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那些事

談談“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那些事

關於“內向者是否適合職場生存”的話題,早有討論。不久前,蘇珊·凱因(Susan Cain)出版了她的新作《安靜:內向者在一個滔滔不絕的世界中的力量》(Quiet:The Power of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也譯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凱因認為,性格內向的人並不需要假裝自己很外向,事實上,內向的性格也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哲學博士Jennifer B.Kahnweiler也持類似觀點,她認為:內向者的一些關鍵特性——比如注重深度、清晰準確的表達、習慣孤獨等,使他們更易成為卓越領導者。

談談“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那些事

圖1-1 《內向性格的競爭力》思維導圖

“內”、“外”有別

談談“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那些事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內向”與“外向”定義,最早由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提出,這也是心理學類型理論中最為著名的劃分方式。榮格認為,個體心理能量的活動傾向於外部環境,就是“外傾型”的人,他們重視外界,愛社交、活躍、開朗、易適應環境;心理能量的活動傾向於自己就是“內傾型”的人,他們更重視主觀世界、好沉思、善內省、常自我欣賞和陶醉,孤僻、缺乏自信、害羞、冷漠、寡言、較難適應環境的變化。

而在凱因的定義中,內向者被認為更喜歡刺激較少的環境,並傾向於安靜專注,聽得多說得少,在開口之前會思考。相反,外向者在社交場合中非常有活力,通常堅定自信,能夠同時處理多個任務,表達自己的想法,反應迅速。在凱因看來,內向者回避社交併不是出於害羞或恐懼,他們只是單純地不喜歡而已。

談談“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那些事

對“內向者”的偏見

毫無疑問,這個世界已經被“外向者”所佔領——儘管其中有一部分是“偽裝”的。我們的文化也更加推崇性格外向的人,特別是職場中,“性格外向”、“開朗樂觀”、“擅長溝通”已經是對於每一個應聘者的基本要求。不過,一些我們認為理所應當的情況,事實上並非如此。

談談“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那些事

“內向”的潛在競爭力

1.更注重深度:

內向型領導者追尋深度而非廣度,他們樂於向縱深挖掘,獲取他們想要得到的信息;和外向型領導相比,他們更加謹慎和細心,更容易把事情想得透徹並作出明智的決定,完成一件事後再繼續處理新問題和新點子。即使需要與他人交流,他們也更熱衷進行有意義的談話,認真地聆聽並提出有見地的解答,而不是無謂地閒聊。

2.開口之前先思考:

內向者極少會說出不靠譜的話,因為在開口之前,他們已經在腦海中完成了字斟句酌的工作,就如同書寫下來的文字報告一樣觀點清晰、用詞準確。在和他人的溝通交談中,他們也會仔細思考對方的發言和評論,並且在思考之後才做出回應,因此在公司會議中,他們可以在一片嘈雜喧囂中保持清醒和冷靜,並做出判斷與回應。事實上,公司會議上最沉默的那個人,往往掌握著決策權。

談談“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那些事

3.孤獨帶來成效:

有心理學家專門做過研究:喜歡單獨訓練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精湛技藝,這些技藝包括體育方面、樂器演奏,或是學生的課業考試等等。單獨訓練保證了在集體訓練時無法達到的練習強度,被訓練者的精神也更加集中,因此結論是:人在單獨工作時會更有成效,而那無疑是性格內向的人所喜歡的方式。此外,頭腦風暴並不是產生“好主意”的唯一的方式,獨立思考的效果有時候可能會更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