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小庙不一样 供的竟是唐太宗

这座小庙不一样 供的竟是唐太宗

一般来说,人们是很少供奉帝王的,因为帝王实在太多了,摆不平。

但在泉州南安丰州桃源村,一座小庙里却是供奉着唐太宗李世民。

这座庙叫“桃源宫”,又叫“唐王宫”,是闽南一带唯一供奉李世民的寺庙。

桃源宫座西北看东南,两进。大门悬挂着一黑色匾额,上书“桃源古地”,大殿中立匾“唐室一人”。大殿内供奉着唐太宗李世民的塑像,李世民的前方立着徐茂功、魏征、程咬金、秦叔宝四尊塑像。这四人,是随唐太宗打江山的功臣,也因此享受了香火祭拜。这些塑像是在2002年重塑的,看上去还显崭新。

这座宫据说是唐僖宗年间,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傅实建造的。傅实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出生于公元866年,是傅说的69世孙,傅姓的开闽始祖。他奉旨入闽时,其实只有14周岁。据记载,唐僖宗皇帝,听说傅实年少英俊,文韬武略,特下旨召见。僖宗见傅实年龄与自己相仿(僖宗长四岁),仪表风姿秀整,就授予他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建州都押衙的官职,并赐唐太宗的画像一帧,以示荣宠,并让他带军进驻福建。当时福建是唐中央恃为财富来源的重要地方之一,必须安抚、稳定。让傅实进驻福建,说明了唐僖宗对傅实的看重。

傅实入闽后,当时的泉州刺史骄纵不法,老百姓意见很大。傅实于是带兵驻扎泉州,并将这个刺史赶走。傅实最早是把自己的宅第建在泉州东门外的。后来,他接受妙应禅师的请求,把自己的府第捐献出来建功德院。据说,妙应禅师曾对傅实说:“我居尔室,干戈永息,尔居我穴,衣冠不绝”。据传,傅实第四子的后代,居住地就是妙应禅师指点的地方,这一脉果然兴旺发达,成为旺族。

傅实在南安丰州重建府第时,为了表示自己效忠唐王朝,同时修建了桃源宫,把李世民的画像供奉起来。当时桃源宫里设了李世民、徐茂公、程咬金、尉迟恭、秦叔宝的塑像,每日按仪朝拜,从未间断。这样做,表明自己虽然人在边疆,但对于唐王朝依然衷心耿耿。殿内现还保存着最早的一对楹联:“鼠雀有时资守土,君王异日得还宫”,这副对联说的是,自己虽然渺小,但也能够帮君王戍边守土,而出逃的君王应该也能够早日回国都,祈盼国家能够早日平叛,实现安宁。傅实的时代,唐已从盛转衰。唐僖宗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12岁即位,政权掌握在宦官手里,黄巢起义,他逃离长安。后来黄巢起义被灭,他刚刚返京,又遇上节度使与宦官矛盾,多路节度使起兵攻入长安。他又被挟持出逃汉中。后来好不容易平叛,刚刚回到长安,他却得暴疾而亡,年仅27岁。这个皇帝,还来不及展示治国才华,就谢幕了。

这里,本来只供奉唐太宗君臣。但后来,可能是因为改朝换代了,可能是政治还是什么原因,渐渐的,供奉的对象就有佛有道了,不仅有观音菩萨,还有睢阳二忠(张巡、许远),还有炎帝、田都元帅、周太尉、徐太尉。总之,成了一锅粥。虽然如此,但唐太宗李世民这一主供奉依然香火旺盛,一直流传至今。

除了这里供奉唐太宗李世民,据说在山西等地,也有不少农人在田间地头的小庙中供奉李世民神像。在那些宫庙里,李世民是以“虫王”的身份接受供奉的。

秦王李世民,怎么就成了“虫王”呢?

《资治通鉴》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贞观二年,京城周边出现蝗虫。唐太宗前往皇家禁苑,看到蝗虫,顺手捉了几只。他说:“人民靠庄稼活命,你们却吃庄稼,我宁愿你们来吃我的内脏,而不要危害人民。”他抬手就要吃蝗虫。手下官员劝阻说:“蝗虫是污秽之物,吃了可能会使人生病。”唐太宗说:“我为人民受苦,不怕生病。”就生吞了蝗虫。史书上记载,这一年,蝗虫没有酿成灾难。由此,人民把唐太宗当成了煌虫的克星,于是把他当成“虫王”供奉起来,祈盼没有煌灾。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蝗灾都是中国人民要面对的大灾难。当人力无助时,只能祈求于天。不管供奉有没有用,但总是一种心理安慰。所以,在北方的耕作区,秦王李世民作为“虫王”还是比较有名气的。但在闽南,农业并不十分发达,所以,“虫王”香火也不盛。而桃源宫作为供奉李世民的闽南唯一寺庙,就显得很有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