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亚轩:中国国际收支的三个阶段

2018年3月2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1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最新的数据表明,2017年中国国际收支形势已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新在哪里,与此前的国际收支形势有什么不同,其背后的决定因素有哪些,本文将逐一分析。

2007年至2017年中国国际收支形势经历三个阶段

过去10年中国国际收支形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至2013年,双顺差时期。主要特征包括:一是,经常账户连续7年实现顺差,但顺差与GDP之比开始从高位回落。在这7年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的规模年均超过2500亿美元,顺差规模最大的一年是2008年,达4206亿美元。不过,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整体呈现回落的趋势,从2007年最高时的占比10.1%回落到2013年的占比1.5%。二是,国际资本净流入,非储备金融账户基本实现顺差。7年间,除了2012年出现小规模逆差外,其余各年非储备金融账户均实现顺差,年均顺差规模为1674亿美元。顺差规模最大的一年出现在2013年,达3430亿美元,这事实上也是该项目有统计数据以来顺差规模最大的一年。三是,储备资产余额持续快速上升。储备资产规模7年增加27280亿美元,年平均增加3890亿美元,是中国储备资产积累最快的时期,也是到目前为止最主要的储备资产积累时期。四是,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2007年末的7.30升到2013年末的6.05,整体上升17.1%。其间,在2008年底至2010年中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基本盯住美元,在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过为时数月的小幅度走弱,其余时间主要的趋势是稳步升值。

第二阶段,2014年至2016年,非储备金融账户大幅逆差时期。主要特征包括:一是,经常账户顺差规模小幅波动。2014年至16年,中国的经常账户继续保持顺差,但顺差规模在2000至3000亿美元范围内小幅波动,顺差与GDP之比分别为2.3%、2.7%和1.8%。二是,国际资本大规模净流出,非储备金融账户出现大幅逆差。2014年中国就已经开始出现资本外流,当年非储备金融账户逆差514亿美元,2015年逆差规模扩大到4345亿美元,2016年为4170亿美元。连续3年国际资本净流出9029亿美元,这是中国国际收支形势中首次遇到的严峻局面,对于任何一个新兴经济体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三是,储备资产余额快速下降。2015年和2016年两年,储备资产由于交易的原因下降6688亿美元,如果考虑汇率折算和净误差与遗漏因素,外储资产余额下降近万亿美元。四是,人民币汇率由升值转为明显贬值。1994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高点出现在2014年1月14日的6.0412,此后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慢慢开始浮现,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贬值的压力骤然上升,兑美元汇率的最低点出现在2017年1月3日的6.9557。3年的时间,人民币汇率高点和低点之间,贬值幅度超过15%。

谢亚轩:中国国际收支的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2017年开始,国际收支进入基本平衡的新阶段。主要特征包括:一是,经常账户顺差处于合理水平。2017年中国实现经常账户顺差1649亿美元,与GDP之比为1.3%,处于国际公认低于3%的合理均衡水平。二是,国际资本改变此前大举净流出的局面,2017年非储备金融账户出现顺差,顺差规模为1486亿美元,可比口径2016年为逆差4161亿美元。三是,储备资产余额出现“自然”回升,2017年储备资产因其本身的投资收益“自然”增值915亿美元(简单按照3%的投资收益率估算)。四是,人民币汇率实现双向波动。在2017年1月3日贬至低点的6.9557后,人民币出现微弱的回升。5月引入逆周期因子后,人民币汇率阶段性走强的趋势更为明显,在9月初升至6.4617。虽然到年末人民币汇率重新回落到6.5120,但人民币双向波动的特征已得到确立。

谢亚轩:中国国际收支的三个阶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