境的邊口門。故址在今法庫鎮南七十五公里的“舊門”。“舊門”乃清室皇莊故地,瀕河產魚。“法庫”是以其地民族語言,因築有捕魚之梁而得名。

侃侃而談:盤點“大奉天”瀋陽市各區、各縣名稱的由來和變遷

法庫縣

部分著名地點名稱由來

三臺子

瀋陽有許多地區以某某臺子命名,其中比較著名的是三臺子。三臺子名稱的來歷是:明清時,在瀋陽城北建築多個烽火臺,由於三臺子這一地區的烽火臺海拔高度為盛京第三高,故名——三臺子。

侃侃而談:盤點“大奉天”瀋陽市各區、各縣名稱的由來和變遷

中街

中街是中國十大著名商業街之一,全長1.5公里。是瀋陽最早的商業街,有370年曆史,也是中國第一條步行街,中街原來叫做四平街,四平就是四季平安的意思,當時只有皇室人員才可以遊覽百姓卻不可以,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瀋陽的一條大眾商業街。

侃侃而談:盤點“大奉天”瀋陽市各區、各縣名稱的由來和變遷

中街

太原街

太原街坐落在瀋陽的和平區。很多人可能都暗中認為這條街和山西省會有什麼關係,其實不然。太原街和日本還有著很深的淵源。太原街的繁華正是由於日租界才繁榮起來的,至今日本人對太原街依然念念不忘,日資伊勢丹百貨選址就有一定因素。原來太原街叫做春日町(臺北有一條步行街叫做西門町,凡是與日本殖民有關的街道有些都叫做町,町在日語中就是街道的意思)瀋陽類似的還有千代田公園(如今的中山公園)浪速通(中山路)浪速廣場(中山廣場)浪速女子中學(瀋陽市第20中學)都是由於解放而更改了原本擁有殖民色彩的名字。從這個層面上我們終於知道,其實名字有時候可以代表歷史,述說一段故事,但是有時候也就是僅僅一個符號。相信已經被篡改了的和平區的眾多街道,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歷史,太原街這個名字也就是昔日春日町的一個符號而已了。

侃侃而談:盤點“大奉天”瀋陽市各區、各縣名稱的由來和變遷

太原街

三好街

三好街一帶過去是東北工學院(東北大學)的東門外,一片菜地,後來在這裡建立了魯美、音樂學院(魯美、沈音原為一所學校)等大學和一些科研機構。當時學校要求學生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於是為了體現此街道與學生和知識分子有關取名三好街。

豔粉街

豔粉街有300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清軍入關之前,這裡就是某王爺的屬地,住在這裡的老百姓都是王爺的下人和奴隸,他們在空曠的荒野上種植一種叫“胭粉豆”的花,用花的種子磨成粉末,調製成化妝品,人們把這個地方叫胭脂屯,後來又逐漸演變成“豔粉屯”,也就是現在的豔粉街。

北市場

以前和北平天橋、天津勸業場、上海城隍廟齊名。北市場位於和平區,“138、209、215、260啥的都打那兒過。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它最繁華的時候,在當時,那裡是三教九流的聚集地。當時北市場,聚滿了小商小販,相對於上流社會,北市場可稱得上是那時‘下流’社會的中心商業區。”

當時在北市有個唱大鼓的叫霍樹棠,大家都愛去聽他唱大鼓。除了大鼓書,在北市場還能見到拉洋片的,吃到各色的民間小吃,可以在跤場看摔跤,“凡是老百姓喜歡的,都能在那兒找到。”

上個世紀,有名的飛車蔡氏家族就在北市場表演,蔡少武表演飛車走壁,兩毛錢一張票,大夥都搶著看。

侃侃而談:盤點“大奉天”瀋陽市各區、各縣名稱的由來和變遷

北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