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華黎信仰的祭祀地及其基本內容(二)——「金肯敖包」祭祀

拜嘯霖

陝西榆林木華黎“金肯敖包”祭祀

木華黎信仰的祭祀地及其基本內容(二)——“金肯敖包”祭祀

國王木華黎“金肯敖包”祭祀地前殿

木華黎“金肯敖包”祭祀,是金肯蘇力德祭祀的一部分內容。祭祀地點為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小紀汗鎮井克梁村,祭祀分為大祭和小祭。大祭的日期為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六月二十六日兩次,小祭為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廿三日,年度共計三十六次,此外還有每年農曆正月初三的秧歌祭。

井克梁,是榆林城西北23公里處的一個小村莊,位於陝西榆林市榆陽區小紀汗鎮。在這個看似普通的村莊裡,有個被當地村民們稱為“十三敖包”,也稱“金肯敖包、金克山敖包、井克敖包”,村莊也因此而得名。”十三敖包”並非如蒙古草原上的“敖包”用石頭堆成,而是由青磚壘砌,包括一個主敖包和向後一字排開的十二個附屬小敖包。

木華黎信仰的祭祀地及其基本內容(二)——“金肯敖包”祭祀

國王木華黎“金肯敖包”祭祀地

當地人世代相傳,“十三敖包”中最大的敖包下埋葬著成吉思汗的大將——“太師、國王”木華黎,其餘較小的十二個敖包下分別埋葬著木華黎部下的十二員將領。

蒙古人將大敖包的主人——木華黎,尊稱為“金肯巴特爾”;而“井克、金克、金肯”,都是蒙語的對音譯,其含意為“真正的”,“金肯巴特爾”,就是“真正的英雄”之意。

關於“金肯敖包”的來歷,據《元史·木華黎傳》記載,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後,官制極精簡,封木華黎和博爾術為左,右手萬戶。1217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前,又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都行省承製,賜九斿大旗,經略中原,統領伐金。此後,木華黎帥軍專征,北定河北,東定山東,西平山西,南逼汴淮。1222年,木華黎出兵秦隴,在攻取金京兆(今陝西西安)時,金將完顏合達以雄兵20萬固守,木華黎安排精兵三千斷潼關天險要衝,防金援兵,然後西擊外圍鳳翔,久攻不下。1223年3月,他輾轉回兵解州(即今山西運城市鹽湖區西南十五公里的解州鎮),行至山西聞喜縣下馬莊時病逝,年僅五十四歲。

聞此噩耗,正在西域征戰的成吉思汗,悲痛欲絕,停止了“西征”的進程,返回漠北。木華黎病逝後,一些原金國的降將反叛,還有一些佔領地蠢蠢欲動,促使成吉思汗改變了“西征”的戰略,可見木華黎在成吉思汗心目中和軍事戰略中的地位。尹湛納希《大元盛世青史演義》中描述,成吉思汗聽聞木華黎病逝的噩耗後,以“我失半臂,國失半壁”來形容惋惜之情。

木華黎信仰的祭祀地及其基本內容(二)——“金肯敖包”祭祀

國王木華黎“金肯敖包”

木華黎去世後,按照蒙古族“秘葬”的習俗和其臨終遺言,其五弟帶孫、兒子孛魯和部下做了十個一模一樣的靈柩,分別葬於十個不同的地方。而根據蒙古族畏兀兒•津部落的傳說,烏審旗相關人士的研究,以及“金克敖包”這個名字所含的“正宗、真正”之義,當地人認為“井克梁”就是當年木華黎真正的下葬之地。

木華黎信仰的祭祀地及其基本內容(二)——“金肯敖包”祭祀

擴建前的國王木華黎“金肯敖包”祭祀地

清朝末年,由於當時的烏審旗王爺把長城以北一帶的不少土地賣給漢族民眾耕種,或清朝政府的墾牧,蒙古民眾不得不遷離井克梁。據當地民眾傳說,當時蒙古民眾在遷走木華黎“金肯蘇力德”的同時,也曾想遷走這座墓葬,但在挖掘墓葬時,忽然颳起旋風,把挖掘者吹倒,昏迷了大半天,蒙古族民眾覺得這是木華黎顯靈不想離開此地,便打消了遷墓的念頭。

關於木華黎與關公共祭的形成,有四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為了防盜賊。據當地民眾說,蒙古族民眾遷走後,由於盜墓賊不時光顧這裡,知道這裡是蒙古人神聖之地,漢族村民為了保護敖包,便迎合當地人敬畏關公的心理,在敖包前建起了關公廟。

一種說法是木華黎是關公的化身。當地人認為,木華黎和關公是一個人,木華黎是1000年之前關公的“轉世”、“託生”或“再生”,木華黎病逝的山西聞喜縣,那裡恰好是關公的老家,關公是“忠義”之神,木華黎是“忠武”之靈,兩人都是“誠信忠勇”的化身。

一種說法是清代的朝廷治理需求。清代“罷黜百將,獨尊關羽”。清軍入關後,為鞏固統治、消弭漢族的反抗之心,採取“以漢治漢”策略,遴選了漢人心目中“忠義神勇”的關公進行文化和價值再造:“建關帝廟”、“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更換“武聖”(從尊崇以“智”著稱的姜尚,更換為以“忠義勇猛”著稱的關羽,其深層是對“忠勇”的強化,對“智慧”的輕慢或摒棄)。同樣的套路,清廷為了加強蒙漢交融的陝北和鄂爾多斯地區的統治,促進蒙漢融合與穩定,選取“忠君”、 “忠勇”、“仁孝”、“忠義”為代表的道德理想與精神楷模,教化百姓,於是有了這一區域木華黎和關公的共祭。

一種說法是晉商對關羽“武財神”形象與地位的建立和推廣。晉商通過建關帝廟、祭祀等手段,一邊不斷宣揚、強化著關帝崇拜,一邊鼓吹、推廣著“忠誠信義”“以義制利”等商業信條,這不僅增加了夥計背叛的道德成本,同時也有利於商人取信於主顧。而且晉商的這一做法又收到兩個功效:一是政治正確的高明選擇,符合清朝為維護“治統”採取的信仰愚民政策——即高舉關羽的“千古忠義”大旗,迎合了朝廷的主流信仰觀、價值觀;二是打出了商業信仰牌,藉助共同的關帝信仰,拉近了客商彼此的距離,使得作為外鄉人的晉商更容易在他鄉落地生根。晉商觸角所到之處,關帝廟、關公信仰、武財神、晉劇成為精神文化的標準配置。

總之,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之下,井克梁就有了一座漢、蒙風格混搭的建築:最前邊的主敖包和一座廟宇共用一牆,該牆上繪有大幅關公像,關公像下嵌入牆中的小神龕內有成吉思汗畫像,並擺放著木華黎銅牌像,廟墓連為一體。

木華黎信仰的祭祀地及其基本內容(二)——“金肯敖包”祭祀

國王木華黎“金肯敖包”祭祀地前殿內祭壇

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為了紀念蒙元時期的蒙古族英雄,蒙漢人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舉行隆重的祭奠活動,祭祀木華黎,祈求風調雨順,草場肥美、五畜昌盛。這一天也是漢族的農曆五月十三日,是傳說中的“關老爺磨刀日”,漢族民眾祭祀關公,祈望他的磨刀水能多留一些給凡間,讓凡間雨水充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木華黎信仰的祭祀地及其基本內容(二)——“金肯敖包”祭祀

國王木華黎“金肯敖包”祭祀場景

農曆五月十三日對國王木華黎“金肯敖包”的年度大祭之外,農曆六月二十六日也有祭祀廟會。

“金肯敖包”祭祀是蒙古族敖包祭祀的一種,其儀式和內容都受到敖包祭祀相關規程的約束;同時“金肯敖包”和“金肯蘇力德”原為一體,基本延續了“金肯蘇力德”的祭祀程序和內容。


[1]關羽生於公元160年,卒於公元219年,木華黎生於公元1170年,逝於1223年,相距近千年。

[2]清代確立的關帝聖君祭祀日,順治元年(1644 年),“建關帝廟於地安門外宛平縣之東, 歲以五月十三日致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