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最意境高远的一首词,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都刮目相看!

本文根据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第七讲改编整理。

柳永虽然爱做艳词,但是他对词的发展是做出很大贡献的。首先是拓展了词的形式,由小令发展到长调慢词;其次是把词里的感情从“春女善怀”转变成“秋士易感”了。五代末至北宋初的词人,都是以女子的口吻抒发伤春之情,而柳永却是以男子的口吻抒发悲秋之情,这在词中是首次。

但是在当时,很少会有人看到柳永对词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大多数人只看到柳永所作的艳词,并对此嗤之以鼻。苏东坡在自己的很多诗文中表现出对柳永的鄙视,他曾说“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他还曾调侃自己的学生秦观,说他怎么写词有柳七郎的味道。

但是,苏轼对柳永在某些方面也是有所肯定、刮目相看的。宋代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苏轼语:“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柳永最意境高远的一首词,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都刮目相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这里的唐人高处,说的是盛唐诗诗歌的气象。词打破狭窄的闺房,走到广阔的开阔博大的境界,有两个推动者。一是李后主,他以感情突破而开拓出新的境界;二则是柳永,他是以“登高临水”写高远的景色而开拓出新的境界。他把大自然的山水跟自己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写进了词中。

傍晚时分,风萧萧的伴着秋雨洒落在江面上,又一番的冲洗,秋天更加的萧瑟凄凉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一天比一天更强劲和寒冷,山上的关塞,河中的流水,都冷落了,红花也衰败了,绿叶也落了,万物的芳华都慢慢逝去了。

宇宙之间有什么是不变的?所有有生命的都改变了,不改变的惟有现在楼前的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去。上片写的都是“无常”的景色,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是“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长逝无回是宇宙间永存的真实。

柳永最意境高远的一首词,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都刮目相看!

柳永完全通过对景色的描写就表现出这样的高远,所以苏轼说他“不减唐人高处”,并且苏轼的词风也受了柳永这一点的影响。如果柳永能够跳出男女爱情,或许他也能成为像苏轼那样的豪放派,可惜这首词的下片,又转入了儿女情长。

他想的是相思离别的悲哀,是对家人妻子的怀念,“ 不忍登高临远”,一方面是对一事无成、年华老大,生命落空的悲哀;一方面是为了蜗角功名、蝇头利禄而奔波在羁旅道途之上的悲哀。所以,不忍登在高处,望见远方的山水,那里有他的故乡。为什么这一年多,他一直在外漂泊,他何时才能回到所爱的家人的身边?

遥想他的妻子,在她的妆楼上举首遥望,盼着他坐船归来,每次看到天边一个船出现,就希望船上有他。但是,每次船上都没有他,多少次看见船来了,就以为是他回来了,结果都错认了。她以为他不思念家人,为什么不回来?可是,她怎么知道他,倚阑干处,对道“潇潇暮雨酒江天”,正是如此凝望远处,怀想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