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是药神》的英译名是Dying to Survive?

为什么《我不是药神》的英译名是Dying to Survive?

《我不是药神》自上映来热度不减,票房节节高升的同时也引发不少有关剧情的讨论。大概是专业本能,英大观影时第一个记忆点是电影的英译名Dying to Survive,看完电影后觉得这个英译名值得说一说。

虽然中文名《我不是药神》是从程勇的角度出发,但英译名的Dying to Survive却是从所有人的角度出发,特别是那些患病的人。

die表示“死亡”,由此衍生出dying表示一种极度的渴望,“很想,巴望”,dying to survive顾名思义就是“很想活着”。患病大妈握着曹斌的手说:我不想死,我想活着;程勇在黄毛死后问曹斌:他就想活着,他有什么错…

当然也可以用desire to survive等表达,但是dying和survive这种生与死对比的意味就不存在了。

另一个要注意的点是选用了survive而不是live,简单点区分就是survive是生存,live是生活,剧里被病痛折磨的人最初级的需求是survive,远远达不到live的程度。

有没有一个方法能够让大家轻松破解英语句式问题呢?有的,比如能动英语的“句式魔方”课程。

“句式魔方”帮助孩子突破英语学习中的第二难关——单词词义、短语积累与生成、句子生成转换能力。

通过学习“句式魔方”,孩子最终能形成语感,内化成语言本能,熟练生成各种句子。

没有学习“句式魔方”的孩子,要么只能机械的用各种单词按照汉语习惯,生成各种中式英语句子,要么就是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背诵各种语法规则,亦步亦趋的按照这些规则生成句子,很可能被各种语法细碎知识点搞得头昏脑涨而丧失学习兴趣。而学习了“句式魔方”的孩子,通过“句式魔方”的短语矩阵训练,不但能熟练的生成各种短语,并在训练的过程中,增加了语感,还能再具体的语境中自然习得单词含义,同时“句式魔方”通过其核心句的生成以及其它五种基本句式推导转换的练习,让孩子熟练掌握各种句式和常用时态的变化,最终获得句子生成能力。

学完“句式魔方”,一方面有了具体语境后,孩子就知道了单词意义,再结合已习得的“表音密码”基础,孩子就可将单词的“音”、“形”、“意”对应起来,彻底解决单词问题;另一方面,孩子可掌握短语与句子的生成机制,以及应对各种时态与句式的转换问题,来轻松自主的生成各种句子,掌握应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