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飛正傳》不到最後我不知道會喜歡哪一個,或許我更愛自己!

《阿飛正傳》由王家衛導演,張國榮、張曼玉等主演,於1990年香港上映。

《阿飛正傳》不到最後我不知道會喜歡哪一個,或許我更愛自己!

1960年代的香港,因生母在阿飛旭仔(張國榮)長大成人過程中的缺失,他把自己優雅地比喻為“無根鳥”,對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女人都表現得放蕩不羈,售票員蘇麗珍(張曼玉)和舞女咪咪(劉嘉玲)先後令他感受過溫暖,可是她們也只能噹噹小情人。為擺脫沉重和無力感,旭仔拋下一切去南洋找尋生母。 暗戀過蘇麗珍且目睹過她與旭仔情感一路變化的,曾是小巡警今在跑船的超仔(劉德華)在菲律賓又遇到旭仔,是緣分也是宿命,他參與、見證了阿飛命運被改寫的過程。

《阿飛正傳》不到最後我不知道會喜歡哪一個,或許我更愛自己!

精神上無依無靠,又不能認同他養母的生活方式,幼年的阿飛也許不是沒有想過,把自己的世界一分為二——屬於養母的一方象徵著黑暗、混亂、腐化與渾濁;屬於生母的一方則代表著光明、秩序、高尚和清潔。他嚮往這個生母的國度,把它當作精神的彼岸。

《阿飛正傳》不到最後我不知道會喜歡哪一個,或許我更愛自己!

在阿飛的愛的世界裡,根本沒有一個“彼岸”。他對生母的孜孜以求,也不是什麼“俄底浦斯情結”。

《阿飛正傳》不到最後我不知道會喜歡哪一個,或許我更愛自己!

如果阿飛能夠一直耽溺於及時行樂的人生,我們也許可以就此下結論,說他的“口口聲聲尋母”、“遲遲不見行動”背後,不過只是把“生身母親”當作混跡濁世的一個藉口。所謂飛翔,也只是他編出來的一個莫須有的故事,除了自欺欺人之外別無意義。

《阿飛正傳》不到最後我不知道會喜歡哪一個,或許我更愛自己!

曲終人散,它始終也沒有給出對“自我意義”問題的答覆。也許它只是想向我們展示一種“永恆的人性困境”,而不願對具體的人事妄加褒貶。這“不下定論”的姿態,拒絕了斬釘截鐵的答覆,與此同時,另一個更為意味深長的啟示逐漸浮出水面——我想,每個人的價值取向,是無從對他人解釋清楚的。也許是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也許眼高手低沒有能力實現;也許只是自欺欺人的堂皇藉口;或者根本只是迷戀虛無——但是每個人獨特的靈魂,都應該得到尊重——尤其是他自己的尊重。

《阿飛正傳》不到最後我不知道會喜歡哪一個,或許我更愛自己!

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每個人在得到別人的尊重的同時就應該尊重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