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中条山大败,卫立煌是不是要负主要责任?

黄逍76441463


1940年2月,第97军军长兼冀察战区政治部主任朱怀冰(保定四期)奉蒋介石密令,同时指挥西北军庞炳勋部、河北民军张荫梧部,分三路进攻太行山八路军根据地,遭到八路军主力的全面反击,朱怀冰第97军被围时急电第一战区卫立煌求救,卫立煌以没有军委会明令为由坚不驰援,最终第97军大部覆灭,朱怀冰仅率2000残部逃出。



在蒋介石看来,这位卫总司令的做法有点出格了。同时,陕西及河南地区驻军首脑蒋鼎文、汤恩伯非常眼馋卫立煌兼领的“河南省主席”职务,不停地打小报告诬指卫立煌与八路军有染。

宁可腐化不能赤化,这是蒋介石的底线,于是1941年3月电召卫立煌前往重庆述职,其实就是训斥和甄别,两人大吵一番,卫立煌赌气请假上了峨眉山散心,蒋介石则特派参谋总长何应钦前往第一战区视察,而就在此期间,日寇华北方面军已经做好了进攻中条山的战役准备。大战爆发前,卫立煌紧急赶回洛阳指挥所布署,但为时已晚。



中条山惨败使国军阵亡高达42000人,被俘35000人,战死中将级军官即达六名,第5和第14两个集团军约18万人损失超过70%,而日军伤亡甚微,蒋介石伤心地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中条山防线全部失守后,黄河以北再无中央军主力部队,日寇不仅可以倾全力围剿八路军,同时兵锋进抵黄河岸边,为1944年占领洛阳和开封做好了军事准备。对于这场极度恶化北方抗战形势的大败,责任应该怎么划分呢?恐怕这口大锅要由蒋介石、卫立煌及何应钦共同来背,蒋介石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卫立煌次之,何总参谋长属于添乱。



关于蒋介石。

中条山惨败的历史节点,正是“皖南事变”爆发后不久,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刚刚降到冰点,双方处于互不信任的阶段,破坏了八路军与中条山守军互为犄角的战略态势,使日军放手集中兵力进攻中央军;本来,日寇华北方面军的作战课和情报课两部门,对于是否打掉中条山国军主力是有争议的,作战课认为中条山牵制了三个师团主力,使围剿八路军的兵力经常力不从心,主张坚决割掉这条“华北的盲肠”;而情报课认为一旦打掉中条山国军,国共互相牵制和摩擦的局面将不复存在,日军将独自承担对付八路军的作战压力,然而皖南事变的爆发让这一争论戞然而止,多田峻决计先打中条山,再剿八路军。

用人不疑是统帅的必要素质,陆军二级上将卫立煌,身兼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河南省主席”等要职,于北方抗日战场关系甚大,要么放手使用,要么干脆换人,蒋某人这样用而且疑的状态,使卫立煌根本不能全身心扑在作战指挥上,更因为滞留四川不归,造成中条山防区战役准备严重不足;类似错误还有一条,即调走号称“中条山铁柱子”的孙蔚如第4集团军,归根到底,还是蒋介石不信任这支杨虎城留下的部队,生怕其在中条山坐大,特意划给了胡宗南指挥和监视,而这支陕军作战勇猛且士气旺盛,原本是中条山被围攻13次而不破的主力部队。



关于卫立煌。

其一,疲于应付重庆和延安方面的政治往来,对战区部队的日常警备和训练督促严重缺失,由于中条山国军自1938年春进驻以来防线三年未破,官兵普遍懈怠,阵地疏于戒备,通讯联络不畅,原定进行的一年期整训工作,拖沓至二年半都未完成。因此当日军动用特种部队空降作战时,各级指挥部陷于一片混乱,无法组织有效的机动防御;

其二,在日军大批增兵晋南,总数已达六个师团和二个半混成旅团超过10万人时,进攻中条山的征候已十分明显,卫立煌仍然在跟猴子玩耍,未能及时赶回部队,无论蒋介石做了什么,作为战区司令都是不负责任的。1941年5月7日晚,日军以“中间穿透、四面合围”的战术发动总攻,而卫长官5月5日才返回洛阳前指,黄花菜都凉了。

(卫立煌造访延安)

关于何应钦。

恐怕这位何总长到第一战区视察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如何加固中条山防线和防范日军进攻,更多的是来调查卫立煌是否与八路军关系不清的问题,因此对作战方面关心不够。在得到日军即将进攻的情报后,军委会军令部给第一战区拟定了甲乙丙三案:甲案是放弃中条山,战区主力撤至黄河以南;乙案是主动对日军发起进攻,破坏日军的战役准备,以攻代守;丙案是不坚持固守中条山阵地,主力转至外线遂行机动作战。

何应钦从4月18日到20日在洛阳组织三天的军事会议,最终个人拍板选择乙案,不切实际地提出主动对华北日军发起攻击的作战方案,这基本是罔顾国军战力的异想天开。大战在即,这样的战役集结会使日军更方便捕捉国军主力加以围歼,远比分散布防的损失要大,致使许多部队被赶到黄河岸边不能南渡,成群结队被敌人俘虏在河滩上,更有800学兵誓死不降投河自尽的悲壮,怎一个惨字了得。



中条山惨败后,日寇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峻晋升大将奉调回国,卫立煌被解除兵权转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第一战区由腐化严重的蒋鼎文接手,汤恩伯晋升战区副司令长官。八路军终于不再受“摩擦”的牵绊,正准备放手发展之际,却迎来了更加狡猾凶恶的敌人,新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为遂行中条山作战任务,侵华日军拟将驻赣北的第33师团增调给华北方面军,第33师团临走时想露一手,不料却成就了罗卓英和王耀武的“上高大捷”。


度度狼gg


先给大家简要地描述一下中条山战役的概况,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中原会战”),这场战役发生在1941年5月,是中国整个抗战史中唯一的一场,中日双方精锐锣对锣、鼓对鼓、面对面的,有准备的一场数十万人参战级别的大战役(淞沪战役、武汉战役、台儿庄战役均是双方准备不充分或是中方被动应战的战役)。

当时,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在晋豫地区中条山一带,驻有中国正规军第五集团军、第十四集团军七个军,以及阎老西等军阀的地方军约有二十六、七万之众。日军至战役开始前,兵力也增至六个师团,近四个混成旅,三个飞机飞行团,总兵力超十万人。自1938年起,双方已对恃两、三年了,中国守军占有兵力上的优势。1941年5月7日,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中条山中国守军,中条山战役打响。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仅一个多月时间,中国军队就以被俘3.5万人,遗弃尸体4.2万具,而日军 仅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的悬殊比例,全线溃败、呑下了战败的苦果。从这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到,在正面战场上,国军战斗力之潺弱、指挥能力、应变能力、抗打击能力之低下!网上有许多网喷曾无限地吹嘘国军在正面战场上的作用,这场战役,可以让他们闭嘴了!

这场战役中国守军战败战败的原因已有很多分析文章了,在这,我只着重说一说卫立煌应该负什么责任。个人认为,中条山战役的失败,主要责任应由两个人负责:一是蒋介石,二是卫立煌!

蒋介石才薄心高,心胸狭窄、无端猜忌,造成将相失和、君臣失和,无疑是造成这场战役失败的主要负责任者。而卫立煌,不以大局为重,身为三军统帅,竟可以在战役打响时负气远离自己的岗位,同样有不可饶恕的主要责任!

虽然,卫立煌离开自己的岗位有很多原因,但要知道,蒋介石自始至终并没有撤消他前线总指挥的职务!战役打响前、中、后,他仍是前敌最高指挥官!面对强敌,身为前线最高指挥官,竟能远离指挥部,对战场形势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中条山战役大败,他当然要负主要责任!要负的主要责任就是:一、擅离岗位!二、治军不严!中条山守军,号称国军中的精锐,竟一触即溃,就可见卫立煌平时对战场的态势没有深入的了解,对手下的将领没有尽到督促警醒、明确职责的责任,对防守的阵形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如果他手下的将领职责明确、兵力配置环环相扣、互为羽翼,面对突然打击,亦能按部就班阻击来敌,虽最终会因主帅不在缺乏总体调度而败,但总不会至于一触即溃,全线失守的。所以,中条山战役大败,卫立煌的责任也是很大的。


50后男人


抗日战争中最耻辱的中条山之战,惨败只因这位夫人的故去!

1941年5月,在山西中条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国军虽然英勇奋战,但最终却惨败告终。据统计日方伤亡人数不足3000,而中方阵亡4万人,被俘3.5万人,这一战中还有10余名少将以上的高级将领阵亡。蒋介石也愤怒的称这一战为“耻辱”。然而这一战中国的惨败,原因竟然和一位夫人的离世有关,她就是卫立煌的妻子朱韵珩。

卫立煌朱韵珩夫妇

朱韵珩自幼被教会收养,但却让她有机会得到好的教育,后来他留学美国,回国后成为了崇实女中校长。1927年卫立煌率领北伐军一部驻扎在风车山地区,部队日常的操练却干扰了崇实女中的教学,朱校长便前去交涉,一来二缺,朱韵珩却与卫立煌渐生情愫,最终结为夫妻。

1927年12月24日,圣诞之夜,在蒋介石与宋美龄的世纪婚礼之时,卫立煌与朱韵珩也举行了自己的结婚仪式。而这一层关系也使朱韵珩与宋美龄结为好友。二人都为基督教信徒,也都曾经留学美国,很有共同语言。据说,朱韵珩与宋美龄见面时,常常用英语交谈,而彼此的书信也多是用英语。二人亲密的关系也成为了彼此的“太太路线”,宋美龄需要帮蒋介石拉拢人才,而朱韵珩也希望通过宋美龄的关系,帮助卫立煌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卫立煌夫妇

卫立煌与蒋介石虽然是老战友,当年永丰舰上护卫孙中山时,二人就在孙先生的两侧。然而卫立煌反对内战,主张抗日,又与蒋多有矛盾,这时朱韵珩与宋美龄的关系便成为最好的调节剂。

1939年1月,卫立煌升任第一战区司令,然而他却没有兼任河南省主席,这使他在指挥作战中常常遇到诸多不便,朱韵珩同宋美龄透露了丈夫心中的不快,而没过几日,卫立煌便得到了河南省主席的任命书。朱韵珩对其父的帮助大概就是像这样。

卫立煌

忻口会战和太原会战后,中条山已经成为了晋南地区最后的要塞,此地的防卫此前一直由卫立煌负责,曾经13次抵挡了日本的进攻。使日军始终难以从山西渡过黄河。

然而,当抗日战争逐渐深入到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时,国民政府开始倾向于消极抗日政策,作为国民政府中的抗日派,卫立煌不受待见。而1939年的10月,朱韵珩又因病离世。宋美龄给了卫立煌一个机会,打算把侄女许配给他,但卫立煌却婉拒了。从此,没了朱韵珩这层关系,蒋介石开始不信任卫立煌。

不久后,卫立煌被蒋介石剥夺了中条山地区的指挥权。得知这一消息后,日本人立即组织了大规模的攻势。接替卫立煌指挥权的何应钦完全不了解中条山地区的防御布置,在他的瞎指挥下,中方惨败。不久后,卫立煌又被剥夺了第一战区司令的职务,黯然离开了抗日前线。

中条山之战

或许朱韵珩夫人没有不幸去世,也能阻止蒋介石的昏招,而中条山之战也就不会有如此耻辱的惨败了!


孙博士侃历史


当然不是。第一责任人肯定是蒋介石。

中条山根据地虽然是卫立煌将军经营多年,但中条山开战前,卫立煌因为“通共”问题被蒋叫回重庆述职,被蒋批评后一气之下上了峨眉山了(学岳飞)。所以中条山战役的关键时刻,他不在前线。因为卫立煌闹情绪撂挑子,蒋任命何应钦临时主持中条山国军,且不论何应钦一直以来的亲日立场,就算他要打,刚刚到任连手下部队在哪都不知道,你让他怎么部署?

蒋在开战之前撤回了卫立煌,又将中条山国军最精锐的第四集团军调去剿共,可谓斩首抽脊,此战已经必败。

另外反驳几个观点。

1、卫立煌在战役中始终担任战役总指挥,应该负责。我要说这个总指挥只是一个名头,整个战役过程中他始终不在前线,他怎么指挥?

2、国军的惨败表明卫立煌准备不足,他应该负责。首先,看了之前的分析,我们知道中条山国军在战前处于怎样的境地,无首无脊,就是一团死肉,卫立煌就是提前做再多的备战准备又能有什么用?我倒觉得中条山国军能坚持抵抗三天真是亏了卫立煌平时的战备工作做得好。其次,中条山战役日军投入的力量和专注度也是空前的,事实证明,只要日军认真地想打一仗,中国军队很难抵抗,可以参见第四次长沙会战。

3、卫立煌负气不出,应该负责。需要说明的是,卫立煌不是不顾大局的人。在得知日军发动进攻后,他第一时间返回前线,并通过电报指挥前线部队,但这种指挥终究是效率低下的,特别是第四集团军不在,他缺乏可靠的预备队,只能要求前线部队坚持抵抗,等他回去。日军7日发动进攻,他9日就已经到达了洛阳,可惜此时中条山国军已经开始崩溃了,他此时已是回天乏术,就算强行渡河返回中条山也不过是给日军送人头而已。


明厉锋


中条山大败,卫立煌不能说没有责任,但不负主要主要责任,主要责任一在蒋介石、胡宗南、汤恩伯、蒋鼎文这边,还有一在在日本人这边,就是日本人有多大意志和决心打这场战役上了,我们分别来讲。

从蒋介石这边来说,内部派系太多,尤其是黄埔系和非黄埔系,卫立煌虽然以非黄埔系得到蒋介石的信任,担任第一战区总司令和河南省省政府主席,但是在他的左边有胡宗南,抗战期间至始至终都没有投入战场,专门用来盯住共产党;右边是汤恩伯和蒋鼎文,汤恩伯是什么人?贪污、弄权,除了忠心,在军事上胜负参半。有这几个人在身边钳制,尤其是卫立煌从抗战大局出发,对十八集团军一视同仁,自然会被黄埔系、军统、中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百般掣肘和刁难。实际上卫立煌就是因为蒋介石的批评,赌气跑到峨眉山上,致使将兵不见,贻误战机。

从日本人这边看,纵观整个抗战战争,只要是日本人下决心打的战争,国军很难招架的住,实际上国军的精锐早在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中被消耗殆尽,基本上很难组织有效的抵抗,最后只有在抗战最后期的美械装备的武装下才有一战的实力。在整个抗争进入到相持阶段的时候,日本人的战略基本上是以维持为主,对国民党是又打又和,枣宜会战就是这样,只占领大城市形成威慑,一胜利就退回去。而中条山战役的背景是日本人为了缓解海上美军的压力,发起大陆攻势,逼迫国民党尽早投降,所以整个中条山战役和豫湘桂战役,既有国民党准备不足的原因,也有日本人动了真格的原因。


青年史学家


中条山大败和卫立煌的关系真不大,因为拒绝反共搞摩擦,卫立煌受到国名党高层排挤,在中条山战役爆发前被蒋介石软禁在峨嵋山,当时指挥第一战区作战的是何应钦,了解抗战史的都知道何应钦打仗手艺多潮啊!国军想不败都难。

1938年8月的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不再谋求彻底灭亡中国伺机和国民党政府和谈。这种时候蒋介石反共的打算从新抬头,不断搞摩擦,大量原本防守中条山的精锐中央军被调到中共陕甘宁边区周边布防,中条山只剩下曾万钟的第5集团军和刘茂恩的第14集团军约为十七万余人防守。1941年1月4日,国民党更是发动皖南事变,掀起反共高潮,国共双方摩擦不断。就是在这种中国国防力量面临分裂的情况下,日军发动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战役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被俘虏3.5万人,遗弃尸体4.2万具,日军据中方公布毙伤9900人,按日方数字仅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此役给积极“剿共”的国民政府沉重打击,被蒋介石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1941年1月30日,侵华日军提出“1941年度的作战,根据当前任务,大致确保现在的占领地区,尤其在夏秋季节须发挥综合战力,对中施加重大压力。特别期待于在华北消灭山西南部中央军的一战(亦即中条山战役)。”

为了迅速“解决中国事变”,日方决心集中兵力进犯中条山,并阴谋策划全歼中国守军。为此,日本中国派遣军“不顾警备地区治安状况的下降”,“从华中抽调第17、第33两个师团”,配属华北方面军。再由关东军调集飞行第32、第83战队,第3飞行集团主力,在运城、新乡两个机场展开,担任空中配合。接着,日华北派遣军将其所辖兵力作了适应性调整,编成了参加中条山会战的序列——第1军:第33、第36、第37、第41师团,独立混成第4、第9、第16旅团,军预备队;方面军直辖兵团:第21、第35师团,原配属35师团之骑兵第4旅团一部及第3飞行集团。指挥官: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中将。总兵力约10万余人。

在日本积极备战的时候,国军却临阵换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因拒绝反共摩擦,受胡宗南等人排挤,不见谅于蒋介石,于1941年春到重庆述职后,被软禁在峨嵋山未归。由于战区主帅缺位,国军各部指挥失灵,面对日军的凶猛进攻只能僵硬死守,各部仓促应战,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参谋长陈文杞、第12师师长寸性奇牺牲;第3军军长唐淮源、第98军军长武士敏、第二十二师梁希贤力战不敌自杀殉国。

可以说中条山大败基层官兵还是浴血奋战的能够指责的地方不多,但国民党高层麻痹大意不防备日军、积极全力反共的行为太坑人了。


当狗容易做人难


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先分析下当时的人和事:

卫立煌这个人很正面,在北伐战争、围剿红军、抗日战争中屡立奇功,作为非嫡系将领还深得国民党中央信任,中条山战役期间任第一战区司令兼冀察战区司令兼河南省主席,当时共产党领导的十八集团军归第一战区指挥,卫多次表态凡是抗日的队伍他都一视同仁,并对十八集团军的补给和军饷一直给予保障,对此军统和中统非常不满,报告中央卫立煌包庇共军、心怀异志,汤恩伯和蒋鼎文想争河南省主席的位置也向中央报告卫立煌容共。

卫立煌为保卫华北、保卫黄河开始对中条山地区进行布防,97军纠集多支游杂部队在蒋介石暗示下对太行区八路军防区进犯,遭到八路军还击,97军立即向卫立煌求援遭到卫的拒绝,结果97军大部及游杂武装被歼,事后卫不顾蒋介石、何应钦电令继续给共军补给和军饷,胡宗南等黄埔系将领认为这是扳倒卫立煌的最好时机,为争第一战区司令的位置在中央公然指责卫立煌通共,最终卫因容共、通共、拒绝反共等原因调回重庆述职,被软禁在峨眉山未归,时中条山战役爆发。

中条山地区,国军三个集团军和日军四个师团长期对峙。战前日军做了充分的准备,调集七个师团、大量航空兵、伞兵部队全力决战,而国军抽调第一战区主力第四集团军去参加反共,第一战区只剩下17万人,并对日军的计划一无所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派总参谋长何应钦赴前线指挥,由于没有充分的战前准备,何对部队情况不熟悉导致指挥混乱,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中条山战役以失败告终。

这场战役的失败蒋介石负有主要责任,听信谗言,导致将帅不和互相猜忌,抗日不够坚决,仍然把精力放站反共上面。何应钦负有次要责任,作为一个亲日派领袖对日军抱有幻想,对战役没有准备,没有制定作战计划,指挥僵硬。卫立煌也有很大责任,卫对十八集团军一视同仁作为战区司令来说是很英明的决定,如果战役由卫立煌指挥,第四集团军和第十八集团军能够参加中条山战役,日军可能无法突破中条山防线,损失最大的很可能是第十八集团军,卫立煌在战略思想上没有和高层沟通,被蒋介石训斥后和蒋赌气,最终丢下这么大的摊子没人管。


志士仁人S


中条山之悬殊惨败罪归一人!那就是铁心反共排除异己的蒋总司令!归罪卫立煌毫无道理!何应钦更是无哩头!卫立煌开战前已挂虚名实无兵权!何应钦根本就摸不清整个部署!

中条山防线在卫立煌任主帅的数年里一直视固若金汤!日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这源于卫立煌和八路军总部合作密切!双方紧密配合!特别是在治军爱民上做的很到位!与各路友军更是相互团结互助!卫立煌不单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还请来不少八路军的政治教官来言传身教!卫立煌更是在物资上给了八路军不少的援助!而八路军则充分利用自己的军民关系给与卫部大力的配合支持!以致于日军的一举一动都在我方的监控之下!数次日军的进攻都被轻松打退!卫立煌因此被亲日派和反共派恨之入骨!多次告黑状!老将自然是铁心反共的!盛怒之下做出了令日军做梦都想得到的部署变动!

一是招卫立煌回重庆训斥!二是派何应钦这个亲日派主持中条山防线!三是彻底打乱原防线组合!四是抽调最精锐的集团军去剿共!五是派军统到各部队里清共抓人!六是彻底割断与八路军和民众的联系!日军特务乘机渗透到中条山腹地!然后空头特战对彻底打乱防线各部的联系!整个战线成了一团遭!被日军分割围歼!这一仗堪称是进圈杀猪!而且是昏猪!

老蒋被某些人吹得成了神!实际上军事素养连团长都不够格!淞沪会战就是他乱指挥打成分批赶猪待宰杀!国军精锐杯葬送!川军桂军黔军被屠杀!后来的国共东北战场也是他排异调军换帅遭到灭顶!淮海战役还是他不懂装懂自作聪明往死里作!

再说一个抗战时的事例!都说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临阵逃脱!韩复榘原本是要死守黄河的!老将在大战即发的关口不打招呼偷偷地调走了黄河南岸的重炮团!明摆着就是等韩复榘被日军消灭!韩一怒之下弃城而走!他杀韩倒不是为弃城!他自己也丢了南京!杀韩世因为西安事变时韩世力主除蒋的人之一!还有川军的刘相!刘湘莫名暴死!应是军统所为!

中条山的败绩早就豫演了国军的宿命!一头猪领着一群虎!只能卖虎骨酒了!


peter1955


首先是日军全力决战,而中国军队对双方实力缺乏清醒的估计。战前,卫立煌原来是凭着二十六万大军与日军四个师团对峙,所以才能长期坚持中条山防线,并自称“东方马其诺防线”。日军从二十一军抽调三个师团北上,是一举拿出七个师团超过十万的主力部队来决战。要知道,日军单位战力远超中国军队(包括中央军),日军一个联队就可以和在正确领导下的中国军队一个正规师抗衡。整个抗战期间日集中10万以上兵力的攻势不多,可以说是“占据压倒优势”。而中国军队贩卖粮食、烟土,中条山成了经商之地。日本奸细乘机混入,日军特种兵空降到中国军队的指挥部旁潜伏。一场血战正在孕育,日军放出狂言,开战一个小时就可瘫痪中国军队的所有指挥系统,而中国军队还浑然不知大难临头而坐以待毙!


其次是战前日军准备认真充分,中国军队则仓促应战。日军为确保会战成功,对主力部队做了山地战的强化训练,在这次战役之前三个月中,华北日军集中五个师团对太行山八路军进行扫荡,八路军损失惨重,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元气,日军没了后顾之忧。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第三是日军贯彻作战决心坚决,指挥得当,配合有力,而中国军队进退失据,指挥混乱,部队互不协调。战役一爆发,日军各部按计划进行了果断快速的进攻和穿插包围,没有任何迟疑,干净利索得象是教科书上的案例。而中国军队始终没有象样的作战计划,要么不顾事实地要求“恢复原有阵地”,要么要求“就地固守”,而且很快就失去统一指挥,听任各部各自为战。有的部队尚能顽强抵抗,但更多是不顾友邻拔腿就跑(这些都是国民堂军队老毛病了)。


所以说,卫立煌不应该负主要责任。


电话啥时候


毫无疑问,中条山会战的惨败主要责任根本不在卫立煌,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和不明敌情的国民党军委会的一些高层人物制定的错误作战方针!

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任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卫立煌在全面抗战之初与八路军密切配合,沉重打击了山西战场乃至华北战场的日军。到1938年春,中条山一带共驻扎着国民党中央军、晋绥军以及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同时八路军创建的太行、太岳根据地也成为一道有利的屏障!就像一个楔子,钉在晋陕豫三省交界处,成为中国军队在华北战场的战略支撑点。至1941年中条山战役发起前,日军曾经8次发起攻击,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前,除了碰的头破血流外毫无任何收益。

到了1940年,随着国共摩擦不断,让日本人看到了机会。1940年底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下降到历史的冰点,日本人随即在华北发动了旨在报复百团大战的大扫荡。华北战场的八路军几乎是在孤军抵抗日军的疯狂扫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代价,许多根据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位于晋南一带的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因此在开战后,由于国共双方丧失互信加之客观的战场条件,八路军除了在冀南开展局部行动外根本难以有效配合中条山作战。作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卫立煌曾经对于国民政府下达的进攻八路军的命令给予强烈抵制,但是也不敢贸然援助力扛日军扫荡的八路军。因此,第一战区也是在按照“反共”、“限共”的思维理念进行军事部署,甚至在战役前军事会议上,不少高级将领依然还在谈论反共作战,长期疏于对日军的防范。直到1941年4月日军向中条山周围集结兵力时,战区部队这才奉军委会命令在黄河沿线构筑公事。在这一点上,卫立煌也确实负有责任。而刚刚结束对八路军根据地扫荡的日军则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拔除中条山这根楔子!

4月中下旬,军委会总参谋长何应钦抵达洛阳主持召开关于会战部署的军事会议,这一下彻底决定了18万参战部队的命运。在何应钦的拍板下,彻底改变了过去卫立煌制定的依托中条山险要地形和八路军的战略配合计划,决定在日军发起攻势前主动出击这样一个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近乎异想天开的战略方针。

1941年5月7日,日军6个师团又4个旅团约10余万兵力兵分三路向中条山这个中国军队在华北最后一个战略支撑点发动全面攻击。由于判断失误加之久疏战阵的第一战区部队很快被蓄谋已久的日军打的溃不成军,仅仅一个月不到,日军即全面占领中条山。中国军队4万余人长眠于这个诞生过无数神话的大山里,另有3万余人被日军俘虏并发配到南洋做苦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