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的“祖国之父”

德意志的“祖国之父”

公元843年8月曾经威名响彻整个欧洲的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订了旨在瓜分查理曼帝国疆土的条约,根据这份条约:昔日统一了整个西欧的查理曼帝国被分割为东法兰克、中法兰克和西法兰克三个王国。其中东法兰克王国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进一步分化形成了许多公国——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萨克森、士瓦本、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等等,其中最大的就是萨克森。

这些公国共同构成了日后的德意志地区,而由于这些公国彼此之间的牵制,德意志形成了特殊的选帝制度——德意志皇帝是由各公国共同选举出来的,而首开这一先例的正是萨克森公国的亨利一世公爵。这位亨利一世有一个“捕鸟者”的绰号,据说是因为他当选时还在专心致志地捕鸟。不知他究竟是心大呢,还是故意以此掩饰自己内心的雄心壮志就不得而知了。然而亨利一世冕时拒绝了涂油礼,因此他的王位一直没能得到教会的承认。而且严格意义上此时的德意志还只是一个王国,而不是帝国,所以亨利一世终其一生的头衔不过是德意志国王(king),而且还是未获教会承认的king,而不是德意志皇帝(emperor)。真正意义上第一位戴上德意志皇帝这一桂冠的是他的儿子奥托一世。

公元936年奥托继承了亨利一世的萨克森公爵之位,与此同时他作为德意志最大公国的君主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德意志国王。在当时的德意志国王可不是什么至高无上的神圣君主,充其量就是各路公爵在实力势均力敌之时推出来充门面的人物。就在奥托继位的第二年他的异母兄弟唐克马尔就联合巴伐利亚、洛林等地的贵族造反作乱,这时奥托异常清醒地意识到:贵族们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巴伐利亚、洛林这些大贵族们上架空王权,下有心吞并其他中小贵族的封地,这就给王室利用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提供了良机。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奥托同中小贵族结成了反对大贵族的同盟,尽管这些中小贵族实力有限,可加起来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更何况背后还有身为国王的奥托的鼎力支持,于是他们很快就镇压了反对国王的大贵族叛乱:唐克马尔在部众向奥托投降后自杀,法兰克公爵被迫求和,奥托从容收拾巴伐利亚,赶走了阿诺尔夫公爵,任命其弟贝特霍尔特既位,但同时收回了巴伐利亚公爵相当一部分权力,944 年贝特霍尔特死后奥托任命自己的弟弟亨利为巴伐利亚公爵。

然而这样做仅仅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紧接着奥托由出台了从根源上打击地方贵族的政策:937年奥托一世改传统的公爵世袭制为国王任命制——这意味着德意志境内的任何公爵贵族死后其爵位的继承归属都必须获得王室的认可才能作数。与此同时奥托禁止公爵同教会势力接触,一面地方公爵同教会势力勾结起来反对自己。之后奥托综合运用武力征伐和政治联姻等手段把各公国的公爵都换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洛林公爵是他女婿,士瓦本公爵是他儿子,巴伐利亚归他弟弟,萨克森和法兰克尼亚由他亲自领导,德意志的局势看起来一切都掌握在奥托手中。然而在公元953年奥托的儿子和女婿因为权力分配问题而心生不满,于是联合大主教反对国王。在镇压了这一事件后奥托对自己的家人也不再相信,他于954年召开帝国会议重新分配土地,将各公国的实权直接掌控在自己手中。从此奥托的权威在德意志境内再也没有受到过挑战。

这一时期的德意志不仅有内忧,同样有外患:东面的马扎尔人是这一时期德意志面临的最大外患,而这一时期奥托也致力于向东欧扩张,两股势力之间注定将会发生冲突。公元950 年奥托迫使波希米亚(今捷克)公爵对自己称臣纳贡,这样一来奥托的领地就和马扎尔人的地盘直接接壤了。954 年马扎尔人主动发起入侵,奥托御挂亲征在955年的莱西费尔德战役中由他率领的德意志和波希米亚联军几乎完全歼灭了马扎尔骑兵,因为此战他被尊称为“伟大的奥托”、“祖国之父”。

奥托还为后世的德意志开创了一项传统:每个有作为的德意志国王都要进军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加冕为皇帝。这一传统肇始于公元961 年——这一年罗马教皇受到意大利城市贵族的威胁,于是教皇约翰十二世向奥托求援。后者闻讯之后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并很快敉平了罗马的叛乱,吞并伦巴底国家,扶正了教皇的位子。962年2月2日教皇约翰十二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加冕,奥托从此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德意志由王国正式升级为帝国——德国历史上也成神圣罗马帝国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加冕后不久奥托就与教皇签订了《奥托特权协定》:规定教皇要忠于皇帝,教皇由皇帝任命,并通过联姻获得了东罗马帝国的承认。在这一时期在漫长的中世纪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力之上的教权不得不屈服于世俗皇权之下。后来为维持他对教皇的控制,他又两度进军罗马。奥托还进军意大利南部挑战拜占庭,虽然未获成功,但获得了拜占庭对他的地位的承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