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連載」江南古鎮馬鞍山——高臘梅水庫

往期回顧

姿勢已擺好

就等你點啦

高臘梅水庫

高臘梅水庫,至今亦然是江夏區域內最大的水庫,這個名字在地方上確實具有相當強的亮度,很多人對此都不陌生,尤其是水利行業中人,沒有人不知曉。

高臘梅水庫之名,並不在於它名字中所含的文化性,也不在於它擁有巨大的灌溉量,而在於農業生產迫切需要的呼籲和時勢造化的特殊性,那種堅強有力的政府號令和全民上陣的場面,實為一種永不褪色的歷史畫面。

高臘梅,為安山街紅燈村一個較大的灣村,歷史悠遠,知名度高,並附有地名傳奇色彩。高臘梅水庫地處該自然灣村北面,其中有一部分被壓土地,均為該灣村所有。水庫建成後,業經多數領導和民眾認同,沿用了高臘梅的名字為水庫命名,從而使古老的文化煥發時代新生。

新中國成立後,五十年代,歷經劫難而重生的祖國,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的國家機器被徹底打破。尤其到了五十年代中期,以三面紅旗為指引的“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提出了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口號。1958年,除了大辦鋼鐵的全民運動之外,興修水利也在全國各地火熱掀起。在過去的中國大地上,農民世世代代都靠天吃飯,面對無情的洪水和乾旱,朝廷顯得軟弱無力,人民卻感到萬般無奈,民眾生活在數千年的水深火熱之中難獲重生。解放後,黨和政府決心帶領農民走出自然災害的桎梏,一定要站起來,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改變世界。中國是為一個民業大國,要擺脫落後和貧窮面貌,首先必須解放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於是,毛澤東主席提出了農業八字憲法“水肥土種密保工管”,其中,水就排在第一位。莊稼第一要靠水,沒有水,莊稼就活不了,民眾就活不好。興修水利工程,確保農業灌溉,是農業最根本的方針。

1958年下半年,高臘梅水庫開始動工建設,該項目是為當時安山人民公社,山坡管理區,武昌縣人民政府的頭號水利工程。全縣動員,各地抽派勞力大幹快上。那時基本沒有機械,全靠人工挖掘和肩挑。少年英雄馬家和適時地發明了木製人推車,相應地提高了工程速度,減輕了民工的勞動強度。當時的工地上到處紅旗招展,喊聲震天,農民們為自己興修水利的勁頭來自於內心的衝擊。放炮的、挖方的(每天按土方分配任務)、挑土的,特別是大堤上打夯的口號聲又悠又長,極賦地方色彩。民工們在熟悉的韻味享受中,激勵高昂的鬥志。不僅是白天的人潮滾滾熱火朝天,每逢晚上加班,整個工地上的吆喝聲此起彼伏,遍地燈火人影幢幢,沒有人不為之幹勁倍增。

高臘梅水庫動工於1958年秋末,建成於1959年夏初,前後歷經大半年之久,建成後的水庫由武昌縣水利局管理。庫區裡所佔的田地均為大屋孫、細屋孫、大屋範、範私海、王頂玄、陳壋網、甘家灣、高臘梅八個自然村的面積,面積數千餘畝。其中大屋孫的田地最多,在計劃經濟的年月裡,他們一直享受著政府反銷糧的供應和相應的經濟補貼。其他生產隊(現在的村民小組),均按實際佔壓土地面積,減扣公餘糧和發放相應的經濟補貼。水庫蓄水可自流灌溉安山街的紅燈村,山坡街的山新村、幸福村、星明村,群合村、光星村、和尚橋等村,受益水田面積5萬餘畝。庫區裡共建有四座機站,大屋孫機站為75千瓦時,高臘梅機站為28千瓦時,山新村機站為50千瓦時,大屋範機站為28千瓦時。

自從高臘梅水庫建成後,在所有的灌溉受益區裡,基本解除了乾旱之年的無水之憂,給農業豐收提供了穩固的基礎。現在的高臘梅水庫,即使是遭逢幾十年一遇的大旱,也能確保灌區農業用水。在開放改革之後,在農業灌溉的基礎上,水庫發揮了巨大的養殖功能,根據承包戶的統計,每年鮮魚產量應在百萬斤以上。如站在高臘梅灣村後的高岸上,俯瞰高臘梅水庫,寬闊的水面就像一座濃縮的小海,陣風吹來,你追我逐的白鶴浪,像堆起的花朵一樣,特別美麗壯觀。近年來,多家游泳和划船項目專業組織,前來高臘梅水庫進行短期訓練和小型賽事,水庫的功能豐富了,廣大民眾日益加深了對該庫的喜愛和呵護。回想當年興修水庫時的熱烈場面,參與者們在眉飛色舞的講述中回憶深遠。高臘梅水庫並非一個單一的水利工程,而是民眾打破靠天吃飯的古舊傳統觀念的見證,她讓民眾看到了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治理洪災水患和抗旱的成功,積集天水為民眾受益。高臘梅水庫不僅以成功的水利工程而載入史冊,且永遠在民眾的心中歡樂地暢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