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还需从供应链金融上入手

近来,供应链金融表现抢眼,吸引了政府、金融行业、资本市场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传统的“物流金融”、“贸易金融”等单元产品

也有了其新的统称:供应链金融。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还需从供应链金融上入手

其实,供应链金融由来已久。

1916年,美国政府颁布了仓库存贮法案,建立起了一整套为家庭式农场融资的“仓单质押”系统规则,供应链金融产生了雏形。

而现代的供应链金融,经过历史发展和市场选择,已经成为了整合货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并依托高信用优势广开门路获得廉价资金,通过相对有效的征信系统和风险防范措施,向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融资服务,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构建更紧密的产业链生态系统。

从模式上看:

供应链金融作为产业模式升级的自然演化,“从产业中来,到金融中去”,具有深厚的行业根基,颠覆了传统金融“基于金融而金融”的模式,兼具金融的爆发力和产业的持久性。

对于供应链金融项下的生态群而言,“利益共享”、“各方共赢”、“持续增长”,成为了其新的特征和关键字。

从功能上看:

供应链金融一方面响应了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号召;

另一方面也填补了资本市场的融资利率空白,打开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阀门,市场前景广阔;

第三是对于资金供给方而言,由于核心企业的隐性背书,降低了向中小企业放款的风险,且能获得较高的回报。

从政策上看:

国家政策发力供应链金融。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作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指导意见》;

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登记系统的上线;

最高院对应收账款质押若干裁判规则的出台均从政策、操作和确权等角度,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予以保障和支持。

自从中储1999年在无锡开展第一笔仓单质押业务以来,供应链金融业务在中国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得到了迅猛发展。

但根据UPS发布的《亚洲商业监察》报告显示,中国23%以上的企业饱受资金流的困扰,仍有十几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的资源闲置。

而目前在云南省,参与物流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企业仍以传统的物流仓储企业为主,这类企业普遍面临利润低下,评估、征信等配套体系未能建立或匹配,业务途径和手段较为单一等问题,限制了物流金融业务升级。

而供应链金融作为这一轮的市场热点,势必经历行业、政策和市场的残酷筛选。

构建一站式物流供应链管理企业,即针对供应链需求,为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管理服务,如代理采购、产品营销支持、进出口通关、供应链服务管理、供应链结算配套服务、供应链信息系统等一系列全方位的服务,才是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发展出路。

因此个人认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风险隔离

1.政策风险隔离。

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因此供应链金融机构务必要具备政策风险的分析、预判和快速反应能力。

2.操作风险隔离。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为了解决供应链中小成员的融资瓶颈,供应链融资凭借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以及自偿性的结构化操作模式设计,构筑了用于隔离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防火墙”,并由此带来了大量的贷后操作环节。

这实质上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位移”。因为操作制度的严密性和操作制度的执行力直接关系到“防火墙”的效力,进而决定信用风险是否被有效屏蔽,这其中贷后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业务。

3.市场风险隔离。

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多为动产,且根据供应链所属行业不同,动产种类也很多。

这些动产的价格随市场供需的变化而波动,一旦贷款的收回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而价格处在低谷,就给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

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较高。

(二)成本节约

追求节约是供应链行业的工作核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然而,如何准确衡量供应成本节约是一道难题。

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一项最大的成本就是支付给供应商的总货款。因此,供应链无疑代表了成本节约的一块“肥田”,大多数组织都指望从这块田地里节约成本、提高利润。

然而供应成本的节约额无论是被低报还是高报,都无法反映真实情况,结果会导致企业过度重视低效益的成本节约举措,资源分配失调,员工明明行为不当却受到奖励。供应成本节约偏差还会掩盖供应商有可能做出的战略贡献。

因此,在成本控制上,除常规手段外,还应该做到“三个关注”:

1.关注总体成本。

节约举措的重点应放在总拥有成本上。供应成本节约的最大机会来自跨部门合作与协调。将重心从价格节约转移到整个公司节约的金额而不只是供应链节约的金额上。为此,必须表彰对重要供应链举措做出贡献的其他组织成员。

2.关注节约分类。

节约的计算和分类方式需要细化,可将节约的来源归入四大类别:市场波动、常规的供应管理活动、跨部门举措以及成本控制或成本规避。

3.关注供应成本。

将供应成本节约直接编入预算,并充分考虑所节约的供应成本自身的机会成本,并及时对预算加以合理调整。

(三)模式革新

即推进供应链金融V2.0,打造互联网+大数据+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利用自身信用、支付信用以及担保、回购等途径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融资。

但是模式对于核心企业来说的吸引力有限。“促进上游企业的订单接收能力,促进下游企业的销售能力,形成整个供应链的良性循环”这句话看上去很美,然而现实却很骨感。

事实上,在现有模式下,核心企业在考虑需要签署货物回购协议,自行处理大批货物等风险和直接利益不足、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等因素后,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积极性并不乐观。

考虑到这一原因,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于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依靠数据的处理分析去建立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从而弱化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依靠互联网,核心企业可以将交易数据实时上传,平台可以对数据实时分析,从而去预测把控中小企业的运营情况,发现不良苗头便可即时乃至事前处理,从而使供应链金融模式得到了很好地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