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乡村旅游的探路者

中国网海峡频道讯 苏家山是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下辖的行政村,是革命老区村。这座山村,在距县城东20余公里的大山中,全村101户486人,耕地460亩,林地10388亩。据村民介绍,曾经村里的地只种土豆,而如今,一个新的名词“立体生态农业”却这在得到诠释,空气中都弥漫着生机与活力。

闽东乡村旅游的探路者

而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一位叫苏文达的村支书说起。

2007年,在上海拼搏多年、事业已经小有成就的苏文达,决定回乡创业。他带着资金和规划回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带领村民搞起了养殖场,养土猪、豪猪、山羊等。至今年,特种养殖基地年产生猪4000多头,存栏豪猪500多头,并引进山羊、黄缘龟、竹鼠等多种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的养殖品种。

2009年,苏文达当选村主任,2012年开始担任村支书。当上村干部,苏文达和村两委一班人,针对苏家山的自然条件,在上级政府和专家的指导下,下决心发展生态农业。很快,苏家山种起了500亩有机茶叶,建起了无机茶厂。

2009年,村里注册了苏氏养殖有限公司、溢民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态种养运作模式。至此,苏家山由单纯的传统农业生产发展成为“种、养、加、游”(即有机茶业种植开发、特种养殖、食品加工、自驾游)为一体的生态立体农业产业。

近年来,福建省各地的乡村旅游建设如火如荼,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又一剂催化剂。

闽东乡村旅游的探路者

富有经商头脑的苏文达看准这一政策契机,近两年,苏家山先后投资140万元新建高空栈道、茶园观光道、生态池、茶山休息亭、停车场,打造观光茶园;还投资150万元完善自驾游区配套服务功能,新建阳光生态休闲吧、游客集散点、游泳馆等乡村生态旅游项目。据苏文达介绍,投资建设蹦极项目即将在今年7月份正式开业运营。

闽东乡村旅游的探路者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苏文达作为乡村旅游的探路者,作为先富带动后富的代表,已帮助一批苏家山人脱贫致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苏家山将成为乡村旅游的建设的代表。(杨贵来)

闽东乡村旅游的探路者

群山环抱,古树参天。位于平和县南胜镇邦寮的中共闽粤边区特委机关旧址前,五星红旗迎风飞扬。在这里,中共闽粤边区特委用三年时间,建设成统辖闽粤两省8县21个区委,300多个支部,近万名武装力量的革命根据地,“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也与“红军进漳”、“平和暴动”一起成为漳州载入《中国共产党历史》三件大事之一。

平和县南胜镇邦寮山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共闽粤边区特委机关旧址安静而庄严。

闽粤边这旧址是2014年于原址上重新修缮的,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是一块红色土地。平和有三个第一:福建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打响了八闽第一枪、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所以闽粤边特委机关才选择在平和建立。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闭会后,为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中共临时中央决定将原厦门中心市委领导下的漳州中心县委和原福建省委领导的饶和埔县委,及东江特委领导的潮澄饶县委,合并组成中共闽粤边区特委,直属中央领导,并指定厦门中心市委巡视员黄会聪为书记,主持特委筹建工作。

同年8月,中共闽粤边区在平和县南胜邦寮山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闽粤边区特委。闽粤边特委成立后,靖和浦苏区成了特委重要活动区域。后来还把活动扩大到安南永德地区和安南同地区。

当时特委机关的黄会聪书记在埔尖山打了非常漂亮的伏击战,国民党沈东海部队700多人大部分被俘虏了,被缴获了很多的枪支,对国民党是个震动,原来这里有一支如此强大的武装力量。第二个震动到国民党高层的战役是在1936年,红军为筹集过冬物资打进云霄县城,此次战役直接惊动了蒋介石,所以蒋介石又派了一万多的部队到闽粤边区来搜捕。

经过发展,特委先后辖有靖和浦县委、潮澄饶县委、饶和埔县委、漳州城工委、云和诏县委、漳浦县委、平和县委以及厦门临时工委等8个县委。所辖红色武装有闽南红3团,饶和浦诏游击队,潮澄饶红三大队,潮澄饶特务大队;所辖红色区域有饶和浦诏苏区、靖和浦苏区和潮澄饶游击根据地。

据不全完统计,三年间打了一千多场大大小小的战斗,基本上每一天都有战斗发生,国民党很多部队在这集结,国民党五虎上将蒋鼎文部也曾经被派到这里。

在面对几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进攻的艰苦条件下,闽粤边特委领导广大群众进行抗捐、抗税、抗租与分米谷斗争,“把革命的利益和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打破敌人的封锁,变敌人的“守望队”为我们红心白皮的“赤卫队”,把闽粤边区革命斗争推向兴盛阶段。

特委机关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拥有21个区委,300多个支部,党组织拥有党员1400名,红军游击队1000多人,农民自卫军7000多人,活动区域遍及闽粤两省十几个县的山区,开创了纵横五六百里的闽粤边革命根据地。

当时的五南苏区,即南靖和五寨的五南苏区,是整个闽粤边特委机关最好的模范区,当时它发展起来的框架,整体队伍的建设,为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1935年5月“华北事变”后,中共闽粤边特委在长期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中央“抗日反蒋”的方针后,开始普遍地组织抗日义勇军和农民自卫军。1936年7月,漳州人民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在平和邦寮正式成立,以统一指挥靖和浦、云和诏等革命根据地的义勇军。此外,根据特委的指示,闽粤边各红军游击队为进一步适应抗日的需要,自动进行了改编,红军独立营和红三团及红一大队分别改编为红抗第一、第三、第五支队。改编后的红军以新的姿态战斗于闽粤边区。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侵略,民族危难日益严重之时,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将“抗日反蒋”转变为“联蒋抗日”。闽粤边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南临委的指示,经过数次努力,于1937年6月26日,与国民党驻闽粤军一五七师达成国共合作的“6·26”协议,成为南方八省游击区最早与国民党达成国共合作协议的区域。

中共闽粤边特委的革命历史在平和县乃至整个闽南革命史上都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在整个闽粤边区革命斗争中,闽粤边特委成功运用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即“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把闽粤边区的革命事业推向鼎盛时期。闽粤边区的革命历史是丰富、深刻而全面的,在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重温这段光辉的革命历史,对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群关系,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李小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