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夫的这一跳,跳出了民族气节

南宋末年,风雨飘摇,在蒙古大军的铁蹄之下,临安陷落,宋恭宗被俘,部分南宋皇室难逃。张世杰、陆秀夫、陈宜中等人在福州拥立恭宗的庶长兄、年仅七岁的赵昰为帝,史称宋端宗。他们从南澳沿海逃到琼州海峡,最终躲到广州外围的珠江口海面上。

端宗屡受颠簸,惊病交加,在逃亡路上驾崩。陆秀夫又拥立年仅六岁的赵昺为帝,逃亡到崖山。

陆秀夫的这一跳,跳出了民族气节

1279年,蒙古军与宋军大战于崖山。陆秀夫始终保护在少帝身边,张世杰大战到日暮,见大势已去,想携少帝一起逃亡。陆秀夫深知无力回天,跪在少帝面前,哭诉:“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遂腰系玉玺,背负幼帝投海殉国!

陆秀夫的这一跳,跳出了民族气节

陆秀夫与少帝

除战死的将士外,许多忠臣大夫在陆秀夫投海后相继跳海殉国。崖山海战第二天,海面上漂浮着数十万尸体,谱写了一曲亡国悲歌。

陆秀夫殉国四年(1280年)后,元朝枢密使兼潮州路总管丁聚,仰慕陆秀夫的气节,为了让忠魂有所依,在南澳青径口建了陆秀夫墓,并题碑“宋忠臣左丞相陆公墓”。因陆秀夫遗骨并不在此,故这个墓也被称为“魂依墓”。

陆秀夫的这一跳,跳出了民族气节

陆秀夫墓曾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重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进行过一次大修,而后又经历多次重修。墓地占地约150多平方米,今存墓首、墓手、墓埕。墓后右侧10余米高的山腰上有一块高5米的巨石,上有“丞相石”三字。墓的两旁有碑碣,右面上书“有宋丞相君陆公之墓”,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左书“重修宋陆丞相墓碑志”,为1995年陆氏后人所立。

陆秀夫的这一跳,跳出了民族气节

陆秀夫,代表着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永远被人民铭记!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