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迴避型人格?

神風之主~羅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各種各樣的人存在,每一個人也都存在著不一樣的性格。這是造成我們生活多元化的主要原因。

最近一種叫做迴避型人格的詞語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的次數非常頻繁。那麼什麼叫做迴避型人格呢?

迴避型人格又稱逃避型人格,渴望一種有意義的孤獨與暫時的迴避人世並非一種病態,真正具有迴避型人格的人並不敢深入到自己心靈的內部去,他們的迴避帶有強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點。
依戀理論認為,早期親子關係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是人的一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世方式內部工作模式會在以後的其他關係、特別是成年以後親密關係和婚戀關係中起作用。

迴避型依戀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對生活興趣和追求。因為總是迴避過多的親密接觸,他們顯得似乎很獨立

他們在配偶的選擇上往往與依戀型的人有緣份,其中的原因很簡單:依戀型的人往往較為主動,從而縮短了由於他的冷漠和退縮造成的距離空間,使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得以建立

迴避型依戀,通過各種方法來回避家庭生活,參加各種應酬,出差,在家裡就埋頭看書、電視,不與家人交往。配偶的親密行為使他們感到難受,感到被控制,希望有自己的空間。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在我這裡就有一位這樣的人,我覺得他就算是這種叫做迴避型人格的人。他今年己經五十多歲了,因為我與他鄰居,所以,稍微瞭解他一點點。

他一慣逃避一切外人,他感覺最舒服的生活就是孤獨與迴避人世間一切。他至今單身,每次看到他,給人的感受就是這個人與這個人的生活環境很原始,他從事藝術工作,他的臥室也是他的創作工作室,即使你進入他家,只是看到他工作,很少會有與你主動交流的語言。

這種人並非一種病態,他可能是不敢深入到自己心靈的內部去,也不敢瞭解外人的生活世界,我覺得他的迴避帶有強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他本人的的藝術創作很獨特,也很有水平,周邊同行們都佩服他技藝,特別是創作思路方面,一直遵循民族傳承,但思路大膽而創意,有很多廠家高薪聘請,可他就是願意感受這樣的孤獨。

可能與從小家境影響及父母為人處事習慣有關,才決定了他的處世方式。只是覺得他一慣迴避著什麼?他的性格冷漠甚至冷酷,對生活沒有絲毫興趣和追求,顯得似乎很獨立。偶爾與他談及生活,家庭之事,會以各種方法來回避你的問題,他從來不參加各種外界應酬,只是在家裡埋頭創作,或者看書,不與家人交往,堅持在自己的空間裡,我認為這種人就是迴避型人格。





華北隕石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那些遁跡荒野、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居者們則很可能屬於迴避型人格的人。

1、迴避型人格是指,對外界十分敏感,因為害怕失敗或失望而不敢跟別人交往,而且很怕與新事物接觸,這可以說是社交恐怖症的升級或變異。

2、有這種人格的人與焦慮型的人完全相反,主要的特點是冷淡,不喜歡與別人有過於親密的關係,甚至是恐懼親密。

3、而且他們不喜歡別人靠近自己或依賴別人,自己也一樣不想跟別人有過多聯繫。甚至是很反感與別人有肢體接觸,對擁抱、親吻、拉手毫無興趣,有的人會以為自己只是有潔癖或性冷淡。

4、有迴避型人格的人,他們很少相信人,很會少嫉妒,生活中比較獨立自主,可以自己吃飯、逛街、看電影,想想也挺寂寞的。

5、他們對感情之事不太感興趣,反而喜歡把時間投入事業和興趣上面,這類型的人大多會成為工作狂。

迴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學家認為,這種自卑感往往起源於幼年時期,由於感到自己無能而產生的不勝任和痛苦的感覺,也包括一個人由於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記憶力、性格等)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為了避免孩子出現迴避型人格,父母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者是在吵架之後向孩子發脾氣,對孩子說“都怪你!沒有你就不會有這麼多麻煩事!”、“我根本不應該將你生下來!”等等傷害孩子的話。

2、不要總是在孩子面前說“鄰居家孩子多好”,這是典型的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去突顯孩子的短處。

3、當孩子三歲的時候,就不要以各種理由讓孩子總是一個人待著家裡,要開始引導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接觸,開啟孩子的社交啟蒙。

4、在小學階段,不應該因為要學習,取消孩子所有的興趣和娛樂,應該鼓勵孩子多參加學校活動、參加興趣班、參加社團活動等等,讓孩子擁有“交朋友”的能力以及健康的競爭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