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連載」江南古鎮馬鞍山——橋中橋新說

往期回顧

姿勢已擺好

就等你點啦

橋中橋新說

“橋中橋”,一見名字便有幾分新穎感,瞬間讓人產生多種猜想,是否勾起人們對其文化內涵全真解讀的飢渴,抑或實地考察的慾望?沒有人可以預知。

橋是路的連接,它是人類原始交通的進步和延伸,尤其在山區和水鄉,橋幾乎無處不在。它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從昨天走到今天,而註定不可改變地從今天走向未來。江夏雖屬丘陵地帶,但建橋的悠長曆史和橋樑的擁有量,當不在一般地區之下。走過橋的人多,看過橋的人更多,但看過和走過“橋中橋”或“橋上橋”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假如你有幸去安山街的八一村,不妨去那座“橋中橋”上走一趟,定然會獲得一分別樣的新鮮感慨,也許萌發源源湧流的詩意亦未可知。

八一村近距安山街三公里,107國道南北向穿村而過,村委會駐地即設在緊鄰107國道旁的楓樹敖灣,交通極為便利。一為楓樹敖灣地名的歷史性文化地位,二為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武昌縣新農村曾經的惟一試點,猶如古今文化的重疊與融合,使八一村在區域境內的知名度頗高,在江夏諸多文獻與史料中均有記載。如你在不經意中翻開黃文超先生的《江夏賦》,即能沐浴八一村楓樹敖灣的文化光點。

在八一村村前不遠處,有一條鄉村農業自然灌溉溝渠,上面原建有一座人行石拱橋(按當時的設計功能,可供人推車和稍大的木架車通行)。因該地為華夏境內南北通達的一條重要古道,為了加強和擴充交通流量,適應於日益發展的車輛運載需求,在疏導和暢通中便民,維護交通秩序,早在明清時期,即由政府出資,在此修建了一座石拱橋(明清時期,我國的橋樑建築藝術,已經具有相當高的水準。由於馬鞍山出產層積砂岩——磨石,石匠業歷來較為興旺,就地取材修築石拱橋,既有材料承壓力和耐久的特點,又利於節約運輸成本的經濟概算,具有天然條件優越。在此修建石拱橋,皆為因地適宜的方案首選。所以,此橋應運而生。)這座石拱橋,歷經數百年風吹雨打,亦然堅如磐石,至今保存完好,是一個能供今人全面探測古代修築石拱橋成形藝術不可多得的完整標本。這座並未入冊中國建橋史的石拱橋,卻沒有像眾多石拱橋那樣,沉睡於蔓草荒煙之中,不盡地訴說往日的繁榮與輝煌,卻依然發揮著時代交通運輸的功能,倍受民眾青睞。

自改革開放以來,八一村均走在江夏區前列修建了通灣公路,該橋在日益增流的現代交通需求中,不僅沒有被時代路橋所替代,幸運地窺避了被損毀的命運,而且得到了新建與加固,翻倍地提高了交通承載力,煥發出青春的活力。該橋在未加固新修之前,由於鄉村車輛快速增多,各類小轎車、大卡車、拖拉機等重型車輛,均絡繹不絕地從該橋上通過,極大地超越了原有的設計功能。經過不斷增重增流的碾壓,古橋已經凸顯不堪負重之憂,損毀日益加重,甚至出現讓人憂慮的坍塌之險,如是引起村街兩級領導重視。對於該橋是否拆除新建或加固修築,已經擺上政府議事日程,民眾的期盼也日益強烈。在廣泛徵求民眾意見的基礎上,為了保護古橋建築,傳承歷史文化,街村兩級組織出臺了在“保護原橋風貌不受損毀”的原則,計劃在該橋橋面上重新加層鋪設的建設方案,得到了普遍認同。於是,在原有的石拱橋橋面上,採用鋼筋水泥現澆,增加了厚厚的一層水泥平板,在不依靠原有石拱橋的支撐下,完全具備承載可進入鄉村的大型車輛運輸重量的安全通行。為了保留古橋的風貌,建築時儘量選用與原橋相同的石料,在外圍砌築出一層仿真層,達到新老兩橋合一的風格。

自從石拱橋得到修築加固後,原有橋樑的承載力不僅得到充分減壓,而且可以說,新橋的設計運輸使用功能,足以超越橋面寬度可通行的所有車輛的負重需求。如今的石拱橋,已徹底卸下了歷史重負,只是作為新橋下歷史性依託的文化層,它的文化性已遠遠涵蓋了它的功能性。如假日偷閒來此一遊,身在橋上依欄聽風,看朵朵白雲悠悠地在藍天流過,看橋下叮咚彈唱的一泓清溪,倒映出如畫的古橋身影,心靈之曲油然而生。尤其在明月之下,石拱橋圓圓的倒影和水中晃盪的月亮雙圓媲美,美極絕極,真是人間難得一見啊!站在橋下,橫截面遠看這座橋中橋的兩橋重疊,一圓一方,不禁令人感慨萬千。該橋的設計和建成,無論是有意或無意,卻將中國人內圓外方的傳統觀念,出奇制勝地實行了方位切換。在上方下圓的橋眼拱托中,任時光與清風共流,不知是否能引發人們新的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