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浩如煙海,如何才能讀書得間呢?來學習下名家的讀書方法吧!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提起讀書,都覺得是個苦差事。但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那麼咱們就來學習一下名人的讀書方法吧,為學海之舟加上引航的帆,助力的槳,讓讀書事半功倍,讓學習充滿樂趣。

書籍浩如煙海,如何才能讀書得間呢?來學習下名家的讀書方法吧!

1、諸葛亮:觀大略法

《三國志》上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一起讀書,但讀書的風格和方法卻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務於精熟”,而諸葛亮則“獨觀大略”。

  “務於精熟”,就是認真精讀,力求理解透徹,並爛熟於心。“獨觀大略”,就是說諸葛亮的讀書方法與其他三人不同,獨樹一幟;他是從總體上高屋建瓴地把握書本的精神實質,而不被枝蔓問題所糾纏。看得出來,諸葛亮無論是打仗還是讀書,都勝人一籌。

書籍浩如煙海,如何才能讀書得間呢?來學習下名家的讀書方法吧!

2、陶淵明:不求甚解法 。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過一篇《五柳先生傳》,文中雲:“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這其實是陶老先生託“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繪自己的讀書生活,闡發自己對讀書的見解。

  對於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歷來褒貶不一。不肯苟同者認為陶淵明是提倡粗枝大葉、淺嘗輒止的作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當然也有贊同陶淵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說過:“蓋不求甚解者,謂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為章句細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觀,可以稱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書呆子那樣死扣章句而毫無出息。

書籍浩如煙海,如何才能讀書得間呢?來學習下名家的讀書方法吧!

3、楊大眼:耳讀法

  耳讀法,用耳朵能讀書?除非是某些具有特異功能的人。一般正常的人,怎麼能用耳朵讀書呢?

  能!我國古代就有一位。南北朝時期,北魏有一員大將叫楊大眼,此人是一位常勝將軍,很有威望。《北史》卷三十七中記載了有關他讀書的事蹟:“大眼雖不學,恆遣人讀書面坐聽之,悉皆記識。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識字。”

  你看,楊大眼雖識不了多少字,但靠坐在那裡聽別人讀書,居然收穫不小,不僅記住了許多知識,還能口授佈告文字。可見楊大眼的讀書方法,還是行之有效的。這種讀書方法,主要是依靠用耳朵聽別人讀書,故稱之為“耳讀”法。

書籍浩如煙海,如何才能讀書得間呢?來學習下名家的讀書方法吧!

4、韓愈:提要鉤玄法

唐代大學問家韓愈在談到讀書問題時,曾說過一句名言:“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後人將他的話概括為“提要鉤玄”讀書法。

  按照韓愈的這個方法,讀書首先要將書分門別類,然後按其性質類型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讀書法。對於那些記事性質的歷史書籍,閱讀時必須提出綱要,也就是提綱摯領地將書中的主要內容抽出來;對於那些理論方面的書籍,閱讀時則要注意探取其深奧的觀點,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書籍浩如煙海,如何才能讀書得間呢?來學習下名家的讀書方法吧!

5、蘇東坡:八面受敵法

  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的“八面受敵”法,是很著名的一種讀書方法。

  “八面受敵”法是怎樣提出來的,又作何理解呢?事情是這樣的:有個名叫王庠的人在應制舉時,向蘇東坡請教讀書方法。蘇東坡就給他寫了封回信,信中有這麼一段話:

  “書之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盡取,但得其所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之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別作一次,求實跡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此雖似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書籍浩如煙海,如何才能讀書得間呢?來學習下名家的讀書方法吧!

6、陸游:有的放矢法

  “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這是宋代大文學家,傑出詩人陸游讀書生活的自我寫照。他終生酷愛讀書,以書為伴,與書為伍。不過,他讀書雖多,卻多而不雜,多而不亂。他讀書都是有的放矢的。

書籍浩如煙海,如何才能讀書得間呢?來學習下名家的讀書方法吧!

7、朱熹:循序漸進法

  “或問讀書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漸進”。這是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讀書之要》中提出的基本讀書方法。

  何謂循序漸進?朱熹作了詳盡的解釋:以兩本書而言,則“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本書而言,則“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他還要求:“未及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

  為什麼要循序漸進呢?朱熹以生動的比喻說,“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處,不知自低處不理會,終無至高處之理。”

書籍浩如煙海,如何才能讀書得間呢?來學習下名家的讀書方法吧!

8、董遇:三餘法

我國古代就有許多學人是“擠”時間的能手。比如說,漢代的著名學者董遇就很有一套辦法,他提倡利用“三餘”時間讀書。哪“三餘”呢?他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雨者晴之餘。”意思是說,冬天,沒有什麼農活,這是一年之中的空餘時間;夜間,天黑不能出去活動,這是一天之中的空餘時間;雨天,不能下地勞作,這也是可利用的空餘時間。抓住這三種空餘時間,用來讀書,肯定會有收效。

書籍浩如煙海,如何才能讀書得間呢?來學習下名家的讀書方法吧!

9、顧炎武:萬里行路法

  清初年間,在魯、冀、遼、晉的交通要道上,出現了一個行為有些奇怪的人。他約摸五十出頭的光景,衣著簡樸,帶著兩匹馬和兩頭騾子。自己騎在一匹馬上,另一匹馬和騾子則馱著沉重的大筐,筐子裡滿滿當當裝的全是書。

  馬在平坦的道路上走著,這個人坐在馬背上半閉著眼睛,咿咿呀呀地背誦起來了。揹著揹著,忽然有一處“卡殼”了,他便立即勒住韁繩,翻身下馬,拿出書本將背不出的地方反覆溫習幾遍。直到書背熟了,再繼續策馬趕路。

  每行至一處關隘要塞,他便去找幾位老兵或退伍的小卒,仔細詢問有關地理、歷史等情況。如老兵們說的有些與書上記載的不相符,他便親自到實地考察,一處一處地核對清楚,然後寫下筆記。

  途中若是遇到好書和珍貴文物,他就買下來;若別人不賣,他就全文抄錄或是借來讀完了再走。

  這位遊學先生姓顧,名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愛國志士,也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學問家和思想家。他曾在文章中寫道:“自少至老,手不捨書。出門,則以一騾兩馬,捆書自隨。過邊塞亭障,呼老兵諧道邊酒壚,對坐痛飲,諮其風土,考其區域。若與平生所聞不合,發書詳證,必無所疑而後已。馬上無事,輒據鞍默誦諸經註疏……”。這裡描述的就是他自己遊學讀書的情形。

書籍浩如煙海,如何才能讀書得間呢?來學習下名家的讀書方法吧!

10、鄭板橋:精當法

  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藝術上造詣高深,他的畫、詩、書被人譽為“三絕”。

  鄭板橋在讀書方面也頗有見地。他說:“讀書要求精求當,當則粗皆精,不當則精皆粗。”他還說:“讀書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運矣,徒多徒爛耳。”

  鄭板橋的“精當”之說,就是要求讀書要注意選擇,不能撿到籃裡都是菜,抓到什麼就讀什麼,隨便瞎讀一氣。不加選擇地讀書,不僅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於學業無補,而且還可能受一些壞書的腐蝕,於身心有害。

書籍浩如煙海,如何才能讀書得間呢?來學習下名家的讀書方法吧!

 11、梁啟超:注意法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的大學問家,寫過《讀書法》、《治國學雜話》等文章,專門論述讀書方法和治學方法的問題。

  他說:“昔人常說,好打燈謎的人,無論看什麼書,看見的都是燈謎材料;會做詩詞的人,無論打開什麼書,看見的都是文學句子。可見注意哪一項,哪一項便自然會浮凸出來。這種工作,起初做時是很難,往後就很容易了。……最初的方法,最好是指定幾個範圍,或者作一篇文章,然後看書時,有關係的就注意,沒關係的就放過。過些日子,另換題目,把注意力換到新的方面。照這樣做得幾日,就做熟了。熟了以後,不必十分用心,隨手翻開,應該注意之點立刻就浮凸出來。讀一遍,專提一個注意點;讀第二遍,另換一個注意點。這是最初的方法,其實也是最好的方法。幾遍之後,就可以同時有幾個注意點,而且毫不吃力。”

書籍浩如煙海,如何才能讀書得間呢?來學習下名家的讀書方法吧!

12、毛澤東:高誦恬吟法

  毛澤東同志青年時代讀書時,往往“採取'高聲朗誦’和'密詠恬吟’相結合的方法。每讀一文,總是反覆誦讀、吟詠,用心領會它的意義、氣勢、節奏和神味”。

  高聲朗誦,就是要大聲地朗讀;密詠恬吟,就是要靜靜地吟詠品讀。將高誦與恬吟結合起來,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高誦便於記憶和提高演說能力。許多老一輩的學者都有這樣的經驗:年輕時學習一篇文章,高聲朗讀幾十遍,就可以終生不忘。恬吟便於思索,細細地品味一篇文章,不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而且能夠更深刻地領會氣勢、節奏、神味。

書籍浩如煙海,如何才能讀書得間呢?來學習下名家的讀書方法吧!

 13、謝覺哉:晨思夜讀法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是一位學識廣博的學者,他對年輕人的讀書學習問題十分關心。一次,他問一位青年同志讀書的計劃以及準備研究點什麼;青年說沒有什麼計劃,常常是東抓一本看看,西抓一本看看;覺得要讀的東西很多,自己又處理不好,每天忙忙碌碌,瑣瑣碎碎,很有些雜亂無章,正為此苦惱呢!

  謝覺哉沉吟片刻,說:“你可以試試,晨思夜讀,重新學習。”並隨手拿起鉛筆在一張紙片上寫下了“晨思夜讀,重新學習”幾個字。接著他又解釋說:

  “為什麼要晨思呢?因為晨是一天的開始,也意味著新的開始。在新的一天開始的時候,不要急於做,而在於計,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計就是思。孟子說過一句話:'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之。思什麼呢?我們今天的人所思的內容和方法同孟子時代自然不同,但是'多思’這一點,則是自古以來有成就的人都是重視的。你可以結合工作的特點去思,你覺得自己常常是雜亂無章,那就思如何才能使雜亂無章變為雜亂有章,使工作效率高一些,一天抵兩天用,思的目的在於多得。

   夜讀,是根據你工作的特點提出來的,白天忙於工作,沒有完整的時間讀,就利用晚上,每天晚上抽它一、兩個小時攻讀一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長期堅持下去,不就有個完整的時間了嗎?時間對一個人來說是少的,也是多的,會擠時間,會利用時間的人,可以把少變成多,對他來說,時間就是多的。相反,給你再多時間,你不去利用,就是少的。思是必要的,但只靠思還不成。'思而不學則殆’,危險!'學而不思則罔’,同樣也是無用的。思要讀,讀促思,讀得多,思則廣,思越廣,讀得多就更好。晨思夜讀是相輔相成的。”

書籍浩如煙海,如何才能讀書得間呢?來學習下名家的讀書方法吧!

 14、魯迅:多翻法

  據許廣平回憶,魯迅有一個習慣,就是在工作之餘的空隙時間,見縫插針,閱讀書報。除了一些重要的外國書和社會科學書是詳細閱讀之外,普通雜誌一般是選幾篇或一部分看看,有的刊物拿過來隨手翻翻,有的看看目錄就算了。對於報紙,也總要花十來分鐘過目一下。正如魯迅自己所說:“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麼,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

  魯迅認為這種辦法很有益處。他說,譬如我們看一家的陳年賬簿,每天寫著“豆腐三文,青菜十文,魚五十文,醬油一文”,就知道先前這幾個錢就可買一天的小菜,夠一家人吃了;看一本舊曆書,上面寫著“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樑”,就知道先前還有這麼多禁忌。

書籍浩如煙海,如何才能讀書得間呢?來學習下名家的讀書方法吧!

15、巴金:回憶法

“回憶法”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種讀書方法。這是一種很奇特的讀書方法,因為它是在沒有書的情況下進行的。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上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還是聽聽巴金本人的介紹吧!

  巴金在《讀書》雜誌上撰文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

書籍浩如煙海,如何才能讀書得間呢?來學習下名家的讀書方法吧!

我認識一位朋友,他愛讀書,也讀過很多的書,可是有一次去他家裡,發現他家中竟沒有一本藏書,頗為驚訝!後來得知原來這跟他的讀書方法有關,他的書都是從書店買回來就撕下幾頁放口袋裡一有空閒便取出來閱讀,不論次數,直至書中內容爛熟於心,便把紙稿扔了,再撕下一部分繼續讀,直至讀完全書,書也沒了。

書籍浩如煙海,如何才能讀書得間呢?來學習下名家的讀書方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