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的一个举动,魏吴两大员先后反叛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也是加速统一的关键人物。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很多举动都能引发连锁反应。

曹魏甘露二年,蜀汉延熙二十年,东吴太平二年(257年),曹魏阳里亭侯、右长史贾充从淮南回到京师后,立即向高都公、大将军、大都督司马昭做了汇报:“诸葛诞再在扬州,得士众心。今召之,必不来,然反疾而祸小;不召,则反迟而祸大,不如召之。

贾充认为,高平侯、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扬州很有实力,反叛的可能性很大,虽然征召他肯定不来,但这也是最好的办法。

司马昭的一个举动,魏吴两大员先后反叛

司马昭采纳了贾充的意见,上朝时向魏帝曹髦提出,征召诸葛诞来京师,接替刚刚死去的容城成侯、司空卢毓的官职。

同年四月二十四日,曹髦下诏任命诸葛诞为司空,并召他到京师来任职。

诸葛诞得到诏书后非常恐惧,召集在淮南及淮北各郡县屯田的十多万官兵,和扬州地区新招募的兵马四五万人,还积累了足够支撑一年的粮食,做好了长期斗争的准备。

魏帝赋诗诸葛反叛

曹魏甘露二年,蜀汉延熙二十年,东吴太平二年(257年)五月初一,魏帝曹髦来到国学馆,命随行的大臣们赋诗。

侍中和逌,安国亭侯、尚书陈骞等人作诗的时候故意拖延时间,有司奏请免掉他们的官职。

曹髦没有直接做决定,而且下了一道诏书:“吾以暗昧,爱好文雅,广延诗赋,以知得失,而乃尔纷纭,良用反仄。其原逌等。主者宜自今以后,髃臣皆当玩习古义,修明经典,称朕意焉。

曹髦认为,自己爱好风雅,想从群臣的吟诵中了解朝政得失,但并没有人理解,这次就原谅和逌他们了,此后群臣要认真学习典籍才行。

司马昭的一个举动,魏吴两大员先后反叛

同年五月初五,曹魏高平侯、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正式拒绝征召,他怀疑是广昌亭侯、扬州刺史乐綝从中作梗,就杀了乐綝,拥兵反叛。

诸葛诞又派遣长史吴纲带着他的小儿子诸葛靓到东吴,向吴帝孙亮称臣请求救援,并请求再让牙门子弟为人质。

孙壹奔魏一本万利

曹魏甘露二年,蜀汉延熙二十年,东吴太平二年(257年)六月,魏帝曹髦宣布,淮南“将吏士民”受到高平侯、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诓骗蛊惑的,一律赦免无罪。

由于之前反对东吴永宁侯、大将军孙綝主政的高密侯、大司马滕胤和南昌侯、骠骑将军吕据的妻子,都是沙羡侯、镇军将军、夏口督孙壹的妹妹,孙綝对孙壹很不放心。

不久,孙綝派嘉兴侯、镇南将军朱异从虎林领兵袭击孙壹,朱异到达武昌时,孙壹率领部众投奔曹魏。

同年六月初六,魏帝曹髦下诏说道:“吴使持节都督夏口诸军事镇军将军沙羡侯孙壹,贼之枝属,位为上将,畏天知命,深鉴祸福,翻然举觽,远归大国,虽微子去殷,乐毅遁燕,无以加之。其以壹为侍中车骑将军、假节、交州牧、吴侯,开府辟召仪同三司,依古侯伯八命之礼,兖冕赤舄,事从丰厚。

曹髦认为,孙壹作为吴大帝孙权的侄孙,率部投诚的举动比古代的微子启、乐毅等人还要厉害,所以要给他吴侯、侍中、车骑将军、交州牧的高位。

司马昭的一个举动,魏吴两大员先后反叛

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对曹髦的大张旗鼓不以为然,他认为:“壹畏逼归命,事无可嘉,格以古义,欲盖而名彰者也。当时之宜,未得远遵式典,固应量才受赏,足以荬其来情而已。至乃光锡八命,礼同台鼎,不亦过乎!于招携致远,又无取焉。何者?若使彼之将守,与时无嫌,终不悦于殊宠,坐生叛心,以叛而愧,辱孰甚焉?如其忧危将及,非奔不免,则必逃死苟存,无希荣利矣,然则高位厚禄何为者哉?魏初有孟达、黄权,在晋有孙秀、孙楷;达、权爵赏,比壹为轻,秀、楷礼秩,优异尤甚。及至吴平,而降黜数等,不承权舆,岂不缘在始失中乎?

裴松之的中心意思就是一句话:孙壹是迫不得已才来的,没有功劳却给了那么大的奖赏,对蜀汉、东吴的其他人没有示范效应,不值得。

悦史君点评:诸葛诞勾连东吴发动叛乱,这个是曹魏压倒一切的大患,考验司马昭的时候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