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探訪,印度有多少可能超越中國?

實地探訪,印度有多少可能超越中國?

前段時間,我去了印度,出發之前,幾乎所有朋友都勸我,不要去,或者是帶好方便麵,祝你平安等。他們問我為什麼不去發達地區或是更宜人的海島,我很俗套地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除了對歷史的好奇,我更好奇的是這個擁有13億人口並即將超越中國人口數的國家,經濟現狀到底是如何的?我希望拋開官方宣傳的中印邊界衝突引發的民族情緒去客觀地看一看。

初到

飛機穿越過兩個半時區,降落在了德里甘地國際機場,巨大的機場裡,是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他們或來朝聖,或來度假,或來貿易,或只是路過,他們擦肩而過,他們從天南地北來,又各奔東西去。新落成的國際機場,從硬件上來說總體是處於現代化1.5線左右的水平。大致能夠匹配上這個大國的地位的。但是我們發現工作人員辦事效率可以說是很低下且隨意了。沒有自助取票機,正常排隊辦理Check-In 需要1.5小時以上,也就說如果你提前兩小時到,基本就要誤機了。導遊告訴我們:如果海關人員向你詢問一些什麼,你就用中文說:什麼。如果說了英文,他們可能會和你聊十分鐘大山。

出了機場,大巴開了五分鐘,就進入了混亂的市區,垃圾,狗,牛,猴子和乞丐到處都是。總的來說,是沒有什麼市政規劃的。這讓我們對這個神奇的國家產生了一些失望。

從宗教說起

要說清楚印度的經濟現狀,就必須從宗教說起。這其中有千絲萬縷根本斬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可以說是一環扣一環。印度的第一宗教是印度教約有9億多信徒,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約1.5億左右。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存在宗教衝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時造成了宗教仇殺的慘劇。

基督教信徒超過2000萬,教徒主要分佈在南部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為最,其次分佈在印度東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傳,基督教於公元1世紀時就已傳到印度。錫克教是在伊斯蘭教影響下經過改革的一個印度教教派。現在有近2千萬錫克教徒主要集中在旁遮普邦。而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基本在印度共和國是沒有什麼信徒的。

這裡必須得提到的便是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將人化為了四個等級和一個賤民等級。從現代文明意義上來說,這是滅絕人性的。為什麼呢?印度教強調:凡人一生中產生的業,決定了他的靈魂下次轉世重生時,究竟是成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還是變成一頭獸,或甚至一隻昆蟲。而大量底層的教徒基本處於自我放棄狀態,混吃等死,對今生是絕望的,而做非常多的無效率的事情來換得來生的幸福。

印度大量的年輕人都處在這樣的狀態下,所以我們常說的人口紅利,在這裡更多時刻是一種負擔。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意願去奮鬥。

中國改革開放的奇蹟的基礎是中國擁有大量勤奮努力的年輕人,並且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勤勞致富,這才是真正的發動機。而印度缺乏這樣的基礎。雖然印度已經廢除了種姓制度幾十年,也有一些低種姓的人通過奮鬥改變了自己,包括數任總理,現任總理穆迪也是,但是更多人仍然被餘毒影響著。

在農業時代,這種制度大大增加了社會的穩定,但是在現代社會,這成為了阻止前進的桎梏。

如果此刻你覺得中國的階級很固化,建議你抽空去印度看一下,你就知道中國還是很幸福的。因為有資格奮鬥並獲得一定的改變命運的機會是幸福的。

德里的高級商場,有royce這樣的日本高級巧克力,售價1500-2000盧比一盒。摺合人民幣是150-200元,對於中國很多人來說並不算什麼。但是印度的餐廳服務生,司機,普通公務員一個月的收入也不過2000盧比。購買這些巧克力的印度人,我仔細觀察了,得出一個絕望的結論,印度的高級商場裡90%都是印度白種人,即雅利安人種。印度的中上層社會幾乎完全被雅利安種壟斷,密不透風。注意了,這裡指的不是鉅富,而是一箇中產階級。

一個社會,人要實現從中層到上層的突破肯定是艱難的。但是如果下層沒有通道通過努力提升自己的通道那一定是有問題的。又因為宗教信仰問題,印度的計劃生育政策徹底失敗,印度長期難以走出“貧困導致多生育,繼而再導致貧困”的陷阱。

我個人認為:印度數字上的巨大人口紅利,尤其是接近中國1970S的人口結構這樣的機遇可能稍縱即逝。

從歷史說開去

基本從歷史上來看,印度本土人是缺乏戰鬥力和反抗精神的,這和看起來溫順的漢人有著非常大的區別。漢人更強的能力是同化外族,打不過就同化你,這在印度本土人來說是不具備的。

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就征服了印度河平原地帶。

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了上文所說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其後,蒙古人入侵建立了莫臥兒王朝,第五代皇帝為他最心愛的妃子以舉國之力建造了泰姬陵。再之後,英國人在此殖民統治了長達三百年。基本在被外族統治階段,屬於被剝削和純輸出資源的階段。印度幾乎所有的古堡,恢弘的建築都是三百年前的造的。近三百年可以說是處於徹底的停滯狀態。

直至今日,印度雅利安人種幾乎壟斷了上流社會和中產階級。但是印度的結構是紡錘形的,中產及以上階層的數量不到五分之一,沒有小康這個群體,剩下的就是赤貧了。

這裡我們要強調一個知識點:印度 India 這個詞在歷史上更準確的說是一個地區。類似於中東、東歐這樣的地區概念。包括如今的巴基斯坦、印度共和國和孟加拉國都是屬於印度地區。亦是蒙古人和英國人曾經統治和殖民過的版圖。在這片土地上,有大大小小600多個王國。即使在今天,印度各邦使用的官方語言依然高達18種。種族依然高達100多種。這增加了全國統一協同發展的難度,要知道秦始皇那時候咱們國家就開始統一文字了。

從體制說開去

印度是一個聯邦共和國,印度的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行政權力主要控制在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其他內閣成員。

但從體制來看,印度借鑑了西方的制度,但是卻產生了巨大的水土不服。首先印度各個邦擁有非常強的自治空間,中央意志很難傳達下去,無法像中國一樣去搞國家級的大開發。

中國的深圳大開發,上海浦東大開發都是以舉國之力建立的。

其次,印度的政治領袖,需要討好民眾去獲得選票,難以誕生鐵腕強人。一個國家現代的初期必須有一種力量或是強權能夠壓倒一切去完成最基礎的改革和原始資本積累,這在印度短期來看很難。此外印度的政府的腐敗可以說是非常嚴重,尤其是基層腐敗,辦事效率極度低下。

無論是政治還是歷史宗教基礎,印度都像是個先天不足的巨大的病人,離現代化隔著好幾個封建王朝。

從地理上看

印度位於歐亞大陸東、西方文明的交匯處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東西方溝通的橋樑和扼守印度洋航線的樞紐。福兮禍之所倚。就是因為所處的南亞次大陸連接中西方的位置,印度才會一直被不同的強勢外族侵略和統治。

而印巴問題基本上來說,是無解的。這句話是我們的印度導遊說的,一個在中國學習中文到研究生的印度中國通。印巴問題,我個人覺得那一定是英國人在退出印度前埋下的深坑:既然我們大英帝國無法擁有此地,那麼這裡就別好過了。

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歷經數次印巴戰爭,數次種族屠殺。加之中西方勢利的角逐,克什米爾地區幾乎是不存在和平解決的可能性。

中國的氣候與地形條件比印度更具多樣性,使得中國同時適於發展內陸與海洋經濟,並能夠形成全面的產業結構,發揮互補優勢;印度氣候為南亞地區獨有的熱帶季風氣候,更適於發展農業與外向型海洋經濟。

中國擁有更大的戰略縱深和更多樣的地理條件。中國的國土面積約是印度的3倍,擁有更大的戰略縱深。中印兩國在區位上各有優勢,中國是歐亞大陸上唯一與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及俄羅斯直接為鄰的國家。

印度的地理位置總的來說是很不錯的,但是人口結構得劣勢太明顯,目前抵消了其地理優勢,如果無法完成全國廣泛性的人口素質教育,不能完成各邦之間的協調,將沒有可能實現真正的經濟騰飛。

印度近四十年犯過的戰略錯誤

印度的改革開放比中國晚了12年左右,但是錯過的是整整四十年。中國改革開放前夕,印度的人均GDP甚至高於中國,是什麼使得印度徹底被甩開的?

其中之一是,中國採取了最適合國情的定位:用市場換技術,用規模換經濟,使自己成為世界工廠。今天我們很多人都說低端製造業不好,但是你要知道,在吃不飽飯的年代,只有讓儘可能多的人擁有工作才可能脫貧。中國如願得成為了世界工廠,嵌入到了全球產業鏈之中。並因此解決了十億人口的溫飽問題,但中國過度發展的房地產又消滅了一大批中產階級。

印度最大的失誤便是錯失了發展製造業並融入全球化產業鏈的良機。印度跳過製造業發展與其經濟基礎不符,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形成了產業鏈的脫節,發展高端第三產業的戰略與印度充沛但素質偏低的勞動力結構不匹配,並錯過了承接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產業轉移的良機。

印度的軟件業發展至巔峰不過解決了1000萬人口的就業,創造了一千萬中產高收入階級和解決十億人的生存問題哪個更重要?

這裡說一句題外話: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際,很多學者認為中國二十年高速增長即將換軌,時任國家信息中心主任的劉鶴髮表名為《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兩個觀念的澄清》。

其中提到:在未來10年,中國的三個基本趨勢:城市化(城鄉結構的大調整)、市場化(所有制結構的大調整)、國際化(國際分工按比較優勢原則的大調整)將為高速增長創造物理空間、動力機制和運作慣例。文末最後一段提到:重要的問題是對增長的共識和對創造增長條件的共識。

如果20年前,印度與中國競爭成為世界工廠,而不是世界的後勤中心,那麼今日或許會大有不同。

中印的宏觀經濟對比

目前中國的GDP絕對值是印度的5倍,故而即使印度近幾年保持著6.9%的增長,也抵不過中國的6.5%上下。

而莫迪執行的廢幣政策,間接導致了通貨緊縮的發生,在上一個大規模投資週期裡,印度向美國借了非常多的錢,多到什麼程度呢?這被認為是華爾街給印度人挖的坑。目前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隻夠用來還利息。因為國內赤貧人口過大,不具備中國90年代的國民高儲蓄基礎,只能向外借錢。

印度的城鎮化率僅為32.4%,遠低於中國的52%。印度農業人口數量依然龐大,且遊蕩在赤貧線上。2014年數據:中國的工業增加值達44176億美元,居於世界首位,同期印度僅為5738.5億美元。中國粗鋼產量為82270萬噸,印度僅為8650萬噸;同年中國生產汽車2372.3萬輛,印度僅生產384萬輛。基本都是在零頭線上。

重工業不行,農業呢?

2013年,印度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70000千公頃,而中國為122524千公頃。但2013年中國糧食作物總產量達6.02億噸,而印度糧食作物總產量為2.65億噸。也就說印度的畝產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不到。原因是什麼?一是化肥仍然沒有普及,二是機械化生產幾乎沒有,三是印度人比中國人懶很多。四是印度熱帶季風氣候的不穩定。

儘管印度農業產量不如中國,但仍通過低價徵購大量農產品出口創匯,用於進口急需的工業生產設備,為糧食出口國。

2014年中國國道和高速公路總里程為29萬公里,遠高於印度的8萬公里,中國的省道為32萬公里,是印度的2倍有餘;鐵路方面,中國的高速鐵路總里程居世界之首,佔世界高速鐵路總運營里程的一半左右,而印度尚未建成高鐵;另外更扎心的是2014-2017年底,中國完成了新一輪高鐵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而印度基本沒有。

中國企業在印度

據統計,印度去年銷售了1.24億部智能手機,其中中國品牌佔據了53%,印度前五大品牌除了三星電子外,就是小米 20.9%,vivo 9.4%,OPPO7.5% 聯想7.8% 華為暫時落後。但是印度的通信設備幾乎都是華為統治的,20年前華為就早已進軍印度的通信行業。

白色家電行業中,海爾在2004年遍進入了印度,市場份額佔5%,2012年美的進入印度,年複合增長達到30%,在我們參觀齋普爾的皇宮時,發現他們用的電風扇都是美的。

但這些產品在印度仍然算奢侈品,稅率高達28%。

2015年阿里巴巴投資了PayTM,即印度的支付寶。滴滴亦投資了印度的滴滴Ola。騰訊近幾日也宣佈投資了印度的今日頭條。但依然是任重道遠,一是人口紅利並不是想象得那麼完美,赤貧群體對於商人來說,可以視為不存在的數字。二是兩國的制度差別過大需要適應。

印度如何破局

新任印度總理莫迪的改革核心主要體現在七大方面:

一、推行“印度製造”戰略。即修正過去犯的錯誤,並希望在中國製造業逐步流出時,承接中國流出的市場。將製造業佔印度GDP的比重從目前的15%提升至25%,併為每年進入印度勞動力市場的逾1200萬年輕人創造就業,促進包括交通、煤礦、電子、化工、食品加工等25個領域的製造業發展。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吸引外資,打造工業園,作為推動“印度製造”支持戰略。

三、加大開放,鼓勵外國投資。充分發揮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不斷改善的產業政策等優勢,廢除繁雜的投資手續、加強政策和稅收體制的一致性和清晰度,積極吸引外國投資。

四、進一步推進私有化改革。計劃逐步減少36家國企的股份,以籌集100億美元以上的財政資金,其領域包括了煤炭、石油、鋼鐵等多個行業。

五、消除貧困,盤活非就業人口。盤活印度國內龐大的非就業人口,提高勞動參與率,使2/3普通印度人脫貧,為印度經濟增長創造一個強大的引擎。

六、提升政府效率,打擊腐敗。整頓政府工作作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嚴懲基層腐敗,鼓勵女性公務員上崗。

七、大打經濟外交牌,助力國內政策。莫迪不論出訪哪個國家,都致力於宣介“印度製造”、遊說外國投資者、爭取當地印僑支援印度建設,外交為經濟服務成為最突出的主題。

而我個人認為:人口問題,和政治體制才是印度經濟之癥結。只有消除宗教、種族間的隔閡、大力發展教育強國、科教興國、進行體制改革才有機會真正成為大國,畢竟低端勞動力隔壁的柬埔寨、緬甸都不缺。

我個人認為:本世紀中葉前,印度沒有可能超過中國。當然,中國有自己的重大困難去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