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佬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王路


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在崇祯十七年的春天终于走到了尽头。连年的水灾,旱灾,蝗虫灾,加上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更加快了大厦将倒的步伐。

三月,李自成的部队开始围攻北京城,崇祯皇帝登上煤山,望着京城之外的连天烽火,长长的叹息,这位刚刚三十四岁的皇帝实在不甘心就这样死去。

据史载,崇祯皇帝也曾下诏天下救援京师。但始终不见救兵的踪影,难道这些武将们吃着明朝的俸禄都在等着明朝灭亡吗?

下面,请听有书君浅析其中缘由:

一、“救命稻草”少的可怜还都不可靠。

当时,眼看李自成的队伍距离北京越来越近了,而发出去一个多月的来京城勤王救驾的诏书如石沉大海,没人理会。

焦虑不堪的崇祯皇帝把驻外的武将扒拉了一个遍,发现此刻竟真的找不到几个忠诚可靠,能来救驾的将领了。

无奈之下,崇祯皇帝锁定密云总兵官唐通、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驻守武昌和庐州的左良玉,黄得功四人,再一次发出求救诏书,同时发去厚重的封赏诏书。

然而却只盼来了一个唐通。崇祯还没来得及欢喜,唐通已经打开居庸关投降了。剩下的除了一封左良玉写的出兵计划书,连人影子也不见一个。绝望的崇祯帝看都没看那计划书一眼,就上吊自杀了。

在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当时是面临覆亡命运的崇祯帝挽回国家命运的一个赌注。接到救驾命令后,吴三桂率军13天赶到了山海关,随后继续赶往北京城。三天后,率兵到达玉田一带,这时北京传来崇祯自杀的消息。吴三桂马上率兵又返回了山海关。

各位看官注意了:从宁远到山海关2100多公里,用时13天,平均每天行军160多公里。而从山海关到玉田(河北唐山西北处)全程约195公里,每天的行军速度是65公里。

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军速度,有书君真想替崇祯帝质问一下这位吴大人:你确定这是去勤王救驾而不是入关旅游观光的吗?只有一种可能,吴三桂根本不想去救驾。

就这么几个人,还阳奉阴违,各有各的小算盘~那位说了,大明朝泱泱大国,也出了不少有名的文臣武将,国难当头,用人之际,怎么就剩这么一盘散沙了呢?

二、局势恶化令将士们对朝廷失去信心。

不得不说,崇祯皇帝是个时运不济的国君。由他接手的大明朝已经是危机四伏,满目疮痍了。

但是,如果他不那么刚愎自用,做事缺乏担当,或许明朝不至于终结在他的手里。

唐通在居庸关投降后,李自成的农民军直接对京城形成包围之势,崇祯明白大势已去,曾谋划南迁。

南迁在当前的形势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能想到这样做,可见崇祯皇帝还是不缺谋略。但办法有了,崇祯又死要面子,认为南迁就是逃跑,置祖宗宗庙,江山社稷于不顾,恐遭后世耻笑。

纠结了很久,因朝臣中有反对的声音,最终没有南迁。本来明朝是可以通过首都南迁划江而治的。结果,李自成大军压进,朝廷几近瘫痪,局势变得更加恶化。

然而崇祯并不为此事自责,反而全都怪到文官头上。临死前还留话说:文官个个该杀!

崇祯十四年年底,松山,锦州形势吃紧,崇祯接受了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建议,与后金秘密接触、私下议和,然此事不小心泄露了,一时间舆论大哗,面对各种“朝议”,视面子如生命的崇祯为了表明清白,将一切责任推到陈新甲身上,指责他秘密议和,冤杀了陈新甲。

本来已和皇太极达成的停战协议就此不了了之。之后明军一直在攘外与安内两手作战中疲于奔命,更加速了走向衰亡的步伐。

这种做事做人,如果换做普通人,恐怕也会众叛亲离了,何况是一国之君呢。危急时刻,将领们选择明哲保身也无可厚非了。而由他一手促成的的残破局面,则更令将士们斗志全无,对朝廷彻底失去了信心。

三、薄情寡义令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将士们不来救驾,是因为崇祯帝对大臣们的薄情寡义伤透了大家的心。他们认为,忠心耿耿未必有好下场。袁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崇祯杀袁崇焕是为后世人最迷惑不解的,也是在当朝影响最恶劣的一件事。袁崇焕曾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来救驾,还曾获得崇祯帝所赐尚方宝剑。

就这么一个被崇祯所器重的忠心耿耿的戍边重臣,因擅杀毛文龙,崇祯怀疑其与东林党有染,后又中皇太极离间计,终致错杀。

袁崇焕无罪遭受凌迟之苦,对于明朝整个军队士气打击非常沉重。从那时开始,明朝开始有整支部队向满清投降的事。

崇祯帝多疑而刻薄,又对屠戮大臣有瘾。有人做过统计,崇祯当朝十七年,共处死过文武高级官员近50人。其中因战事杀过7名总督,加上战死的武将,到崇祯临死前,能领兵救驾的的确也没有几个人了。

可以说,崇祯皇帝对待文武官员的冷酷无情,跟他的老祖宗太祖皇帝朱元璋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雄才大略上,又跟太祖朱元璋无法相提并论。

在崇祯眼里,没有一个大臣是可以完全信任的。

剿灭高迎祥、李自成的农民军立下大功的孙传庭,因为谏阻秦军北上蓟辽,就被以“恃娇”之罪被革职下狱三年之久,正是这三年里,李自成才有了做大的机会。

无人可用的崇祯下诏将狱里的孙传庭放出来,却只给他五千残兵去抵挡李自成的50万农民军。孙传庭捐躯报国后,崇祯居然又疑其诈死,家无抚恤,人无谥号。

中国人尤其注重生前死后的名誉,这么薄情寡义的老板,哪个员工不心寒?况且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给力的将军都被整死光了,文武百官人人自危,谁还会傻到死心塌地去卖命?

通过以上分析,有书君认为,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之前,手握重兵的大佬们无人前来救驾这件事,反映的就是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人生配置最终惨败的故事。

抛开大佬们的明哲保身自私自利不谈。作为一国之君,崇祯皇帝既没有帝王应有的胸襟,又没有帝王该具备的担当,刚愎自用,多疑焦躁。严重的性格缺陷应是他最终悲惨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有书共读


近日有网友提问:崇祯上吊自杀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佬”进京救驾,为何都见死不救?难道大家都盼望着崇祯早死、大明早亡吗?

1、哪些“大佬”是崇祯最后的稻草

先来看看崇祯死前传旨让哪些“大佬”来救驾吧:崇祯十七年正月二十八日,崇祯下诏天下救援京师。到三月五日,见无人前来救驾,就封总兵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为“伯”,六日再次下诏征各镇进京救援。

三月七日,崇祯终于迎来第一支救驾军:总兵官唐通到了。崇祯命他和近身内臣杜之秩守卫居庸关,又命令太监王承恩守卫京城。

但这支救驾军成了投降军:三月十五日,唐通、杜之秩向李自成投降,三月十八日傍晚,外城陷落,三月十九日拂晓内城陷落。崇祯吊死万寿山,王承恩陪其一同吊死。

唯一到来的总兵居然和内臣投降,北京城因此门户大开,此后李自成大军如入无人之境。那么,其他几位“大佬”干啥去了?他们如果能如期到来,会不会成为崇祯生命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呢?

2、吴三桂、左良玉、黄得功接命救驾后在干啥

正月下诏进京救驾,到三月五日无人前来,只好给四人封官,除了唐通赶来又投降,其他三人的救驾表现各不相同:

——吴三桂:接到救驾命令时,吴三桂在宁远。13天后率军赶到达山海关,随后率军赶往北京城。三天后即三月二十二日,率兵到达玉田一带,这时北京陷落、崇祯自杀。吴三桂马上率兵返回山海关,此后吴三桂在大顺、大清之间开展政治投机活动。

从宁远到山海关2100多公里,用时13天,平均每天行军160多公里。而从山海关到玉田(河北唐山西北处)全程约195公里,每天的行军速度是65公里。

多么令人生疑的速度啊,这样的速度无论如何不能叫急行军,更不是入京救驾的节奏。后人为此推测,吴三桂之所以慢慢腾腾,目的只有一个:企盼大顺早日攻破北京城。

——左良玉:接到救驾命令时,左良玉正在武昌。崇祯封左良玉为宁南伯,授他儿子左梦庚为平贼将军,承诺救驾成功后让他们父子世代守卫武昌。同时命令给事中左懋第顺路经过时,督促他出兵救驾。

左良玉接命后没有出兵,而是写了一封出兵计划书,让左懋第带回北京。结果,书递上去崇祯还没来得及看就自杀了。左良玉这样的做法,解释也只有一个:你死你的去吧,只要我和我的大军活着就行。

——黄得功:接到救驾命令时,黄得功正在庐州,崇祯临死前把他封为靖南伯。史书中对黄得功接命后的动向并未记载。只是在南明立国后,黄得功被晋升为侯,同刘良佐、刘泽清、高杰一起开设四大兵镇。

3、“大佬”们为啥不起兵救驾

为啥崇祯下诏救驾,“大佬”不积极响应?原因只有一个:救驾之旅也是丧命之旅,谁也不想再走“谁拼命救主,谁为此丧命”的老路。对此,袁崇焕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无一善终的现实,让天下人不敢救驾,下面有个统计,不算战死、投降的,看看被崇祯处死、罢官的文臣武将都有谁吧:

——崇祯二年,兵部右侍郎、辽东经略杨镐因萨尔浒大败被处死,弃尸于闹市示众;大清兵临北京城,兵部尚书王洽被下狱;袁崇焕被下狱;钱龙锡被罢官。

——崇祯三年,总督蓟辽都御史刘策下狱处死;杀袁崇焕;钱龙锡被下狱;杨鹤被下狱;孙元化被处死、弃尸于闹市;刘宇烈下狱、遣送戍边。

——崇祯六年,左副都御史王志道被革职。

——崇祯八年,因皇陵失守,总督漕运尚书杨一鹏被下狱处死、弃弃尸于闹市。

——崇祯九年,杀巡抚都御史王楫。

——崇祯十一年,罢免卢象升,同年兵败战死;罢免方逢年。

——崇祯十二年,罢免孙传庭,被下狱;罢免熊文灿,被下狱;因边境失守,诛杀巡抚都御史颜继祖,总兵官倪宠、祖宽,内臣邓希诏、孙茂霖等33人被处死、弃尸于闹市。

——崇祯十三年,江西巡抚佥都御史解学龙和他推荐的黄道周;熊文灿被斩首示众。

——崇祯十四年,总督郑崇俭被处死、弃尸于闹市。

——崇祯十五年,罢免谢升;王朴被处死、弃尸于闹市;吏部尚书李日宣等6人被下狱;兵部尚书陈新甲被处死、弃尸于闹市。

——崇祯十六年,范志完、赵光抃被处死、弃尸于闹市;周延儒被处死。

崇祯即位后因战事杀过7名总督:郑崇俭、袁崇焕、刘策、杨一鹏、熊文灿、范志完、赵光抃。加上战死的文臣武将,到崇祯临死前,能领兵救驾的也没有几个人了。

在崇祯眼里,没有一个文臣武将是可以信任的,正如他临死前的遗言“诸臣误我”。哀大莫于心死,对于崇祯来说只有一死才是最好的解脱,因此他回绝了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求南迁的建议。

三月四日,崇祯最后一次在平台召见文武百官说“作为国君应为国而死”,李邦华请求让皇太子去江南,也被被拒绝。也许从那一时刻起,崇祯已彻底抛弃了江山、抛弃了他的文官百官。

其实,手握重兵的“大佬”,之前就已抛弃了自己的皇帝。最后,让我们借用崇祯死前遗言来评价下崇祯:“我因无德,干犯天怒,降下这场大灾……”这样看来,崇祯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指动济南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电影“功夫”中,斧头帮召唤分舵小弟的暗号。

李自成快要打进北京了,崇祯也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救命啊!”深情呼唤各地手握重兵的大佬前来京城救驾。可惜和者寥寥。

吴三桂:“成功?我才刚上路呢!”

张泽清:“等我病好了,我立马就勤王!”转身奔南方投资置业

了。

唐通:“不给钱我认了,可是您给个监军太监算怎么回事儿?”

王永吉:“早想来勤吧,你不让勤,现在你让我勤我就得勤?”

左良玉:“我正在拟定一份很有把握的出兵计划!”

地方大佬为什么不出兵?没钱缺粮是一个表面的重要原因,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寒心。

勤王行动,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赢,一个是输。

侥幸赢了,等待你的结果有三个,一个是袁承焕式结果,被皇帝犯疑心整死;另一个结果是获得崇祯的擢升——代价是继续战斗,乃至战斗到死,如曹文诏等;在以上两种死法到来之前,还得无比提防文官们把你弹劾死。

正常发挥,输了呢?将军难免阵上亡,大家干的就是这个差事,阵亡并非没有思想准备,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后没有名垂千古,反而死的不明不白,甚至被怀疑诈死,无法封妻荫子,毁掉一生名誉,这方面的例子是孙传庭。

哀莫大过心死,在大家的观望中,崇祯跌跌撞撞的走向煤山。


历来现实


有网友问: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佬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在1644年甲申3月19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克北京,但是明朝援军还是一个都没有到。

已经到位的人也都投降了李自成。从整个战场环境来看,事实上自从1643年十月明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部主力被大顺军歼灭以后,明朝官绅眼见大势已去,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把明亡顺兴看成是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

为了自身利益纷纷归附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尽避其中有的人争先投靠,希冀跻身于新兴的大顺朝定鼎功臣之列;有的人虽心怀疑惧,但为形势所迫而随大流。总之,在大顺军被清军击败以前,汉族官绅中的大批文官武将都以投靠大顺政权为惟一出路。

而且,从军队来说,这个时候,明军除了在山海关和宁远的吴三桂,也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大军团。李自成号称百万大军,铺天盖地,在3个月时间就席卷了整个陕西,山西,宁夏,河北,河南,一直拿下了北京,天津,还有山东。

这种进军速度,让明军都心生怯意,没有人敢自己跑到正面是对抗李自成大军的锋芒。就是吴三桂如果没有清军入关助战,也不敢公开挑战李自成的大军。更何况,关内那些三四流的明军部队。

还有就是时间太紧张了,李自成大军进军速度太快,几个月席卷整个北方,而张献忠又在四川,重庆,湖北,大肆攻城略地。明军虽然还控制着江淮地区,但是手里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部队。

也没有得力大员去组织,调度这样的大军团,毕竟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这些明朝的大帅们不是死亡,就是被俘投降,剩下的史可法等人,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明朝廷在京的两三千名官员自尽的只有二十人,其他“衣冠介胄,叛降如云”,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明朝到了这个时候,已经维持不住人心了。更加没有人愿意为之送命了。史可法在奏疏中痛心疾首地说:“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

崇祯输光了自己的本钱,也不能怪别人了,如果不是崇祯催命一样,洪承畴的13万精锐大军也不会全军覆没在辽东,孙传庭的数万秦军也不会败亡。

如果有洪承畴,孙传庭大军在,再加上吴三桂,25万明军边军精锐,就是在1644年,也一样可以杀的李自成遗尸数十里。崇祯输光了自己的本钱,一个没有本钱的皇帝,其实没有人搭理,更不会惧怕受到惩罚。


深度军事


先看崇祯皇帝死前说了什么话。

朕登极十七年,致敌人内地四次,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地下,去朕冠冕,以发复面,
任贼分裂朕尸体,误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皇帝倒不是昏庸无度的皇帝,他还是比较明事理的,只可惜生不逢时,他继位时,整个大明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内有魏忠贤这种大奸臣,后有农民军起义,外面还有虎视眈眈的女真铁骑,纵然是一个英明神武的明君,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力挽狂澜十分艰难,况且他身边也没有几个可以给他出谋划策的大臣,军师,在王朝危亡之时,他想让

王公大臣,皇亲国戚们捐点钱出来筹集军饷,可是大家都觉得世道要变,不太平,必须得有钱保命,所以把钱都捂在自己口袋里,不舍得掏出来。



当时崇祯想让自己的岳父带头捐钱,可是有钱有地的他却穿补丁上朝,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没钱,(朱元璋怕外戚干政,所以在选儿媳妇时特地挑门楣不高的人家,这也导致了小门小户的人家没见过什么世面,遇事多难决断,深明大义者有但是几率变小,当然,出身大家族的也未必怎么样,可能还不如他们这只是一个可能性)皇后看不下去,偷偷给了自己父亲5000两银子,让他捐出来,谁知道他自己还留下了2000两,只捐了3000两,这些大户人家在北京城破之时,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抢掠,这位国丈家里被搜罗出了大约80万两白银,

由此看来,大家连钱都不愿意出,又有谁会愿意带着自己的兵马救驾?



何况那时局势尚不明朗,农民军势如破竹,爱新觉罗家族统一女真,攻打大明,明朝又难以招架,此时谁带兵过去救驾,就是自损实力,事实上确实来救驾的不是拖拖拉拉的行军,就是立刻倒戈投降,况且谁又不想等着明朝完了以后,自己手握重兵逐鹿天下,最后成为至高无上的那个人呢?


军事一点通


谢邀!明天启七年(1627年),年仅23岁的明熹宗朱由校病殁。熹宗虽妻妾成群,但无子嗣。不久,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改年号崇祯,是为明思宗。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17岁的崇祯还是颇思振作的 。他夙兴夜寐处理政务,生活极度简朴,堪称明中后期最为勤勉的皇帝。《明史》对崇祯评价很高:“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他上位不久,就将为患日久的魏忠贤阉党集团一网打尽,显示出他不可低估的政治手腕与行政才能。然而,彼时的大明,外有虎视眈眈的后金,内有此起彼伏、愈战愈强的农民起义军,特别是国家财政经过魏忠贤集团的祸害早已是濒临绝境。大明局势早已如干柴烈火,烽火燎原只在朝夕。 严重的内忧外患把年轻的朱由检搞得焦头烂额,精疲力竭。

为挽救大明,崇祯确实很努力,不过,克勤克俭、殚精竭虑想挽狂澜于既倒的他也犯了许多错误 。比如,后金军入塞围攻北京时,他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为回师救援京师的辽东督师袁崇焕阴欲谋反,且他曾不经请示擅杀岛帅毛文龙 ,有负自己的厚望 ,于是竟轻率地将他逮捕下狱、凌迟处死,做了一件自毁长城的蠢事。

明末农民起义自天启中期大规模爆发后,规模越来越大。王嘉胤、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不沾泥等各股农军在明军的残酷剿杀下屡仆屡起,总能死灰复燃。后来,农军联手南渡黄河进入中原,并分兵直扑安徽、湖广、四川。几股农军时分时合,屡破前来围剿的明政府军,他们攻城略地、屠戮宗藩,并大量地杀伤明军的有生力量,引起明廷震动,农民起义已从局部问题变成了崇祯以及大明朝廷的心腹巨患。

随着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东征西讨、势如破竹 ,声势愈发浩大,宫里人都感觉到崇祯帝的性格越来越多疑,本就刻薄寡恩、乖僻阴骘的他变得更加暴躁易怒,似乎有点神经质,面对遍地烟尘的不利局势,他似乎快撑不住了。

史载,崇祯虽然勤于政事,但生性刚愎自用、忌刻小气、猜疑心重、戾狠嗜杀,好几位屡立战功的将军,就因一次、两次失败,竟被他毫不留情地下令诛杀。死在崇祯手上的名将有:延绥巡抚陈奇瑜、凤阳巡抚杨一鹏、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熊文灿、总兵贺人龙 ······被逼迫自尽的有兵部尚书、当朝首辅杨嗣昌······崇祯朝时,文武大臣动辄得咎,被杀成了家常便饭,据说担当首辅的40多位大员中,被朱由检杀掉的竟达30多人。 一时间,朝堂上人人自危,将帅们人心惶惶。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与张献忠分道扬镳,李自成攻占襄阳,建立农民政权;张献忠在汉阳建立大西政权,后挥师入川。这年9月,潼关南原之战爆发,明三边总督孙传庭战死,数十万精锐灰飞烟灭,崇祯手上最后一支能征惯战的生力军也丢掉了。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传庭死,大明亡”。李自成乘胜夺取西安,建立了大顺国,自称新顺王,年号永昌,明朝的半壁江山改姓了李。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誓师伐明,然后率40万虎贲渡过黄河,直扑北京。面对四分五裂的颓局,李自成摧枯拉朽般的凶猛攻势,朱由检心如汤煮,他虽有心杀贼,但已无力回天了。

《明史》载,正月初十,大顺军逼近京城的消息传进了明宫。崇祯手拿奏疏、痛哭流涕道:“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祖宗天下一旦丢失,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朕愿督师亲决一战,身死沙场无恨······” !话虽这么说,但环顾左右,已无统兵之将,更无能战之兵。

李自成大兵压境,京城空虚,谁来守城?全国特别是北方似已无兵力可调,只好召拥兵五万的宁远总兵吴三桂进京勤王了。可吴三桂撤出山海关,就等于将关内外之地拱手送给满清了。山海关怎么守?军费谁出?边民如何安置?一犹豫,几个月时间过去了,李自成率大军已经越过山西,逼近京城了。朱由检情急,才下令封吴三桂为平西伯,令他率关宁铁骑火速入关保卫京城,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3月15日,大顺军围攻居庸关,守将唐通和监军太监杜之秩投降。16日,昌平陷落,大顺军前哨已经抵达北京城下。

随着京师告急,朱由检困兽犹斗,拼了老命力撑危局。此前,户部向他报告说国库中已空空如也,为了筹集军饷,鼓励将士精血守城,同时应付眼前迫在眉睫的困难,他下令皇亲勋戚、在京文武百官捐助军资,拿出三万两者为上等,一律加官进爵。朱由检找来性喜聚敛的岳丈周奎,让他捐出12万两,为诸臣做个表率。周奎拼命哭穷,最后只答应捐1万两。朱由检逼他至少拿2万两犒军。最后他老大不情愿地捐了3000两,就这点钱还是其女周后所赐,后来大顺军在他府里搜出的现银就有50万两,全便宜了李自成。天启帝的皇后张氏(崇祯之嫂)的父亲张国纪捐了20000两,还算大方,被晋封侯爵。文武百官们被逼无奈,你拿30、我拿20意思意思、搪塞搪塞,最多的不过捐了数百两而已。崇祯见饷银收不上来,勃然大怒,便强行摊派,按衙门来收,甚至按籍贯收。后来, 宫里的大太监们也被逼捐,按8000、4000、3000、2000两不等, 依品级大小强行捐纳。穷追不舍了一个月,才得白银20余万两,不过杯水车薪尔。据说,大顺军进京后,从皇亲贵戚、文武百官、大太监家里共搜出金银2000多万两。

此时的北京城里已经乱如鼎沸。京城卫戍部队(京军)已在城外溃败,城头上混杂有官兵 、 太监、也有被强征来守城的壮丁,号令不一 ,统属混乱,兵部、五军都督、还有监军太监各自为政,谁也管不了谁,秩序十分混乱,没有统一的指挥与部署。士卒们缺吃少穿,还被欠饷,怨气冲天,士气低落,毫无战心。太监回报崇祯,他也束手无策,只能绕室彷徨。

3月28日,李自成派归降太监杜勋进城与崇祯谈判,提出双方共分天下,要崇祯拿出800万两银子犒赏大顺将士, 若应允,自己立即罢兵息战,全师撤回西安。杜勋口述了李自成的建议,崇祯听罢默默无语,未表达任何意见。其实,他根本不接受李自成的建议,既不想投降,也不愿和他共享天下,同时他心存侥幸,不想放弃这个难得的拖延时间的机会,他命亲信太监王德化、 王承恩和李自成、杜勋谈判,希望拖到各地勤王兵马到京解围为止。可是,李自成失去了耐性,他不想再等下去了。3月28日夜,一声号炮,农民军呐喊着大举攻城,守城太监曹化淳见大势已去,忙打开城门迎降,大顺军鱼贯而入,占领了外城。

崇祯听到外城失陷的消息,心知大明将亡,他命三个皇子穿上民间衣裳化妆潜逃出宫,接着挥剑将袁妃等几位嫔妃砍死,再逼迫周后自缢,最后又狠心将长平公主、昭仁公主杀死。

之后,崇祯在心腹太监王承恩的搀扶下爬上了煤山,吊死在一棵歪脖子树上。王承恩也随他一同自缢。历经16帝276年的大明王朝覆亡。

崇祯已死,但明朝军队并未全部覆灭,尤其驻扎在南方的部队基本未受太大损失, 建制保持完好。史载,明军江北四镇“其兵不下数十万人 ” ;光四镇中的高杰部就有“十三总兵,拥众四十万” 。除四镇外,驻扎在湖北的左良玉部兵多将广,实力雄厚,战力强悍,左部有八十万众,号称百万,比四镇有过之无不及。以上数字或许有夸大成分,但明军劫余兵力仍超百万应是历史事实。这么多的军队面对帝都即将沦陷的危局,面对崇祯传旨命他们火速率兵进京勤王的催促, 似乎只有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有所动作,他接旨后率数万人马进京勤王,走到半道上惊闻崇祯自缢身亡,遂无功而返 。 而其他的将领接旨后或推三阻四或提出诸多附加条件,抑或干脆一口拒绝,然后按兵不动,坐视大明社稷土崩瓦解,君王自尽身亡。这是为何?或许崇祯滥杀大臣已经让他们寒了心?或许军饷久久不到位难以征集粮草、军械物资?这都是表面原因,其实私下里都想保存实力。总之就是一句话:大厦将倾,人力岂能挽回?大明江山崇祯坐不得了不还有李自成坐得 吗?保住手中实力与本钱作投名状,归降李自成后不也照样能加官进爵、保住富贵吗?识时务者为俊杰,面对危若累卵帝都,风雨飘摇的局势,谁还愿意以身犯险、赔光老本 ,去干那费力不讨好的蠢事?

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说两句大家参考。

虽然很多网友给出了精彩的回答,但未必就说到了点子上。其实我们以前讨论过类似的问题,题主提出的问题,正确的答案简明扼要的说就是:这是文化(认同感)的崩塌造成的。

我们反复说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讲,文化的第一功用是形成,维持和促进人类的社会性合作。崇祯作为皇帝,和各地领兵大员,包括这些领兵大员的属下之间,是在“明朝”这个文化(认同)下共同合作的关系。有对明朝的文化认同,就有彼此之间的合作,或者叫做“进京救驾”。如果已经没有这个共同的文化认同感了,大多数人都认为“明朝气数已尽,该改朝换代”了,那自然的也谈不上什么“进京救驾”了。没了这个认同感,就算各地大员想领兵救驾,这些将领手下的人肯不肯卖命?恐怕也是个没法解决的问题。

认识到这些,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其实很重要!很多网友说崇祯皇帝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似乎是因为崇祯皇帝的性格缺点造成了自己自缢于煤山的悲剧。其实不是的,至少人无完人,没有那个皇帝就是十全十美的圣贤,把责任推到崇祯皇帝一个人头上,恐怕这种看法还是有些肤浅的。

还有网友指出一些历史事实,比如说崇祯皇帝在危难时刻,让大臣们筹钱救急,结果大臣们都不掏钱,让各地领兵大员勤王救驾,各地领兵大员都推三阻四。似乎这些文官武将都没良心,道德沦丧,都该死该杀。

其实不是的,真的不是的!这是文化认同感丧失后的必然现象。这些不肯出钱的大臣们,未必想不到北京城破后,自己可能会很惨很惨,但那又如何呢?在当时,在那个崇祯皇帝到处筹钱救急的时候,这些大臣们,或者说在当时的人心民意中,已经认为“明朝没救了”,“明朝气数已尽,无力回天,不值得再费力花钱了”,所谓“天意难违,非人力可及也”。自然的,也就没人为必然要灭亡的东西掏钱费力了。

这就是文化!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和魔力。当大家认为明朝“奉天承运”,当有天下时,当民众和文官士大夫阶层对明朝有强烈认同感时,就是朱元璋滥杀功臣,一个案子牵连数万人,那也没问题,因为文化认同感还在,所以就没问题,而当文化认同感消失时,不要说崇祯皇帝,就算换了朱元璋刘伯温诸葛亮,那也是无力回天的了。

当时的人对明朝的文化认同感的丧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崇祯皇帝自缢煤山不过是最后一幕。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就讲过这个问题。所谓“明实亡于万历”,就是指的天下人,特别是天下读书人(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官士大夫阶层)对明朝的认同感,从万历朝就开始崩塌了,这种崩塌延续到崇祯时,整个文官士大夫阶层,天下人对明朝的认同已经到了荡然无存的地步,在天下人心中,大家都认为明朝已经不能再“奉天承运”,老天爷要换“天子”了。既然“该换天子”了,那又何必为腐朽没落必然灭亡的明朝皇帝费心劳神呢?

文化的决定作用,是“大历史观”的核心要素之一。一旦文化认同感消失了,就算是神仙也“不能违背天意”。其实,崇祯皇帝在性格能力上,未必就比前面的几位明朝皇帝差,只不过“运去的凤凰不如鸡”,崇祯皇帝纵容不是亡国之君,却该当亡国之“运”,这是文化大势造成的,是所谓的“运数”,并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的责任。

关于文化的决定作用,关于文化崩塌时的“回天乏术”,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也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最近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屡屡被人提及的苏联的崩溃了,曾经是超级大国之一的,那么强大的苏联,一旦失去了人们对其的文化认同感,也就在无数人的目瞪口呆中,“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好了,就简单的再说这些吧,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斧正,期待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137亿年前的氢二氧一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上自缢,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结束了。

明思宗手中唯一能指挥的部队,孙传庭在崇祯十六年在潼关战死后,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明王朝还有兵力部署,有解倒悬之急的本钱。

纵然明思宗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性格不肯迁都南京,但是大明朝的大部队还在。

第一,左良玉手中当时还拥有三十万部队。左良玉本来在山海关抗击后金,后调入关内镇压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实力不断壮大。为了笼络左玉良,在崇祯十七年三月给左良玉加封宁南伯,并给他的儿子加封平贼将军,并允许世代镇守武昌。

二、山东总兵刘泽清,掌控军队不下五万。

三、大明朝总兵官高杰手中也掌控五万多人的军队。

四、时任辽东总兵的吴三桂拥有五万大军,还有当时大明朝最厉害的骑兵—关宁骑兵。

虽然明朝还有这么多部队,但是其将领无不各怀心思。比如左玉良面对兵部的寄递,迟迟不肯发兵勤王,在他递交作战计划时,李自成以攻破北京。

明思宗把宝全部押到了吴三桂的身上,三月五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但此时的吴三桂以给自己留下降清的退路。当吴三桂还在行军路上就已经听说崇祯帝已经自缢的消息。

山东总兵刘泽清当接到兵部奏报时,在路上缓慢前行,又以坠马受伤,不肯奉旨。再说,高杰,本是李自成的同乡,但因和李自成妻子邢氏有不正当关系,怕被李自成发现,才降明,知道李自成不会放过自己,又知道明末易主的大势,也拒不发兵。

综述这些地方割据,崇祯皇帝是调动不了,故意拖延。明朝灭亡已成定局。


陆弃




崇祯帝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卢象升孙传庭等其他大将战死,被督军太监和大臣合伙诬陷上奏要么临阵脱逃要么诈死潜逃,忠心耿耿为国最后落得如此下场,前车之鉴在眼前,面对勤王之命,那些拥兵自重的将军当然是万般推脱。

明末拼死在前线的基本上是忠心耿耿的大将,吴三桂收到勤王回京命令时已经晚了,还没到达北京,北京就被李自成攻破,崇祯帝身死,其他如左良玉之流,在乱世中壮大,拥兵自重根本对朝廷没有敬畏之心,更何况朝廷对待为国尽忠之人如此刻薄呢,更不会尽心尽力了。

朝廷待忠心耿耿之人如此,寒了其他将士的心,而且明末乱世中,有兵就有地位,那些拥兵自重的将领当然不会消耗实力去与农民军死磕,最终以北京城破崇祯帝身死而告终。


宋安之


崇祯之死,在那个天劫巨变的时代,是必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崇祯确有中兴之志和中兴之才,无奈没有中兴之性格,崇祯的性格导致了其最后走上了煤山一吊尽幻空的破灭局面。

2、吴三桂阴奉阳违,此时已经决心投靠满清,这一点无论现代人如何粉饰,都否定不了这一点。

3、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将北京城全部围困,崇祯此时无路可逃。

4、明末,南方和北方差距太大,南方常年歌舞升平,北方连年战乱天灾,南方的大明子民此时根本没有想到,崇祯此时会走投无路,等到醒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5、明末之残局,崇祯的破解之道只有一个字:钱,但崇祯的命里面却只有两个字注脚:缺钱!因为钱,崇祯夙兴夜寐,肝胆俱裂,呕心沥血17年,终成梦幻。实在可悲可叹可怜!

遥想当日之局,崇祯如果能壮士断腕,下定决心南迁,定都襄阳或者武汉,明朝绝无最终走向破灭之命!

崇祯一死,大明一切皆如忽喇喇大厦已倾覆,无力回天也!主不在,奈何百万文臣武将,一亿多我汉家子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