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次北人南遷,形成了客家羣體

西晉八王之亂,皇室宗親和軍閥們自相殘殺,甚至不惜僱傭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的部隊,大量滿族進入華夏民族核心區。匈奴、羯族、氐族、羌族、鮮卑在中國北方建立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亂華”。不堪奴役的中原漢人相繼南遷,開始了漢族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

中國第一次北人南遷,形成了客家群體

北方混亂之際,揚州都督司馬睿渡江,在建業建立東晉,世家大族紛紛南渡投靠,史稱“衣冠南渡”。中原漢人大致有三條南渡路線,西路是荊州一線,以洞庭湖為中心,遠的到達兩廣地區;中路以建業為方向,集中在鄱陽湖以東、蕪湖一帶;東線在京口以東,集中在太湖周邊,有的遷移到更遠的浙江、福建、廣東地區。大量南遷的群體,一直到今天都未與當地融合,保留中原地區的語言、習俗、生活習慣,又稱“客家人”。

中國第一次北人南遷,形成了客家群體

從地名看,在福建的晉江下游地區,很多南渡人民在此沿江而居,將江水流經地區稱為晉江。泉州的北邊有“小洛陽”,建有洛陽橋,可能不少洛陽來的人居住在此。

中國第一次北人南遷,形成了客家群體

南遷士人,不僅促進了民族融合,更是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當時,黃河流域是技術與文化中心,江南地區還處於“火耕水耨”階段,農業生產方式非常低下,養活的人民也很少,三國時期東吳有大片國土,人口卻很稀少,就是這個原因。從南渡人口構成來看,有一定經濟能力、有文化的才有能力南遷,很多詩經營階層。他們有知識、有社會治理經驗,更是以青年勞動力為主,其中更有經驗豐富的手工業者。北方漢族文化在南方得以保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