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一),完整版!

一、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一),完整版!

赵普

二、曹彬

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开国名将。

曹彬是后周太祖郭威妃子张氏的外甥。后周世宗时,他奉诏出使吴越,累官至引进使。曹彬严于治军,尤重军纪,受到宋太祖赵匡胤信任,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乾德二年(964年)参与攻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升宣徽南院使。开宝七年(974年)率水陆军十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辽,以功擢枢密使。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分兵三路攻辽,曹彬为东路军主将。他因孤军冒进、兵疲粮乏撤军,于岐沟关之战大败,致使宋军全线溃退,被降为右骁卫上将军。后复起为侍中、武宁节度使。宋真宗即位后,曹彬复任枢密使。

咸平二年(999年),曹彬逝世,年六十九。追赠中书令、济阳郡王,谥号“武惠”。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一),完整版!

曹彬

三、薛居正

薛居正(912年-981年7月12日),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大臣、史学家。

薛居正为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进士。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朝,历官谏议大夫、刑部郎中、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平章事、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司空等职。曾主持编撰《旧五代史》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薛居正因服丹砂而中毒死,年七十。追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惠。咸平二年(999年),配飨太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一),完整版!

薛居正

四、石熙载

石熙载(928年―984年),字凝绩,河南洛阳人,北宋官员。后周显德年间考中进士。为人疏俊有度量,居家严谨,有礼法。北宋初期,任掌书记,后历任开封府推官、右拾遗、左补阙、兵部员外郎、枢密副、刑部侍郎、户部尚书、枢密使、尚书右仆射等职。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石熙载去世,终年五十七岁。追赠侍中,谥号元懿。咸平二年(999年),配享太宗庙廷。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一),完整版!

石熙载

五、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府人,北宋开国名将之一。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宋朝建立后,受到重用。李重进叛乱,太祖亲征,潘美为行营都监从征。

开宝三年(970年),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率军灭南汉,一开始潘美围攻贺州。潘美设伏于南乡岸,大破南汉军,擒斩伍彦柔。接著连克昭、桂、连三州,进逼韶州。再取韶州,南汉后主出降,南汉灭亡。即日,命潘美与尹崇珂同知广州兼市舶使。开宝五年(972年),兼岭南道转运使。开宝八年(975年)助都部署曹彬伐南唐,南唐灭亡,加检校太傅、宣徽北院使。太平兴国四年(978年)正月,任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判太原行府事,随太宗伐北汉,又被任为知幽州行府事,随太宗北伐辽,兵败而回。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以雁门观之捷封代国公,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忠武军节度使,进封韩国公。雍熙三年(986年),宋兵三路北伐辽朝,潘美为云、应、朔等州行营都部署,率西路军出雁门,所向克捷。不久,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也受诏撤军,在撤军过程中,潘美与王侁等逼迫杨业冒险迎敌,置之必败之地,而又见死不救,致使陈家谷(今山西宁武)兵败,杨业全军覆没,被俘而死。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

淳化二年( 991年),加同平章事,数月后死,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999年),配飨太宗庙庭。潘美在宋真宗时代又追封为郑王。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一),完整版!

潘美

六、李沆(hang)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河北邯郸)人。北宋时期名相、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监修国史。次年,改中书侍郎,拜东京留守。咸平四年(1001年),加门下侍郎。咸平五年(1002年),加尚书右仆射。

景德元年(1004年)卒,年五十八,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李沆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吏事,尤为注意戒除人主骄奢之心。有“圣相”之美誉,史称其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称其为“宋一代柱石之臣”。《全宋诗》录其诗三首。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一),完整版!

李沆

七、王旦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之子。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澶渊之战时,王旦权任东京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他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变。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深为真宗信赖。但受王钦若说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书封禅之事,颇受后世诟病。

王旦晚年屡请逊位,最终因病罢相,以太尉掌领玉清昭应宫使。天禧元年(1017年),王旦去世,年六十一。获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故后世称其为“王文正”。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一),完整版!

王旦

八、李继隆

李继隆(950年—1005年3月17日 [1] ),字霸图。祖籍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宋名将、外戚,枢密副使李处耘长子、明德皇后长兄。

李继隆初以恩荫补供奉官。他善骑射,晓音律,好读《春秋左氏传》,以礼待儒士,多智谋,谦虚谨慎。参与平定南唐,屡立军功。党项李继迁扰边,与田仁朗等率兵将其击败。从曹彬征幽州,破契丹军。雍熙三年(986年),迁侍卫马军都虞侯,为沧州都部署。后以河西行营都部署,破李继迁,擒赵保忠(李继捧)。至道初年,任灵、环十州都部署。真宗即位,解除兵权,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澶渊之战中,李继隆受任驾前东西排阵使,与石保吉率军抵御契丹。

景德二年(1005年),李继隆去世,年五十六。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武”。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一),完整版!

李继隆

九、王曾

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名相。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发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宋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丁谓,朝廷倚以为重。后罢知青州。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因与吕夷简不和,一同被罢免,王曾出判郓州。

宝元元年(1038年),王曾在郓州去世,年六十一。获赠侍中,谥号“文正”。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一),完整版!

王曾

十、吕夷简

吕夷简(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淮南路寿州(今安徽凤台)人,祖籍京东路莱州(今属山东)。北宋政治家,太子太师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

咸平三年(1000年),吕夷简登进士第,初补绛州军事推官。后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宋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职参知政事。天圣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明道二年(1033年)罢相,不久复职。景祐二年(1035年),加右仆射,封申国公。次年,因与王曾争事,二人同时罢相。康定元年(1040年)再次拜相。庆历元年(1041年),徙封许国公,兼枢密使。其后因病以太尉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去世,年六十六。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靖”。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绘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吕夷简辅佐年少的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北宋社会诸多矛盾,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宋代名相之一。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一),完整版!

吕夷简

十一、曹玮

曹玮(973年7月22日—1030年2月21日),字宝臣。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名将,枢密使曹彬第四子。

曹玮出身将门,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少年时便随父亲在外任职。宋真宗即位后,任渭州知州,驭军严明,赏罚立决。知镇戎军时,招降外族、袭破李继迁,并据地形修筑工事、巩固边防。李继迁死后,曹玮上疏请趁机攻灭李氏政权,但未获准许。他亲自率军带回归降的河西大族,使李德明不敢轻举妄动。此后与秦翰破章埋族于武延川,分兵灭拨臧于平凉,屡立战功。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吐蕃李立遵部入侵,曹玮于三都谷大破其军,斩获颇多。此后累迁至宣徽北院使、签书枢密院事。天禧四年(1020年),因宰相丁谓诬陷,连贬为莱州知州。晚年历知青州及天雄、永兴、河阳军,官终彰武节度使,封武威郡公。天圣八年(1030年),曹玮去世,年五十八。获赠侍中,谥号“武穆”,后世遂称其为“曹武穆”。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绘像昭勋崇德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曹玮为将四十年,未曾失利。他治军严整,史称其“平居甚闲暇,及师出,多奇计,出入神速不可测”。自三都谷之战后“威震四海”,唃厮啰每闻其名,即以手加额。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一),完整版!

曹玮

十二、韩琦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

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与富弼齐名,并称“富韩”。

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宋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一),完整版!

韩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