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讀到博士到底有什麼用?

鵲·鷂丶


首先,那些讀書無用論主義,通常都不懂得什麼叫“無用之中有大用”,學習好,讀書多和高學歷不是為了炫耀或者某些無知者眼裡的裝b,而是為了有更多選擇,活得更自由!

其次,讀博是人生青年階段在讀書這個道上走了一個較完整的歷程,讀博之人不一定都大富大貴,腰纏億貫,但人生是充實的,走過來了將無怨無悔。"知識就是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博士總比那些不學無朮、坑蒙捌騙偷的混混對社會貢獻大。

第三:知識無價,用金錢是無法衡量的,何時懂得,何時才是我們真正的進步,也才會尊重知識、崇尚科學。想得到高額的收入和回報,最好不要拿博士學位說事;

最後,讀書獲得高學歷是一條孤獨艱辛的路,但它的價值不僅僅是高薪水,只有從這條路上踏實走過來的人,才知道它,不需要被同情或者一錢不值的可憐,春江水暖,冷暖自知,當然想好了再去走這條路!


遊戲大咖王


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從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必須弄清楚一個前提,你考博士了沒有?你不是畢業了沒有?

如果這兩個問題,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就不要提這種問題,因為這是誤導別人的。

因為你並沒有考過博士,你並不知道博士是做什麼的,出來之後過怎麼樣的生活,拿什麼樣的薪水?你自己本身在讀博的過程中得到了什麼?體驗到了什麼?

這就像,一個人面對著一杯水,自己沒有喝過,就妄加評判這個水是冷是熱?況且冷和熱的標準對每個人來講是不一樣的。



第二,讀博士對一個人來講,不僅僅是自身的層次和所接觸的群體提升,更重要的是自身具有更加自由自主和更加寬泛的選擇。

在讀博士的過程中,自身的學術水平、思想境界在提升,同時自身所接觸的周邊的圈子的層次也在提升,這種提升對一個人的社會交往來說本身就是一個資源。

同時更為重要的就是,當你讀了博士之後,你會發現,你自身所具有的選擇面更廣。



第三,事實上,大部分的博士並不是拿著微薄的工資,而是都選擇了自己想要的職業和生活模式。當然,博士也只自身學術能力的一種,展現,並不是像世俗所想象的能夠發大財。事實上,世間有許多比發大財層次更高、更令人感受到尊榮和快樂的東西。

我們觀察一下身邊的博士,並不存在拿著微薄的工資、過著困難日子。大多數人,都得到了它們,想要的生活和職業。事實上,並不是發大財,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一個人的價值,並不在於他拿了多少工資,而在於他是否能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同時能更多的為別人帶來快樂,為別人帶來價值。

尚舍書院,與您一起傳遞對世道人心有益的力量,期待您的點贊和關注!


尚舍書院


在讀博士給你說說,讀博到底為了什麼!

首先,我從來沒覺得因為我讀了博士,所以我應該大富大貴

我不大同意題目裡說的,考取了很好的博士,卻出來拿著卑微的薪水,我不知道提問的人對於卑微的薪水定義是什麼,在我看來,大部分的博士畢業之後,所拿的薪水,大體來講還是比較體面的,談不上卑微二字。當然,如果你是想通過博士學位來大富大貴,那大概率是不大現實的,不是說不能實現,而是博士的求學經歷,知識給了你一個高的起點,而至於之後的人生能夠發展到什麼地步,還是需要看你的機遇和努力,這不是一個博士學位就可以簡簡單單給你的。

當然,像題目中說的,演藝圈裡面的那些人,學歷不高,素質也參差不齊,卻拿著博士十幾倍的薪水。你只看到了藝人們的光鮮亮麗和高勞務費,但你沒看到他們的努力,也沒人家那個漂亮的臉蛋,藝人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的,他們也是付出了你所不能夠想像的努力的。沒有誰會不勞而獲,輕易成功。

博士給我們帶來的是什麼

博士,是目前最高的學位,很多人覺得,讀書讀到博士,那這個人的知識和智商真的沒的說了。

在我看來,博士,確實是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先天的智慧,但也僅此而已。其實對於博士而言,他們的知識說多也多,但說少,也真的少的可憐,說白了,也僅僅是精通於自己所研究的領域的某一個相關問題,對於其他的相關知識,大多也僅僅是處於瞭解的狀態,而這對於普通的人來講,通過興趣和努力,也完全可以具備這樣的素質。

那博士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我很認同我導師的一句話,博士,重點是在讀博期間。這期間對於一個問題的思考,對思維方式的訓練,對遇到問題時候的解決,對每一次考核、每一次基金的認真準備,對論文的發表等等,博士帶給我們的,最終是對問題思考的能力,對問題解決的能力,對問題表達的能力,這些東西,無法用要一個博士學位來代替。

我覺得,博士帶給我的,還有積極的生活態度。大家都知道,科研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最日常的,是面對失敗,經常我們打趣說,如果我博士畢業了,也都能笑對人生的坎坷了。

所以,博士,不僅僅是一個學位,更是一個人生的經歷,看待任何事情不要太功利,任何事情都不會直接的帶來大富大貴和體面,博士,僅僅是給你提供了更容易成功的途徑,但能不能成功,還是需要靠你自己。

更多問答,請關注我。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TLeeBio


博士生,作為象牙塔最頂尖的一小撮人,不僅僅是一個文憑,更是一種閱歷。在深受眾人羨慕的同時,卻也飽受著社會的妖魔化,尤其對於讀博女性更是如此。除去少數的天才外,讀博士著實是一個非常費力的過程。曾有人戲稱PHD為permanent head damage的簡稱,尤其對於現今博士入學標準低、畢業標準高的現狀。然而,讀博士真的就那麼恐怖嗎?讀到博士又究竟有什麼用呢?

有人曾說,如果博士生還要靠“讀”,乾脆趁早退學回家。的確,衡量一位博士生是否優秀出色的標準,並非其課業成績,更多的是以其學術貢獻為參考;然而,“讀”這種工作對於博士而言卻有必不可少,讀文獻、讀報告、讀遍某一領域內各種學術理論,然後才能挑選出其中的某一個“點”來作為研究方向。

而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所能夠收穫的直接能力,可能是數據處理能力,可能是分析總結能力,可能是項目管理能力,而這些,其實與個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有著非常大的聯繫。除去這些表象上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收穫其實是一種嚴謹的學術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的鍛鍊,很難在本科的教育中有所體現,反倒是在博士期間才能有更多收穫。

質疑的精神

做一項研究的起點,就是不要輕易相信已經得出的結論。很多看似理所應當的事情,其實並非像表面那麼簡單。而本著“證偽”的學術精神,就需要在查閱文獻資料的過程中重新思考審視以往研究的假設前提或制約條件,發現其中的分歧,並通過嚴謹客觀的分析,得出可能的不同觀點。

創新的精神

重要的不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是要突破自己以往的瓶頸。當然,這種創新,指的是學術意義上的創新,與發明創造的應用性不同,是在某一領域上能夠做出理論上的貢獻。儘管現在已有不少博士論文都開始走向廣闊,但實際上,真正的論文應該是追求更深刻的走向。要知道,在博士論文的審核與最終答辯的過程裡,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研究的學術貢獻在哪裡”、“創新點在哪裡”。

匠人的精神

倘若決定要持之以恆地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很有可能是要一輩子都在這一個研究方向上死磕。而越是深入地去研究,就會發現自己所瞭解的就越少,越是進行到寫作的最後,越能夠發現自己現有研究所存在的問題,往往需要通過限制條件打N多個補丁之後方可言之有據。甚至到了論文寫作的最後,經歷過了否定之否定,也未必就一定能夠獲得肯定的答案。更何況,真正的博士研究選題,很可能只有自己才更清楚其意義和價值的所在,且不說評審老師,即便導師都有可能沒有研究生本人更清楚研究的不足。

對於這種極致的追求,與現今社會所倡導的匠人精神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只不過通常所說的匠人更多是在強調技術在商業上的運用和細節上的更新,而博士所追求的更多則是理論化的知識。


中公考研


首先有一個概念必須要明確的就是“博士生”和“博士”並不是一回事,博士生只有在順利完成學業並在博士論文和期刊論文達到學校規定的要求後(比如許多學校要求理工科的博士生要發表多少影響因子的論文,文科生要發表幾篇C刊才可以畢業),並同時通過答辯,才可以最終獲得博士學位,否則只能獲得結業證或者肄業證。

在讀博之前,一般會經歷大學階段和碩士研究生階段(少數情況,比如同等學力則除外),所以到了讀博的時候一般都已經至少25歲左右,而我們國家現行的博士期間的學制都在3-4年,部分特殊專業則多達5-6年,所以即使一個博士生能夠順利按時畢業,那他的年齡也已經到了30歲上下,而目前的情況是相當數量的博士生會因為種種原因而延遲畢業,所以有一部分博士生的攻讀博士的時間會達到6-8年,30歲出頭的博士很常見。家庭的原因和收入等問題都會擺在已經畢業的博士面前。所以很多人都會質疑讀博的必要性,而隨著就業市場的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一般在讀了個碩士之後就選擇了就業。

但是在小編看來,讀博的用處或者是益處還是有的。

讀博可以讓你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面進行選擇。其一:讀博後,雖然年齡在增加,而且收入也比同齡人要少很多,但這並不決定你後來的收入還是比同齡人少。擁有博士學位是進入大學謀得教職的必要門檻,所以對那些潛心學術,想要在學術上有一番作為的人,讀博是為他們提供研究平臺的最佳途徑。而且,擁有頂尖大學的博士學位,並且能夠在讀博期間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在進入大學教書的時候一般會有比較好的待遇,而且在正式入職的時候還會獲得一筆數量不菲的安家費和科研啟動費,比如福建師範大學對優秀博士的安家費就高達40-50萬。部分學校還會提供一套十年後可以獲得產權的房子,比如位於江蘇徐州的江蘇師範大學會為優秀博士提供一套十年後可以自主擁有的房子。

其二:對有志於往政界發展的人,讀博也是一個比較好的途徑。博士畢業後,如果有心從政,可以通過選調,博士一般是不用經過公務員考試的,而選調的時候博士一般可以擁有一個比較好的平臺來施展自己的抱負,我們國家現在已經有很多省份開展了博士引進生的計劃,博士引進一般會在前兩年安排正科級職務,兩年後經過考核就可以安排副處級職務,這對於有心服務大眾的人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讀博需要足夠的定力和毅力,也需要堅定的決心,所以如果沒有足夠的思想準確,以及對自己的能力的清晰認知,讀博或許不是最適合的一條路。


青年史學家


問題:讀書讀到博士到底有什麼用?我現在也很迷茫,看見好多人都考取了很好大學的博士,卻出來還是拿著卑微的薪水,忙碌的身影,真的不知道學習的用處在哪裡?

本質上這個問題可以歸結到“讀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中,現在上街朝人堆裡面丟石子,砸到的基本上都是大學生。所以碩士與博士只是更高的求學追求而已。博士已經是學歷的最高水平,但讀博後“出來還是拿著卑微的薪水,忙碌的身影”,不知道這裡的卑微是怎樣判定的,從統計學上來說,單純的看畢業後的平均薪資待遇,博士肯定是最高的。

從社會現狀來看,現在的人普遍焦慮感更高,每天都是媒體宣傳的“被同齡人拋棄”這種新聞,更加增加了這種焦慮感。現在的人也更加的“向錢看”,可能自己不承認,但是心裡肯定想的是我這麼多年辛苦讀書,出來憑什麼沒有提前進社會的人賺得多?這一切的“向錢看”,讓我們弱化了讀書求學對於人生的指導意義,過度看重了讀書帶來的經濟意義,平衡被打破。

還是談談大道理吧。

1.教育是什麼

網上前段時間流行過一個段子,說我們之所以要多讀書多受教育,就是因為當看到湖面上有一群鳥飛過的時候,我們能吟誦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了去,全都是鳥!這是就是受教育與不受教育之不同。

董仲蠡有一個演講-《教育的意義》:曾經我們說,讀讀書無用,才學與財富不成正比,造就了這個社會浮躁的狀態。然而什麼都可以浮躁,唯獨教育不可以!教育是什麼?教育是社會良心的底線,是人類靈魂的淨土,是立國之本,是強國之基。

教育有啥用?教育就是幫助我們個人認知自己,幫助這個民族認知自己,我們才有可能掌握個人的命運,並且創造這個國家的未來。

秦春華認為:真正的教育是一種信仰。古今中外,幾乎所有的信仰,都具有如下特徵:給你希望;使你向善;讓你獲得心靈的平靜;讓你獲得重生。

我們之所以要接受教育,接受好的教育,不是為了上更好的學校,獲得更高的收入,實現更大的成功。那些東西,無法給你希望,不能教你向善,不能讓你獲得平靜,更不能使你重生。

劃重點:讀書不等於賺錢。

有人會說,既然你說讀書不等於賺錢,那我想賺錢,我還辛苦去讀書幹嘛呢?

2.讀書提升自己的能力

又得回到社會現狀,現在不讀書,不讓自己先產生價值,就很難獲得更多可控制的資源,如果已經是富足之家出來的人,實際是更看重教育的。沒有積累的資源可用,更別提賺錢了。

作家豆豆寫的《遙遠的救世主》一書,值得一讀。一般人都會覺得救世主離我們很遙遠,但當你真正理解了書中的內容後,你會頓悟原來救世主離我們竟然這麼近。該書的核心就是寫什麼是救世主文化,以及醒悟了這種文化屬性的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活出自我。國人的焦慮是通病,很多人似乎一生都在奔忙中謀生,很難Enjoy生活,為什麼會這樣,有什麼方法救贖?不妨多讀一些此類的書。

什麼是“救世主文化”?“救世主文化”可以理解為“強勢文化”,這裡的“強勢”,不是像董明珠那樣走過的路寸草不生,而是指為人處事應該順應規律,不要總是想著依靠別人而是靠自己自救。

現實的當下,一些年輕人喜歡精於利己,喜歡喪失自我,趨恭卑膝,匍匐於權力和金錢之下,喜歡靠權力上位,人生的追求總是寄託在一個“靠”字上。

對於他們而言,靠什麼都行,就是別靠自己,所以就只能在精神上永遠跪著,面對各種不公,從不敢於說“不”,永做時代的順民,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悲情的人生。在一個整日失去自我的世界裡活著,總是看著別人的臉色,絲毫沒有自地方,這樣的人生是何其的可悲?

總希望別人是你的救世主,到不如活出本我;活出自己的風采。所以,其實我們的救世主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真正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救世主文化”了;明白了誰才是自己的救世主,我們才能完成自我的救贖之旅。

“十里春風不如你,因為你超越了自己”,頓悟了“救世主文化”,你就會發現救世主原來就在身邊、從未走遠!


隔壁的那誰


咱們今天不談理想,也不談情懷,就“讀博士到底有什麼用”,談談和錢有關的事。

本人博士在讀,明年畢業,在看過前面幾屆師兄師姐的發展之後,不得不說,博士學位跟碩士學位的差別還是蠻大的。



先說碩士畢業的師兄師姐,有的去企業做研發(美的,國軒,京東方等),這些在企業發展的師兄師姐,有的已經成長為主管,有了自己的研發小團隊,甚至已經有股票分紅。但經他們的反饋,他們其實做的並不開心,日常工作的單調枯燥,以及常常沒什麼意義的加班,一天下來,都沒什麼時間陪自己的家人。

而博士畢業的師兄師姐,有的直接到國外課題組做的博士後,現在以人才引進的方式回到國內高校,直接就是給的正教授;有的沒有爭取到國外博後的機會,就去了國內高校,走師資博後,最終也留了下來。當然發展最好的師姐,以青年千人的方式回國,直接去了國內某985高校。



這些師兄師姐,他們的待遇,工資都在20萬往上;更重要的是,他們去單位,都有一筆不菲的安家費,以及科研啟動經費,比較容易的就解決了住房的問題。由於是理工科專業,有的師兄還能幫企業做點橫向,收入也不少。

當然,他們最讓人羨慕的,是工作時間的自由,這樣就有時間陪陪家人,享受天倫之樂。另外,博士的工作,都屬於研發類,富有創新性,你儘可以選擇你自己喜歡的課題和方向來做,將自己的興趣愛好做成自己的事業,這就是幸福。



總之,讀書讀到博士,不管怎麼說,好處都還是挺多的,當你到達一定的時候,就會發現,決定自己生活質量好不好的,絕不僅僅是工資單上的那組數字,更何況,博士工資單上的數字也沒有低得看不下去。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如果問讀博士到底有什麼用,那麼可能問這個問題的人,並不適合去攻讀博士學位。

如果說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是學習一湖水的話,大學的時候是學習一條魚,碩士研究生學習魚頭,博士是在研究魚眼睛。


碩士和博士一般有特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而這個方向和內容其實是非常狹窄的,其實就是在特定領域內深挖機制,去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博士生涯對很多人來說會非常的無聊,因為需要面對巨大的科研壓力和發表論文壓力。特別是本身對學術並沒有太大興趣,只是為了拿博士文憑當敲門磚的人。

博士學制一般需要三年,但是很多博士往往不能如期畢業,需要延期一年兩年甚至三年因,人生有幾個三年五年呢?

博士其間雖然有國家補貼和獎學金獎勵,但是其實是沒辦法創造太多財富的,對於家底不太豐厚或者對財富有巨大渴望的人來說,讀博士並不是一個太划算的選擇。

讀博士需要蟄伏和隱忍的時間實在是太長了,期間早出晚歸做實驗,成果還不一定能算在自己頭上,得看導師臉色。

精力和時間成本是巨大的,甚至往往伴隨精神折磨。

如果對學術科研有興趣,當然應該讀博士,可能會對人類做出巨大的貢獻,而且實現自身的價值。

但是如果只是為了拿到博士文憑當敲門磚,那就可能會得不償失。

以上是小超人的理解,歡迎共同探討,在博士林立的醫生圈,沒個博士好像沒地兒站,小超人也還在糾結要不要花時間去讀博士……


婦產科小超人


我個人認為,讀博士還是有用的,畢竟讀了博士,學到的知識多。博士走上社會後,必須能找到和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工作。如果能找到和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的話,那麼不但能在工作中發揮作用,而且能拿到高工資。但是,如果博士沒有找到和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工作,那麼只能拿低工資。因為你對工作不熟悉,需要學習,只能拿低工資。我個人認為,讀博士的人一定要選好專業,如果你沒有選好專業,就算你拿到了博士文憑,也無濟於事。比如在一家公司裡,博士的工資還沒有大專生的工資高。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原來這家公司是按照員工的業績發工資。博士的業績比不上大專生的業績,所以博士的工資沒有大專生的工資高。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畢業後的再學習。有的博士工作後,不繼續學習了,結果知識老化,競爭不過踏上社會勤奮學習的本科生。在此,我建議博士在踏上社會後,不但要學習專業領域裡的新知識,而且要學習一些社會知識。


喬生桂


感謝邀請,本問題本該由我女朋友來答的,她博士二年級在讀,我來說說我的感受吧。女朋友鎮答。


我和她本科校友,我大她一屆,防火防盜沒防住師兄,14年她考入某校研究生,15年出國一年,16年回國直博。這些年來我們一直異地,我很忙,她也很忙博士論文科研壓力很大,期間也有無數次退縮的念頭,近期社會上的一些博士事件更是增添我的焦慮。



博士的壓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大,畢業壓力,老闆給的壓力,論文壓力,同齡人,可能已經是結婚生子,為人父母享受家庭生活的時候,博士還在為實驗發愁,每天累到凌晨甚至通宵。我能體會她的感受,不管她做任何決定,我堅決支持她。



我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希望順利畢業,然後我們一起回到我們的城市,能找到一個高校教師的工作就再好不過了。

讀過研究生的人都知道,博士沒有勇氣是不敢讀的,或者你是非常熱愛,博士也不意味著高收入。其中的辛苦只有正在經歷的人知道。

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