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作为宋代的文学主流,它和唐诗齐名,并称“双绝”,影响至今。
我有时听到这样的争论:唐诗与宋词哪个文学成就高?这是很无谓的争论。唐诗与宋词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拼图,各占据着属于自己的高峰。唐诗发展后期,再也达不到李杜的高度,开始变得刻板、教条,或者说失去了创作生命,这对一种文学形式的发展是致命的。文学一定是高雅的,但也不能脱离群众,唐诗渐渐不受大众的垂青,老百姓渴望的,是一种更朴实、更接地气的文学。
宋词顾名思义,是一种唱词,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为什么能流行,因为它大众化,通俗化。所以唐诗和宋词完全就是两种风格,唐诗像交响乐,你见过普通百姓穿着背心踩着拖鞋去听交响乐的吗?宋词就属于市井文化,街头做游戏的小童也能吟唱。因此词一开始并不被士大夫阶层所接受,大家都在写诗读诗,听交响乐,偶有几个人打着快板闯入其中,必定遭到鄙夷。
词虽然盛行于宋,但起源自唐。唐朝的开化,使得胡人外族的音乐传入中土,又与汉民乐融合。演唱乐曲必然要配词,由此词开始登上文学舞台。但词由于流行歌曲的性质,一开始多写些哀思忧虑的艳情主题,有点像情歌,这在士大夫们看来,简直岂有此理。到了李煜时,词在主题和格局上取得了突破,当然这是以李煜个人的悲情为代价的,我们在上一讲专门讲到,在此不作赘述。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文人渐渐也意识到“艳情”这个问题,于是着手改革,使词的内容和主题上多元起来,不单单只是描写闺情,而是多了一些人生层面的东西。但是这个人生观与唐诗比起来稍显单薄,我前面讲过,由于宋代的政治原因,影响到文学上,就是宋词缺少唐朝那样开疆拓土的格局,文人把创作的眼光更多的投向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这是宋词与唐诗风格上最大的不同。
那么词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产生了一批重要的文学家,这些人和我们熟悉的唐朝诗人一样,活在我们的口耳相传中。宋词和唐诗都是我们这个民族基因中的文化构成,非常重要。我们不但对唐诗熟悉,宋词也一样随口念起。比如我对于宋词最初的记忆就是小时候中秋节会背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句子,宋词对我们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我一直觉得,唐诗和宋词一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性格和处世哲学,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不同的诗句和词句中找到一个自己,这也是唐诗宋词传诵至今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的几讲,我们就随着几个宋词大家的创作去感受词的魅力。
今天从柳永开始。为什么选择他呢?因为他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宋词的创作历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席位。他的词作,大多是反映市井生活,因此在当时也颇受追捧。正像今天跳遍大江南北的广场舞,群众基础雄厚——“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文人做到这份上,真是一种幸福。
我第一次读柳词是那首《望海潮》,波澜壮阔,浓墨重彩。但我初读只是赞赏,并不喜爱。我一向厌恶肉麻的颂歌,柳永写这首词,是为了求官,低了文人身份,多少有些可惜。但他也是无奈,柳永一生四次于科考落榜,他对于功名似是极为矛盾的。曾写过疏狂豪迈的《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一句我尤其喜爱,简直写得痛快!不料宋仁宗听后不高兴了,御笔一批:“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那一次柳永本是考上了,但皇帝划去了他的名字。他一定又后悔了,埋怨自己心直口快。但是柳永也很有意思,他后来到处跟人炫耀:“我乃奉旨填词柳三变。”这一招着实空前绝后,把自己摆在很高的地位,是奉皇上旨意作词的,又绕着弯子抨击科举。
自此,柳永成了北宋第一个专事写词的文人。
北宋初时,词这种文学体裁还未为人广泛接受,词的主要用途是作唱词,由青楼女子演唱,柳永因此常年混迹在青楼,词作也沾染了些许脂粉气。有些文学家因此批评柳词,称其登不上大雅之堂。我觉得这种批评很没有道理。我们不能因为唐诗宋词成了中国文化的瑰宝,就给诗词定一个很高的基调。研究宋词,应当从源头开始,就如我们现在说到人类,谁也无法否定我们是从丑陋的猿变化而来,为了高雅而贬低通俗,是不可取的。
柳永在天南地北的青楼中过着浪子生活,当时的青楼女子,对柳永极是崇拜,谁要能唱上柳永填的词,那真是身价倍增。柳永的职业相当于今天流行歌曲的词作家,只是比起今天潦倒的多。如今人们赚得钱多了,内涵却在逐步消解,我常常觉得这一点很有趣,你说这究竟是经济社会的优,还是劣呢?
柳永一生几乎都在漂泊,从没有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儿女情长,总是离别、回头、张望、凝噎。天圣二年,柳永第四次落榜,他离开京师,和自己的情人分离,写下那首最著名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上下阙非常清晰,很分明,上阙写分别,下阙抒怀。你看“执手相看泪眼”这样的句子,写得很细节化,当时的文人阶层甚至认为很庸俗,怎么能这么赤裸裸的表现男女之情,柳永这么写很有勇气。这也是我讲过的宋词的格局变化,它更多把笔触放在人本身的情绪上,关注的是人的内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千古绝唱,听得人心碎。柳永这位情人也是青楼女子,据说艺名叫虫虫。这个名字真是妙极,似乎是柳永一生遭遇的折射。在当时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士大夫阶层,柳永不过一个庸俗的浪子罢了,他死时,身无分文,几位青楼女子出资将他安葬。每年清明节,歌妓们都相约前来祭扫,称为“吊柳会”。
柳永词极具画面感,擅长慢词创作,大量的铺叙很有特点。柳永因为是一个“草根”,所以他的创作反映了当时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是当时社会风貌的展现。另一方面,他对宋词全面性的革新,功不可没,甚至影响到后世苏轼、秦观、周邦彦等人的创作,他颠沛放浪的生命形象也独立于古代文学群体中。
閱讀更多 小龜1991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