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新招!重慶交通逐步實現三大轉變

治堵新招!重庆交通逐步实现三大转变

“十字路口堵、立交橋堵、紅綠燈堵、下雨天氣堵……重慶堵車沒有規律,天天都堵。”生活在重慶市渝北區的市民翟慶偉“吐槽”說。

在緩解城市擁堵方面,重慶市做了許多工作。今年年初以來,重慶主城區小汽車出行比例控制在34%以下;交通運行指數控制在4.3以內。從整體來看,重慶主城區的交通擁堵狀況有所緩解。

日前,重慶《2018年主城區交通緩堵行動計劃》(簡稱《計劃》)出爐。《計劃》提出,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把公交優先、綠色低碳的交通發展理念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實現交通“三大轉變”。

治堵新招!重庆交通逐步实现三大转变

1

單一擴大供給向供需雙側調節轉變

完善骨架路網 疏通“毛細血管”

數據顯示,今年1月重慶市民購買的小汽車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以此推算,今年重慶主城區新增的小汽車量將超過20萬輛。按照一輛車6米的長度計算,新增的小汽車足以排成1200公里的“汽車長龍”。而去年一年,重慶主城區新增的城市道路通車裡程不過200多公里。

合理引導機動車數量穩健增長而不是任由機動車爆發式增長勢在必行。為此,重慶市委、市政府提出將交通發展由單一擴大供給向供需雙側調節轉變。從《計劃》中可以看到,今年重慶各種城市道路協調發展的能力將進一步加強。

據瞭解,今年,重慶主城區計劃建成通車15項、32公里城市骨架道路,加快建設41項、290公里骨架道路。在緩解跨江大橋和穿山隧道擁堵方面,除加快建設曾家巖等7座大橋和4座隧道外,今年重慶還將力爭開工“一橋兩隧”——連接九龍半島和南岸區的黃桷沱長江大橋以及新燕尾山、鐵山坪複線兩座隧道。同時,做好48項、542公里骨架道路的前期儲備工作。

與此同時,疏通城市交通的“毛細血管”、打通區域微循環成為重慶治堵的重要突破口。今年,重慶主城區將加快118條、230公里次支道路建設,打通未貫通道路91條、58公里。

2

機動化出行由小汽車向公共交通轉變

軌道引領 公交優先

根據《計劃》,今年重慶主城區擁堵治理提出了將機動化出行由私人小汽車向公共交通轉變,也就是“一推一拉”:一手把市民“推”向公共交通,一手把大家從小汽車裡“拉”出來。

截至今年4月初,重慶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264公里,日均載客量達222萬人次,以軌道交通為代表的公共交通在緩解主城區交通擁堵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為增加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今年重慶主城區將以軌道交通提質增效和地面公交路權優先為重點,加快構建網絡化公交優先道。今年,重慶主城區將新增12條、101.7公里公交優先道,到今年年底,重慶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里程將達到313公里。

重慶今年將全面啟動軌道交通2號線大修及更新改造、3號線“6改8”技術改造、1號線“增車”等提質增效工作;啟動軌道交通1、2、3、6號線站點周邊10個“P+R”停車場建設,提供停車位約1078個。

根據《計劃》,重慶還將開展有軌電車規劃建設,優先完善與軌道站點接駁的公交停車港,新建7座與軌道5號線、10號線站點接駁的公交停車港。

3

交通管理由保障型向智能型轉變

全面感知 精確配置

市民不文明的交通行為、交通出行的無序化是加劇交通擁堵的重要因素。因此,重慶在加快主城區骨架路網建設、軌道交通建設的同時,正積極轉變交通管理方式,由保障型向智能型轉變。

根據《計劃》,在推進公交優先道網絡建設方面,重慶市交通委員會將與重慶市公安局聯合,推動利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等交通數據,同步推進公交優先道標誌標線系統、電子警察系統、公交信號優先控制系統建設,保障公交車輛優先通行。

同時,重慶市交通委員會將加快電子站牌建設,重點針對公交優先道、客流量集中、線路範圍覆蓋廣等區域,新建40塊電子站牌;建設公交數據大腦,充分接入公交車輛GPS、刷卡、移動支付、公交線網等數據,融合GIS(地理信息系統)地圖,實現數據深度挖掘分析,全面感知公交運行狀態,精準配置公交資源,實現精細化運營。

本報記者 朝霞 特約記者 馬小惟 通訊員 趙小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