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人忧虑

生在武术之乡,却无缘练武,确实是个遗憾。我的姑爷爷(父亲的姑父)生前有一身好武艺,曾经有很多的弟子。连他的几个儿子也都从小练武,有不错的身手。记得小时候,到春节都会串亲,父亲去看他的姑姑、姑父,从来不带我去。

那时候日子穷,就怕有客人来,因为吃饭都成问题,所以小孩子就更不受欢迎。我多么想看看姑爷爷练把式,多么想学上几招啊!可是,这个愿望始终就没有实现。

长大了,考学离开了老家,来到了沧州这座小城市。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沧州市内很多的练武馆,因为工作的关系再加上年龄大了,就没有了这想法。

沧州在那时候很穷、很破,人的素质也很差,经常在街头看到斗殴的年轻人。这也难怪,沧州最出名的恐怕就是“林冲发配”了,至于武术之乡还要排在后面。

那些斗殴都跟这两个因素相关。

其实,这林冲发配倒是子虚乌有的事情,那只是小说的虚构而已。这武术之乡倒是真实的存在。当时,开武馆兴盛一时。原因很简单,中国的第一部武打片《少林寺》不仅让早已被遗忘的少林寺重新火起来,也让练武成了一时的热门。

紧接着,一部又一部的功夫片相继问世,更激起了年轻人们的练武热情。香港三禾公司还聘请了我的一个同事去拍武打片,在里面充当替身演员。而这位同事在当地招收了很多小演员去外地参加排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到现在很难看到武校了,街头练武的就更少了。在我的住处,往南两百米还有一家武校,叫林冲武校。我在门口路过的时候经常看到有小孩儿在里面学武。

除了这里,偶尔在街头看到有一老头带孩子们练武。按这种趋势发展,很多武术派别会迅速消失!

中华武术,作为一门艺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成熟。经过几千年的探索、改进和发展,形成了多门派、多种类、多种形式。而这些祖先留下的东西,很可能在十年到二十年中迅速消亡!

前段时间,写过几篇关于沧州武林的名人的故事,引起很大反响。看到广大网友的反应,心里非常矛盾。非常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微弱的呼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让即将消亡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但力量确实太微弱了,担心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不管怎样,自己还要去努力一下,希望引起共鸣。

效果也不是一点儿也没有,有朋友建议写关于沧州二杰之一的佟忠义的相关事迹,刚刚有这想法,就有身边朋友跟我进行沟通。因为佟忠义的后代就在我们身边,而且相关信息表明,还有一个分支一直在上海开武馆。

现在的年轻人有时候看电视上的自由搏击,以徐某某为崇拜偶像。没有办法,因为传统的武术已经退化了,用传统武术斗不过自由搏击也是正常现象。如果咱也来个穿越,搞一次“关公战秦琼”,那些清末民初的武术家们随便出来一个就会一招把某某人打趴下!

扯的有些远了。后面还会写写关于沧州武林的名人故事,有必要的话还会亲自去现场采访,弘扬民族文化,让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传承下来!

读者朋友们,欢迎你们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我们表示万分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