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上个岭来下个坡,

搁落扁担就唱歌。

人家说我穷快活,

哪知做活累不过,

唱支歌崽好得多。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激越高昂的歌声,在山间回荡,如同天籁穿越山头岭尾、田野村落,令人神驰心往,荡气回肠。那是一种自然的声音在山野传播,让人想象着山里人的自由豪放而又心悦诚服。

这就是通山,这就是山里人近年来再现的一股前所未有的“山鼓热”与“山歌热”中随处可闻的悠扬旋律。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通山人的山歌就象沉默的泥土,深埋着山里人的情感,肥硕着山里人的日子,温暖着山里人的生活。山里人随便唱出一支山歌,都是那样的纯美,感情充沛,掷地有声,回味无穷。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通山的山歌是灵动的,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一如山间的小草,只要給它一点空间,它就会毫不讲理地蹦出来,因此,到处都能闻到山歌的气息。

在我眼中,通山再兴的山歌热己超越了山歌本身的含义,它是山里人精神的寄托,是山里人幸福的源泉,更是我记忆中一抹永不褪色的丹青,一个古老而传奇的神话。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为了适时推动通山人这种既通俗粗犷,又博大精深的民间群众文化活动,让广大山民既能在自娱自乐中陶冶情操,又能提高推陈出新的创作水平,县文化馆在县文化局的支持下,于2002年10月16日隆重推出“通山县山歌大赛暨民间文艺展演”活动。现埸演出实况经湖北电视台和新华社转播后,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反响极大。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本次展演活动,着重突出自编自演两大主题:必须是本地民间表演形式,如通山山鼓、山歌、采莲船、打莲湘、戏龙灯等。演出的唱词只能是创作的,也就是所谓的“老坛装新酒”;二是各乡镇参演节目必须是当地人当演员。这就是所谓的“双炮齐鸣”。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为了打造这场近年来难得的文化盛宴,我与馆员们倾注了极大心血。年初我就拿出策划方案呈县文化局审批,求得支持。然后到各乡镇调研,与各乡镇文化站长彻夜长谈,力求各站出精品。同时我们还将县内的文学、音乐创作、表导演等主创人员集中研讨,结合各乡镇的特色,派出专人专班,适时指导编排。

本土音乐人的音乐合成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为了大张旗鼓地向通山人民奉献这台文化大餐,我们特邀原县剧团团长,通山舞美专家毛才奇先生出任舞美总监。从场外的广告宣传制作,彩门、赛歌堂的精美设计装璜到场内外赛歌台和舞台背景的设计布局,都显现出这台文化盛事的大气、精美、与众不同。

县影剧院门前装饰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演出以比赛方式进行,专设了评委席:邀请了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余远荣,市群艺馆老馆长游柏樵、刘爱国,市文联主席万立煌等专家担任评委。对参赛节目现场评分、亮分,现场颁奖,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演出比赛在由蔡建军导演的厦铺镇代表队的《山歌联唱》“金秋十月歌如潮”中拉开序幕。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四个衣着时髦亮丽的民歌手在一大群舞蹈演员的拥戴下亮开歌喉唱道“金秋十月歌如潮,心中山歌涌出喉,唱出盛世农家乐,国泰民安看今朝。金秋十月歌如潮,党写旋律歌领头,万民百姓齐声唱,打起哟吙奔富饶……”。用方言唱出的厦铺山歌的演员登台一亮相便令人为之一震。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而一群小儿郎用那嗲声嗲气的方言童音唱道“大月亮、细月亮,阿公起来做木匠,阿婆起来打鞋底,媳妇起来舂糯米。端午节、闹浑了水、家家乐、合不找嘴,打坨米粑款老弟……。”那银铃似的歌声,那天真浪漫的笑脸,那幼稚的夸张动作让人赞不绝口,直呼过瘾、有味。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燕厦乡代表队参赛的节目是频临灭绝的《打莲湘》。解放前,《打莲湘》在通山甚为流行,老乡们用古铜钱穿在挖空的竹竿上,边舞蹈,边有节奏地敲打莲湘,边演唱。而来自老苏区的老乡们的参演节目“苏区人民赞英雄”,歌颂的是头次革命中“红三师”攻打通山县城的故事。演员们用莲湘表演方式娓娓道来,让观众深受教育。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大路乡代表队的《打山鼓》“山鼓情结”是由杨华美填词,舒俊耀谱曲,许大农导演的纯乡土节目。“打山鼓来山鼓响,山鼓咚咚响四方。从古到今伴农家,绿了田野醉山乡……”多么优美的歌词啊!这么好的创作节目,不但醉了山乡,同时也醉了剧场。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横石潭镇文化站推荐参演的有两个节目:一个是频临灭绝的《民俗舞》“戏凤凰”;另一个是由我作词,陈世华、涂传福、许先古三人表演的《打山鼓》“横石潭镇好地方”。

按横石的传统山鼓词演唱方法,在“歌头”中写道“横石潭镇好地方,风光绮丽似苏杭。四海通衢车马闹,经济繁荣鱼米乡,口子集镇美名扬”。三个农民歌手登台演唱“歌头”时,是分四声部吼出来的,那高昂激越的声音一出喉咙立即震住了全场,就连省音协余远荣主席都惊奇地对我说,他从事音乐工作三十多年还从来没听到这么高的四声部演唱,真是湖北一绝啊!令他赞叹不己!事后他还专访了这三个农民歌手。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戏凤凰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闯王镇《民俗舞蹈》“哪吒灯”是由王能岭改编导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讲的是唐朝玄武门兵变,真龙天子李世民害死了李元吉,李元吉的陶姚二妃当年避难来到九宫山。陶妃产下一遗腹子,交给山下界牌李家一位老太婆抚养……。 十八年后,阿宝长大成人,老太婆临终前告知他的身世,阿宝悲痛欲绝。因为哪吒有降龙的本领,所以他的后人便玩起了“哪吒灯”。

现在的界牌李家人将“哪吒灯”重现舞台,是通山本土文化的一大幸事。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大畈镇代表队参演的《表演唱》“隐水洞的故事”,由袁望来作词,陈友生谱曲,王素娟编导。整个作品表达的是一个关于隐水洞是龙的故乡,而且源远流长的故事。动人的故事撩人心弦,演员对故事的演绎和舞台灯光音响的配置婉如通山文艺舞台上的一棵艳丽的映山红,堪称完美。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跑竹馬》是黄沙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黄沙文化站请阮绪焕填词的“六唱黄沙苦荞酒”,道出了本地特产“黄沙苦荞酒”的多重好处。正如歌中所表达的:“六唱黄沙苦荞酒,我劝朋友频举杯,痛痛快醉一回,生活从此不觉累”。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同志哥,门前过,拉住同志屋里坐。今日客来不奉茶,桔子当茶来解渴……”。这首《慈口民歌》“桔子当茶来解渴”是慈口乡代表队参演的节目,由阮铨卿作词,付文正谱曲,是一首老歌谣,令人回味无穷。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一群采茶妹子表演的《歌舞》“茶山恋歌”,由通羊镇文化站黄华桂站长作词,陈友生老师谱曲,王能岭编导。这个节目的唱词、音乐、舞蹈的创作十分大气,演员表演很到位。表达的是茶妹子勤劳致富、爱茶园,敢把家乡蓝图来描绘的深远意境。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洪港代表队参演的节目是《鄂南采茶调》“看龙灯”。节目的词曲都十分优美,我将他们表演的唱词呈现岀来,读者定会喜欢: “正月十五闹花灯,锣鼓敲上了九天云。哥捧红贴报喜讯,龙灯戏到我家门。饭菜吃不进,梳妆掉了魂,为什么下摆差三寸,摸错了扣子门。一节龙灯八块鳞,八块鳞下八朵云,八朵云分八样色,彩云罩着一个人。龙灯十八节,节节是年轻人。实在难分又难认,都是一付筋。肚里有颗定盘星,迎着龙头摇手巾。偷眼回头仔细看,眼花缭乱认错人。一直看到尾,才见我的人,心想龙头变龙尾,软了脚肚筋。两双眼晴打电话,一线连着两颗心,你我二人情份深,龙头龙尾何必分。龙头摆一尺,龙尾跑煞人,不是龙尾来回摆,哪有龙翻身。”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压轴节目是杨芳林乡代表队呈现给广大观众的《杨芳山鼓》“竹山情”。该节目由阮铨卿填词,陈友生谱曲,王能岭编舞。十六个男女演员随着优美的音乐“鼓点一阵紧一阵,山歌越唱越精神。开财门,挖竹园,竹乡日子美如春”。该节目虽然是《杨芳山鼓》,但创作了大量舞蹈动作。从其亮丽的歌伴舞中充分体现出聪明的杨芳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真情实意,它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是积极向上的。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整台演出活动,我们与各代表队都十分讲究精品打造。不管是从当初的唱词配乐的创作,还是各参演单位的表演都是通山多年来所没有过的事。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无法估量,极大地推动了通山全境的“山歌热”和“山鼓热”。

可以说全县民间群众文化活动的红红火火是与这次展演分不开的。现在回想起来,仍津津乐道。因此,说它是当年我们打造的一大文化盛事不为过。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2002年在通山影剧院办的这场晚会居然得到新华社转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