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杏林镇:石堤河边的宋庄

石堤河边的宋庄

我的家乡地处关中平原,南倚秦岭支脉五龙山、西临渭河支流石緹河的宋庄只是华县九百多个自然村之一。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了五千年,其建村历史远不止宋代。史料记载,宋庄西周时隶属郑国,秦代属郑县,唐属华州。秦、汉、唐时均属京畿要地,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我在宋庄生活了20年,那里的一草一木对我来说都十分亲切和熟悉。最让我魂牵梦绕的还是那纯朴勤劳、宽厚善良的父老乡亲。

华州杏林镇:石堤河边的宋庄

宋庄远景

离开宋庄二十多年,每到闲暇之余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她。如今的宋庄已有近百户人家,400余口人,人均耕地1亩多,主要种植地膜土豆、玉米和时令蔬菜。昔日的土坯木架房被砖混平房取代,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出行也方便了不少。陕、豫、晋高速公路从村北穿过,陇海铁路从村南经过,去县城的乡间土路也被水泥便道取代。30年前全村共用的那口老井已经废弃,家家户户都喝上了自家井水。那口废弃的老井以及村西南那片稻田荷塘和村北那片柿树林、芦苇荡时常闯入我的梦境。因为它们承载了我许多童年的快乐。每逢春末夏初,稻田蛙声一片,萤火虫飞来飞去;石緹河畔芦苇荡中野鸟出没,还不时留下鸟蛋让我和伙伴们解馋。到了秋天,村北柿树林又红又软的柿子就成了我们最好的美味。现如今,这已不复存在,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华州杏林镇:石堤河边的宋庄

宋庄鱼池

石緹河也是我童年的乐园之一,记得那时河水清澈,鲫鱼成群。河滩湿地时常有地耳冒出。每到盛夏,我和同村玩伴便去河里戏水、捉鱼、割草、捡拾地耳,无忧无虑的童年就这样消失于石緹河畔。更为有趣的是,每遇河水暴涨时,我们还可以从河水中获取自己喜欢的物品--来自上游灾区人家的家什物品。听村里年长者说,他们还曾经捕捉到过和小孩一般大的娃娃鱼。

华州杏林镇:石堤河边的宋庄

勤劳的宋庄妇女

和宋庄相距不到千米的老观台村,可是历史名村。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此小住过。“老观台文化遗址”妇孺皆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关中“盗墓热”曾让不少人发了横财。老观台村被翻了个个。许多极具文物价值的出土陶器、铜器经不法商贩之手流失境外。甚为可惜!

华州杏林镇:石堤河边的宋庄

修缮一新的南沙大桥

与宋庄仅一河之隔的南沙村也是文物遍地的风水宝地,郭沫若在其史书中曾提到过“南沙文化”。清代曾流传一句民谣“上了南沙坡,进入回民窝”,可见那里回民之众。经过百年汉化,如今的南沙人很少知道那些人是回民后裔,那些是汉人了。汉、回一家亲,本该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