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縣:強自身「造血」功能走長效增收新路

總人口113萬的四川省儀隴縣,不僅是對中國革命作出特殊貢獻的革命老根據地貧困縣,同時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國家新一輪集中連片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2014年通過精準識別,全縣鎖定貧困村285個,10.0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分佈在全縣883個村(居)中,貧困發生率10.6%,貧困量大面寬程度深。通過努力,2014年-2017年全縣已完成9.26萬人、185個貧困村的脫貧減貧任務,貧困發生率降至0.82%。

儀隴縣積極破解產業發展慢和群眾增收難兩大桎梏,著力增強貧困群眾自身“造血”功能,初步走出了一條增收穩定長效的產業脫貧新道路。2017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904元,較“十一五”末翻一番。今年該縣正全力奮戰實現徹底摘帽。

招大引強構建大產業格局

在賽金鎮潮壩村,1540畝地流轉給陝西海升集團種植柑橘,園區全採用聚土成壟、地膜覆蓋及水肥一體的滴灌技術,兩米寬的行距便於今後機械化翻耙、施肥、除草和修剪。

然而這僅是儀隴柑橘產業的冰山一角。以潮壩村為核心,目前已建成輻射周邊20餘個鄉鎮5萬畝柑橘產業園,根據儀隴與陝西海升集團簽訂的協議,總面積將擴大到10萬畝。

國內養豬大鱷廣東溫氏集團,日前已將西南總部遷至儀隴縣。同時,一個在儀隴縣年出欄30萬頭、年產值4億元以上的項目即將全面建成。該項目將覆蓋儀隴縣絕大部分鄉鎮。

通過引進浙江中味食品公司等規模發展訂單農業,採取“技術無償提供、產品保底收購、就業優先安排”等方式,儀隴縣共發展優質稻、油菜、蔬菜等訂單農業30萬餘畝。

截至目前,儀隴縣共建成63.7萬畝無公害基地和43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基地,依託這一自然稟賦,儀隴縣確立以生豬、柑橘、糧油為主導的三大支柱產業,著力打造國家優質生豬戰略保障基地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縣、全省農產品安全監管示範縣。

目前,全縣流轉土地35萬畝,共引進45家龍頭企業,組建專業合作社830個、家庭農場705家,培育種養大戶934戶。建成生豬託養場302個,建成水果、蠶桑、蔬菜、中藥材和水產等產業園349個。新改建種養業基地56.1萬畝。為貧困群眾增收脫貧奠定了基礎。

穿針引線搭建共贏利益聯結

“土地經營權或現金入股、經營權託管、技術承包服務、就地務工等方式搭上龍頭企業發展快車,是促進農民參與產業發展並增收致富的有效手段。”儀隴縣農業局有關負責人說。

李春秀是潮水壩村的貧困戶,家裡5口人僅3畝土地,以前靠傳統農業項目一家人吃飯都成問題。如今,李春秀被基地聘為園區長,每月2200元固定工資,還有各種保險。

潮水壩村1540畝柑橘基地,被劃成了6塊。6個板塊分別聘請了6位園區長,每天帶領工人幹活。種植基地的園區長,優先考慮的是貧困戶,然後還得年輕、懂技術,有一定協調組織能力。公司每個星期都要組織園區長培訓一次,然後園區長再按培訓的要領指導其他人操作。

李春秀共帶了6個人,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天干8小時,工資60元,一般一個月都能幹上十三四天,這樣下來一個月可掙七八百元,一年將近1萬元。“除去本村舉家外出的戶,但凡在家的,只要願意幹的剩餘勞動力,園區都能滿足需求。”李春秀說。

潮水壩村52戶貧困戶,去年共申請了150多萬元小額信貸,全部投入到柑橘基地。根據與公司的協議,每年可分得高達20%的紅利,今年的共30餘萬元分紅已全部兌現。

廣東溫氏集團則採取“公司+家庭農場(託養戶)”的產業扶貧帶動模式發展生豬養殖,對合作家庭農場實行“五統一保”,即統一提供建圈標準、統一提供種苗、統一飼料藥物、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產品回收,保證農戶每頭商品豬最低收益170元,帶動農戶參與生豬養殖。以一個年出欄100頭左右的家庭農場為例,實現農戶戶均年增收17萬元左右。

凝心聚力廣開增收渠道

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無疑是產業扶貧的先決條件。通過幾年努力,儀隴縣共為貧困村新建通村水泥路1300餘公里、產業便道200公里,實施215個貧困村電網升級改造,延伸貧困村供水管網37條260公里,讓產業引得進來、發展得起來、走得出去。

為了激發貧困戶“我要脫貧”的內生動力,儀隴縣出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創業和發展種養業增收獎補實施方案》,按照發展種養業年人均純收入2000元-3000元、3000元-4000元、4000元以上三個檔次分別給予600元、800元、1000元的獎補資金。

儀隴縣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2.26億元,為當年脫貧的貧困戶每戶提供1000元的到戶產業發展資金,為每個貧困村提供30萬-50萬元產業扶持資金支持發展脫貧奔康產業園,為貧困戶提供小額信貸風險控制基金6000餘萬元,有效破解產業發展資金短缺難題。

在儀隴縣5萬餘畝的柑橘產業園中,記者發現,陝西海升集團除了在每個村高標準地建起示範園外,還引導各村群眾建起了一個個自建園。自建園一般是坡度大於15度及農戶房前屋後零星小塊,不利於規模化、機械化耕作的土地。各村自建園一般戶均1畝左右。

“示範園與自建園唇齒相依,就好比樹幹與枝葉的關係。”潮壩村第一書記曹前說,農戶有一塊自建園,可以跟著示範園學習,然後在自家園子裡實踐,產品公司包回收,如果管理得精細,自建園單產效益很可能比示範園高。這也是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

近年來,電商扶貧在儀隴縣異軍突起,全縣已建成1個電商運營中心、57個鄉鎮電商服務站和450個村級電商服務點,2017年全縣電商交易總額達5億元,實現農產品網銷5000萬元,其中貧困戶農產品銷售2000萬元,帶動貧困群眾人均增收500元以上。(記者 李傳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