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歷史,你最心疼的一個歷史人物是誰?

小卷奧特曼


說起中國歷史上最讓人心疼的人,在我的心裡,那就是趙括了。

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做紙上談兵。說的是,趙括這個人只會誇誇其談,卻沒有領兵的實際才能。結果在長平之戰的時候,敗給了名將白起,自己也被秦軍的強弩狙殺,而他所率領的40萬趙軍,也被白起坑殺。讓趙國大傷元氣,失去了和秦國爭霸的能力。所以此後,趙括被天下人所取笑,到今天為止,趙括已經被取笑了2000多年,在未來他還會被繼續取笑下去。

但是,瞭解戰國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趙括所面對的對手,是戰國後期第一名將白起。而白起所率領的軍隊,是戰國末期最強大的軍隊秦軍。不僅如此,秦軍的數量還要遠超過趙軍,而且,趙軍在此之前,在廉頗的帶領下,已經連連失敗。可想而知,趙括所率領的趙軍,在士氣上,軍人素質上、在數量上都是沒辦法和秦軍相比的。

所以,趙括當時是以弱擊強,失敗正常。最關鍵的是,趙括並不知道他的對手已經換上了名將白起,信息上又這麼不對稱。導致,趙括中了白起的計謀,被圍困在山中,最終全軍覆沒。

但是趙括並沒人們印象中的那麼弱雞,他不僅會紙上談兵,他的實際指揮能力也非常強。趙括在趙軍處於不利位置的情況下代替廉頗,並且能夠在被秦軍包圍的情況下,連續抵抗了40多天。而趙軍仍然具有戰鬥力,沒有軍心渙散。說實話,諸葛亮揮淚斬的馬謖,如果有趙括領兵的這個能力,我想街亭也不會那麼容易失去了。可惜,趙括生不逢時,因為這場失敗給趙國帶來的負面影響過大。所以,他只能揹負這個罵名,成為天下人所恥笑的對象。

比他水平差的人在歷史上那麼多,可是被恥笑的人中,他卻排在了第一位,想想真是挺讓人心疼的


歷史風暴


歷史學家范文瀾稱讚他是在皇帝群中是個優秀的皇帝。

柏楊評價說在中國歷史上皇帝中有資格稱得上大帝有五個,他是其中之一。

歷史學家陳登原認為他有四大善事:文學優良,內政修明,大度容人,武功赫赫。真正的做到這四點的皇帝寥寥無幾。

他就是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

苻堅:字永固,又字文玉,略陽臨渭人,氐族。十六國時期前秦君主在位近三十年。

氐族人性情彪悍,鮮有好學之人。苻堅則不然,很小時候學習就非常刻苦,精心研究經史子集,面對這個民族仇殺分崩離析的土地,立下經世濟民統一天下大志。

公元357年,苻堅通過政變,廢除暴君苻生,被群臣擁立即位,稱大秦天王。

1.內政修明 登寶伊始,國家便遭大旱。苻堅為了與國民共渡難關,下令減少自己的膳食,撤銷歌樂,宮女皆布衣。百官減俸。同時休兵卸甲,大力提倡發展生產。又開山引渠,灌溉荒地,使百姓深受其利。他還推出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輕徭役,減賦稅,鼓勵農桑。難能可貴的是他和夫人親自耕種養蠶。經過幾年的辛苦勞作,國家逐漸富裕起來。與此同時,任用漢人王猛殺豪強,除匪患。使百姓守法,為官者震肅。據《晉書》記載民間歌謠:長安大街,楊槐蔥蘢;下馳華車,上棲鸞鳳;英才雲集,誨我百姓。

不論苻堅的出發點如何,這一系列做法確實使國家強生百姓富裕起來了。


2.文學優良 苻堅即位開始,便重視文化教育,建立學堂,廣收學官。國中學生通一經者就可獲職。他還親自去學堂考拔學生。他不但令官員們學習,連後宮都設有典學,教宮女和宦官經學。國家上下,儒風大盛,給前秦國家的治理和開疆擴土培養了大批人才。

3.赫赫武功 公元364年評定五公之亂開始用兵,至公園378年前,苻堅用了不到14年的時間,統一了北方,與東晉隔江對峙。公元369年,出兵前燕,生擒前燕皇帝慕容暐,前燕滅亡。公元371年,進攻仇池,大敗仇池,仇池滅國。公元373年攻取益州梁州。公元376年,滅前涼。同年滅拓跋氏代國。至此,只剩下佔有江南的東晉了。

4.大度容人 苻堅在位期間,宗室鬥爭很激烈。公元378年,北海公苻重謀反,平定後俘獲,後有重用為鎮北大將軍。其後徵南大將軍苻洛鼓動其一起再次叛亂,被生擒斬殺。在同一北方時,多有復國叛亂者,苻堅均不忍殺之。這也為前秦後來的四分五裂埋下了禍根。

公元383年,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爆發,苻堅率領的號稱120萬軍隊敗給了東晉謝安謝弦區區8萬的北府兵。由此前秦佔領的北方各國紛紛獨立,捲土重來。前秦四分五裂,最後苻堅被羌人姚萇

殺死。一代英主就這樣走完了他的一生,年僅48歲。

苻堅即位初期到統一北方,還能從善如流,聽從進言(主要來自漢人王猛)。但等到王猛去世(公元375年)之後,忠言慢慢開始逆耳,頭腦逐漸狂熱。王猛在臨死之前一再告誡不要急於與東晉開戰之語早已經拋之腦後,自以為時機已到,結果是葬送卿卿生命。假如他能聽從王猛之言,內修政理,穩定北方,再徐徐圖之,中國古代社會或許會是另一番景象。


唐太宗有魏徵,苻堅有王猛,只可惜王猛死的早了,更可惜的是苻堅沒能記住王猛臨死前的忠告。

苻堅——他的死真令人心痛!


(圖片來自網絡)


燕東白山下


最叫人心疼的是大清朝的順治帝



順治錯生了朝代,錯投了孝莊的胎。一面是攝政王的管制,一面是孝莊的威嚴,他無法放開自己,無法全身心投入朝政中。皇帝是他一人的,可是旁邊的兩個老虎,他不能不怕。

於是,孤獨的福臨奢望能有一個知心的愛人陪伴左右,與他舒緩心情,與他吟詩作對,與他賞景作畫。

於是,董鄂妃來了。她是才氣與品格兼備的人。她的才情,她的詩意,她的果敢,她的寬宏,她的真情,無一不讓動容。她像夢一般出現在年少順治的眼眸裡,從此他便將她鎖進心裡。


他那麼的痴情,自始至終獨愛董鄂妃一人,即便在現在也十分難得。

都道是帝王皇權無上,可是小兒女的情絲卻嚐起來如此辛苦。愛錯了,也愛對了。經受不住的,也抗住了。也許從一開始,兩人相遇就註定是個悲劇。

董鄂妃死後,順治帝便倒下了,做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

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緣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戰幾時休?

朕今撒手歸西去,管你萬代與千秋。

他要出家,與萬丈紅塵訣別。董鄂妃的離去,帶走了他在那個被受壓迫的朝廷裡唯一存活下去的勇氣。

要江山還是要美人。順治帝選擇了後者。但是,如果有可能,誰不願意江山與美人共擁入懷?


神瑛私語


縱觀歷史最心疼的一位歷史人物是:曹操

我個人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曹操出身官宦家庭,拿到現在來說,他這個人背景有點臭這種,人家都是出身名門貴族,劉備自稱漢室正統,孫權又是舊朝重臣之後。


第二,一生都活的疲勞,長年征戰,實力小的時候想著怎樣幹掉袁紹,袁術此類人,所以有了官渡之戰。實力大的時候又想著一把統一了全國,不巧遇到孫劉聯合搞了個火燒赤壁,所以他是個工作狂,這樣的人活的累的,肯定有職業病的哦。


第三,很吃虧的一個人,為他人做了嫁衣。雖然這是他死後的事情了,但是他戎馬一生,打下的基業想著給自己後代繼承下去,到了第三代就被別人搞去了。


所以說,心疼曹司空,生前把自己搞得太累,才活的這麼短,最終還被自己底下人給搞去了,所以說,人嘛,一定要勞逸結合的,適度放權給底下人做做嘛。


呱聊


暢遊歷史長河,我最心疼的人可以用這幾個數字來形容,你看夠不夠可憐,夠不夠心疼。

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結婚,四處幫閒,五車學富,六親皆散、七年冤獄,八次不第,九番自殺。

這個人就是明朝的大才子徐渭,徐渭才高八斗,現在看來是一位偉大的畫家,詩人,戲劇家,書法家等,建立了一個時代藝術的座標。但他本人卻命運多舛,生前經受諸多挫折,死後才被人銘記,被稱為“中國的梵高”。

下面簡單介紹下徐才子的生平

滿月時,正德皇帝崩了。

百日時,當過五品官的父親死了

此時,已經有迷信的人稱徐渭是喪門星。

十歲時,大哥徐淮做生意虧本欠了一屁股債,母親苗氏要把徐渭的親孃賣掉

不要奇怪,所謂徐渭的母親其實不能生育,所以他父親找自己家的婢女生下了徐渭,但徐渭必須叫苗氏母親,叫自己親孃“姨”!

十四歲時,嫡母苗氏去世。

十六歲時,入贅潘家。

二十歲時,二哥徐潞異地科考,客死他鄉。

二十五歲時,大哥去世,壞人霸佔家產。

二十六歲時,結髮妻子潘氏染病去世。

此時的徐渭已經一無所有,煢煢孑立。

補充一下,徐渭從17歲一直參加科舉考試到40歲,都沒能金榜題名,只有在20歲不是他無才,只能說官場黑暗,只能說他看不上八股文。

嘉靖1557-1562年,這是徐渭唯一得意的時期,有餘要說他的可憐,此處省略。

嘉靖1562年,徐渭所依靠的大山胡宗憲被構陷而死,徐渭一夜回到解放前,甚至為之發狂自殺。據說自殺了9次都沒有成功。

據《明史·文苑傳》記載,他曾九次自殺:一次先以利斧擊自己頭部,“血流被面,頭骨皆折”,幸而不死;又一次似鬼神附體,他以三寸長的柱釘刺入左耳數寸,然後用頭撞地,把鐵釘撞入耳內,絲毫不覺得痛苦,又不死;後又用椎子擊碎自己的腎囊,仍不死。

嘉靖1566年,他懷疑妻子不貞,將其殺死,

受了7年牢獄之苦。

1573年,萬曆皇帝大赦天下,得以出獄。

此時的徐渭已經53歲,經歷了風風雨雨,再也沒有什麼政治抱負,便開始了一心一意的著書立說,寫詩作畫。

1593年,徐渭已經73歲高齡,窮困潦倒,有急病交加,終於結束了他這蹉跎的一生。死時只有一條狗相伴,身子底下是幾根稻草,連一鋪席都沒有,實在太慘了!

“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這是他死時自己寫在門口的對聯。

徐渭在書法,詩歌,繪畫,戲劇等方面都有極大的成就,但偏偏一生風風雨雨,搖搖晃晃。大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經歷的苦難有時也無法更改命運。

死後成名,生前潦倒

他自己的一首詩,最大程度代表了他的一生,如此境遇,不得不讓人心疼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

關注歷史,更關注被歷史忽略的角落!我是豪之俠者,歡迎關注我,和我一起尬聊歷史!


尬聊歷史


自己有能力有志向,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而且周圍的客觀環境也允許他施展才華,麾下也有群英鼎力相助,最後卻無奈英年早逝或橫遭變故。

這樣的人,最令人痛惜。

縱觀中國歷史,我最心疼的莫過於這樣的人物,排在第一的莫過於周世宗--柴榮。

十年安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他給自己定下的目標,三十年後,功成名就。

可惜,上天僅僅給了他五年半的時間。

在這五年半的時間裡,他一遍南征北戰攻無不克開拓疆土,一遍勸農科桑府庫充盈國家富裕。一手窮兵黷武,一手休養生息,這很逆天。作為農業立國的漢人政權,不停的打仗還能打出一個富足的國家。整飭吏治,修訂律法,精簡軍隊,興修水利,恢復漕運,改革科舉,大興文教。

他接手的是一片四戰之地,在唐末軍閥混戰政權更迭以近百年,用破敗不堪民不聊生死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北有強大的遼國,南有南唐吳等勁敵,西有蜀國。

五年半後,到周世宗去世時,黃河以南基本上沒有能跟他抗衡的勢力了,之後北伐遼國一路高歌,僅僅四十二天已兵臨北京城下,幽雲十六州收復在即。

然後他就掛了。

周世宗的早死,影響深遠,因為,下一個真正能做到收復北京城,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就是朱元璋了。

他奠定了一個在當時非常強大的政權,可以跟遼國分庭抗禮的漢人政權,所有的這些都是在五年之內完成。

世宗早逝後他七歲的兒子即位,之後不久趙匡胤黃袍加身改朝稱宋,延續柴榮的國策開啟了北宋治世,但是軍事方面北伐遼國高梁河一戰幾乎全軍覆沒,此後面對北方的威脅一直處於守勢。

至於幽雲十六州(現在的帝都),那個時代所有華夏兒女心中的痛,直到四百年後徐達北伐,才被再次納入漢人政權的版圖。

後世歷代史學對周世宗柴榮都給予很高的評價,他的很多政策都是開創性的,對一千年前的中國影響深遠,然而上天只給了他五年的時間,像絢爛的煙花那樣在歷史的長河中一閃即逝,不得不讓人惋惜!

趙匡胤也是一代英傑,杯酒釋兵權至此武將再難亂國,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何等的大氣度,但是相比於世宗,還是有些差距的。

誒。

天妒英才。

歡迎討論,求關注,祝幸福。

以上。


木劍溫不勝


縱觀中國歷史,我最心疼袁崇煥。



袁崇煥,東莞人,明朝崇禎年間,棄文從武,任薊遼總督,擔當守衛遼東的責任。他組建寧遠防線,打造關寧鐵騎,一炮轟死努爾哈赤,屢次阻擋皇太極的進攻。后皇太極使用了離間計,崇禎皇帝中計,將袁崇煥凌遲處死,不明真相的群眾也誤以為袁崇煥通敵賣國,對他恨之入骨,爭買其肉而食之,臨死之前,他還寫了首詩:一生事業總成空,忠魂依舊守遼東。讀到這裡,讓我心痛不已。

心疼袁崇煥一方面因為在明朝末年,無人為國分憂,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挺身而出,去遼東天寒之地,保衛國家的東北,不計冰天雪地之苦,一點一滴的組建堅固的防線,操練一支鐵血的軍隊。以一己之力,把當時強大的後金擋在了山海關外。在戰鬥中還一炮轟死了努爾哈赤,屢次打退皇太極的進攻。是一等一的戰鬥英雄。簡直是國家的中流砥柱,沒想到最後落了這個結局。



心疼袁崇煥的第二個方面是,袁崇煥雖然具有軍事天賦,但是官商太低,缺少政治智慧,他的失敗完全是有他個人原因造成的,這個致命的弱點,導致他身敗名裂。他應該學學戚繼光,如何做官,如何實現自己的軍事抱負的。

崇禎皇帝派他守遼東,給了他最大的軍權,財權和治權,他向皇帝誇口五年內平定遼東。崇禎皇帝集全國之力,撥付足夠的軍費600萬兩白銀,還賜尚方寶劍,許他先斬後奏之權。

但是他第一年的表現並沒有符合皇帝的預期。而且還私自殺掉了與他不和的另一個將領毛文龍。在皇太極派兵攻打北京的時候,袁崇煥也沒有做到盡職盡責,讓皇帝起了疑心。所以說崇禎皇帝對他也是愛之深、恨之更深。

在悠悠的歷史長河裡,我們失去了很多細節,當時的崇禎皇帝肯定掌握了比我們更多的信息,然後才做出這樣的判斷,很可能與皇太極的反間計無關。還給他一個凌遲的處罰,說明對他的恨有多深。

他們倆的恩怨,我們可能無從得知,但袁崇煥的悲慘結局卻是確定的,金庸的碧血劍也對袁崇煥進行了很多的美言,讓袁崇煥的形象拔高了不少,給我們一種忠心護國的感覺,沖淡了不少結局的悲哀。



綜上所述,袁崇煥是我最心疼的歷史人物,如果你也有最心疼的歷史人物,歡迎在評論區活動。

作為未來的知識大卡,公眾號:浩評如潮。

富春江翁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然而古今英雄最令我感覺惋惜的莫過於宋教仁先生了。

可能很多人不瞭解宋教仁,這麼說吧,在辛亥革命中推翻帝制,組建了國民黨,與孫中山、黃興在黨內地位並列。有中國“憲政之父”之稱,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的主要締造者,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制的政治家。

可見其在民國時期的影響力了吧,孫中山創辦的是同盟會,而宋教仁創辦的是華興會,後來華興會和同盟會還有一些革命黨人共同組建了國民黨,也就是說宋教仁在國民黨內的地位並不比孫中山低。

相反在國民黨第一次大選時,宋教仁當選為黨首,而在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上,國民黨大獲全勝,宋教仁想要按照西方國家“內閣制”的慣例以黨首的身份組閣之際,被人暗殺於上海火車站。可憐英年早逝。

宋教仁刺殺按作為民國第一大案,真相現在也沒有浮出水面,有人認為是袁世凱指使,現在也有人認為是孫中山指使,具體就不清楚了。當然,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孫中山。

當然本文不在於討論誰是真兇,而在於展示宋教仁的思想。

宋教仁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積極傳播西方政黨理念,並且籌建國民黨,推行政黨政治,這在中國無疑是極為進步的,宋教仁是當時革命黨內極少數認識到西方憲政的優越性,並積極實踐的人,宋教仁起草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

宋教仁被刺殺後的遺囑如下:

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東京寄存之書籍,悉捐入南京圖書館;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後,請克強與公及諸故人為我照料;三、諸公皆當勉力進行,勿以我為念,而放棄責任心。我為調和南北事費盡心力,造謠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誤解,我受痛苦也是應當,死亦何悔?

史論縱橫


自然是曹操。這是一個封建社會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政治上搞唯才是舉,行伍中提拔了那麼多降將,張遼徐晃。就是劉備的愛將關羽雖然沒從內心裡歸順自己,還是斬殺了袁紹大將顏良,為自己解除了白馬之圍。

軍事上搞屯田,原本軍隊都是靠搶老百姓的東西,靠著欺凌人民,曹操這個人很大氣。居然讓軍人放下武器就是農民,帶上武器,就是軍人,一邊勞動一邊生產。

曹操不一般,用了一生去征戰,滅了袁術,擒了呂布,平定了袁紹,劉表聽說曹操要攻打自己,居然嚇死了。這樣的人窮其一生為了輔佐漢室,可卻屢次被人栽贓陷害,甚至說成是王莽董卓一樣的奸賊。

曹操重視劉備,認為劉備是天下英雄,可劉備轉臉就罵娘,一生和曹操周旋。

曹操也有看走眼的時候,那就是孫權,不知怎麼回事,卻異想天開和孫權在赤壁開火,結果狼狽逃竄。

曹操這個人很大氣,經歷了赤壁之戰那樣的滑鐵盧,仍然不忘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帶兵平定了馬超。

這樣的人是天下的英雄。

可到了後來曹丕卻把老子的思想置若罔聞,拋棄了唯才是舉,疏遠了自己親骨肉,背叛了父親的教導司馬懿不是好東西。

曹操九泉之下也會寒心。我種的是龍種,收的是跳蚤。


李治亞文史博客



漫漫歷史長河,流淌千百年,要說誰是最讓人心痛的歷史人物,在我看來非商鞅莫屬。

初識商鞅,是在初中歷史課本上,商鞅嘔心瀝血推行變法,讓秦國由弱變強,最後一統天下。

再識商鞅,是在小說《大秦帝國》裡,可謂是立體而直觀的瞭解了商鞅,瞭解了他推行變法的坎坷和艱難,瞭解了他作為一個變法者,殺伐決斷的果斷和辛辣。

可他雖功績卓越,終因功高震主,免不了被秦惠王處以車裂的極刑和滅族的悲劇。車裂,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五馬分屍,那是一種讓人極端排斥和殘忍的場面,想想就讓人心痛至極。

商鞅本來的名字叫公孫鞅,是衛國貴族的後代,又名衛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他青年時代就喜歡管仲、李悝的刑名之法,認為只有靠嚴格的法令和嚴明的紀律才能使一個國家井然有序、充滿朝氣。但是,他這種思想並不被衛國的統治者讚賞,使他整日鬱郁不得志,無奈之下,只能另謀出路。

其時,他聽說秦國國君秦孝公志存高遠,勵精圖治,想恢復秦穆公的霸業,且正在秦國國內下令求賢能者。於是。來到秦國,通過秦孝公寵臣景監的引薦, 商鞅三見秦孝公,侃侃而談治國之道,讓秦孝公對他另眼相看。


並且在朝堂之上,和反對變法又擁兵自重的一干大臣相對峙,商鞅舌戰群儒,力排眾異,大力陳說變革的重要性,和勢在必行的決心。在陳說了成霸業之道與強國之術後,秦孝公對商鞅已是非常的賞識了,於是決定任用商鞅,實行變法治理秦國。

說做就做,馬上封商鞅為左庶長,並且令他開始制訂變法的方案。但要變革實施新法,談何容易。要變革法紀,必先移風易俗,擯棄舊制。這樣勢必會觸碰到貴族大將們的權利和利益,所以一開始實行起來,處處受阻,十分的艱難。


商鞅制訂的律法中,有一條最讓那些王公大臣無法忍受,便是廢除了世襲制,律法規定:宗親王室如果沒有軍功,將不得有爵位,不能享受宗室的待遇;重新排列等級秩序,以戰功作為評定等級的標準。這些變法內容,嚴重動搖了宗親皇室的利益,這意味著他們不再擁有與生俱來的高貴身份,而且如果不努力作戰、奮勇殺敵,還有失去這個尊貴出身的危險。正因此,變法實行一年多來,卻收效甚微。

而太子,也是反對派的一員,並且在別人的教唆下,以身試法,而這也恰恰成了事情的轉機。商鞅在秦孝公面前力薦,太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而又因太子身份特殊,不能對他進行在臉上刺字和當面杖責的懲罰。最後,決定對太子太縛公子虔用刑,對太子少師公孫賈刺面,讓他們替太子受刑。

此一決定,無疑是起了殺一儆佰的作用,從此人人自危,再也無人阻礙變法,國人競相遵守商鞅的新法,令行禁止。只是,那些反對派對商鞅的憎恨與嫌惡,卻在與日俱增,這也為以後商鞅的悲慘結劇,埋下了伏筆。

隨著變法更深的推進,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大大增強了,由弱國慢慢變成了強國,為以後進攻六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基礎。



商鞅在秦國做了十年的大良造相國,使國家法治嚴明,國富民強,卻也把自己置身於日益加劇的危險中,不僅有來自皇親國戚們的怨恨,而且也有來自己功高震主所造成的臣君難容的危機,他們一直在等待報復的機會。

終於,在秦孝公去世後,太子即位,是為秦惠王。保守派和大貴族們趁機以謀反的罪名狀告商鞅。商鞅無路可逃,最終被擒,身受車裂之刑,他的家人也被殺掉。

而在他死之後,因為他的法令確實對秦國的強盛有巨大的用處,所以,得以保留下來,被歷代秦國帝王所沿用。

商鞅的悲慘結劇,緣於他的性格太直不圓滑不世故,也緣於他的太過於相信自已的能力,相信自己制定的法令嚴明如山,更緣於他推行的太過嚴酷的高壓政策,把自己置在了風口浪尖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